郝若阳
(太原师范学院 文学院,山西 晋中 030619)
相传为唐末杜光庭所著的传奇类豪侠小说《虬髯客传》,由于相关史料的匮乏,导致有关《虬髯客传》的研究方法与内容均受到了限制。研究者多以思维惯性对小说的研究领域进行探索,产生了研究方向的结果趋同性。学界对《虬髯客传》的探讨,多集中在单一地研究小说文本上,如分析《虬髯客传》的创作动机、政治目的、人物形象、思想内涵等。然而,这篇唐代传奇小说的创作有明确政治目的,如果研究者对《虬髯客传》的叙事情节进行重新解读,从游说的视角进行文本的研究,足以发现这篇传奇小说的叙事情节有多处体现了游说艺术。先秦诸子百家中《鬼谷子》的游说艺术,是纵横家带着政治功利性活动的理论总结。将二者进行对比,会得出一个全新的结论:《虬髯客传》的叙事情节中,有多处对《鬼谷子》中涉及的游说艺术理论进行了实践。
何谓“游说”?游说,意即通过言语沟通等方式劝说他人接受自己的观点来实现目的,是一个用道理说服人的活动。19世纪上半叶,马克思在《思想如何变成物质的力量》中曾提到:“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游说人。”[1]207在我国,“游说”的概念于《韩非子·五蠹》篇:“事败而弗诛,则游说之士孰不为用矰缴之说而徼幸其后?”[2]1114该句可谓“游说”一词的滥觞。战国时期,公卿策士们周游于列国之间,劝说统治者采纳他们的政治主张,同时为自己谋取私利。司马迁的《史记·张仪列传》记载:“张仪已学而游说诸侯。”[3]1797韩非和司马迁不约而同地提到的这种带有明确政治功利性的过程,就是以纵横家特长为代表的政治活动——游说。就《虬髯客传》开篇的叙事情节而言,李靖与杨素的对话,本身即是一个游说的过程。游说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是主客双方面对面进行,也可以通过书信等媒介进行,虽然方法各异,但是目的却是殊途同归,就是让对方听从你的观点。成功游说别人,是一个难度非常高的过程。除《鬼谷子》以外,法家流派思想的代表典籍《韩非子》对游说的难度亦有所提及:“凡说之难,在于所说之心,可以吾说当之。”[2]268游说之士要了解被劝说的统治者心理状态、所思所想,然后自己组织语言或行动来应对统治者的不同状态。恰如《鬼谷子》第十篇《谋》有言:“人之有好也,学而顺之;人之有恶也,避而讳之。故阴道而阳取之也。”[4]157陶弘景对此注曰:“学顺人之所好,避讳人之所恶,但阴自为之,非彼所逆,彼必感悦,明言以报之,故曰:阴道而阳取之也。”[4]156被游说者的爱好,是游说之士所要加以利用并且发扬的;被游说者厌恶的某些事情,游说之士在游说的过程中,对这些事情就要避而不谈。
作为纵横家典籍的开山之作,《鬼谷子》可谓一部“奇书”,它兼收诸子百家之长。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诸子》中记载:“鬼谷唇吻以策勋”[5]188“鬼谷渺渺,每环奥义”[5]189。《隋志》、两《唐志》均隶《鬼谷子》于纵横家类的思想要籍中。南宋的高似孙在《鬼谷子略》中评价:“其智谋,其数术,其变谲,其辞谈”。[6]57《鬼谷子》现存篇章中,前十二篇讲谋略政治和技巧言谈的文章最能体现纵横家的游说艺术。《孟子·滕文公下》中,景春认为掌握了游说艺术的纵横家们能产生“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7]265的影响力,能够“出词吐辩,万口莫当”[8]724,比如苏秦、张仪、公孙衍等人。战国时代群雄割据,纵横家思想指导下的说客们东奔西走,游说各国的统治者,为自己谋取私利。这样的行为本身就具备着很强的政治功利性,以至唐代诗人李白在《南陵别儿童入京》中感叹:“游说万乘苦不早”[9]2238。
自唐睿宗在位期间始设节度使,从此唐朝就埋下了藩镇割据的种子。经过历时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割据一方的节度使们实力剧增,开始变得逐渐不受中央政府管辖,成为一个个事实独立的地方政权。晚唐时期,中央对藩镇的控制力名存实无,江山处于风雨飘摇的状态。《虬髯客传》中,虬髯客就象征着那些割据四方的节度使长官的代表。依照作者文末抒发的天命所归论的感慨进行的叙事情节安排,即使是雄心勃勃甚至“亦有龙虎之状”[10]283的虬髯客,面对当时身份还是“州将之子”[10]274的李世民时,也不由得从内心发出拜服的感叹:“真天子也!”[10]276最后选择离开中原,去外邦开展大业。这无疑寄托着杜光庭旨在要求处于边境的节度使对中央政府的真正服从。杜光庭在塑造主角的时候,根据初唐真实存在的一部分历史人物进行文学再创造,叙事情节的传奇性得以加强,可谓是“三分实事,七分虚构。”小说末尾有云:“乃知真人之兴也,非英雄所冀。况非英雄者乎?人臣之谬思乱者,乃螳臂之拒走轮耳。我皇家垂福万叶,岂虚然哉?”[10]286杜光庭活动于晚唐至五代前蜀,联系小说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足以发现,在藩镇割据、局势动荡、李唐王朝江山岌岌可危的晚唐时期面世的《虬髯客传》,旨在为维护唐王朝中央统治者的正统地位而服务,创作倾向具有明显的政治目的。小说中主要角色的活动经历,从其中的人物动作、对话来看,都可以说意有所指,带有一定的政治功利性。《虬髯客传》的叙事情节围绕着“风尘三侠”——李靖、虬髯客、红拂女展开,充满了传奇色彩。李靖邂逅红拂女、红拂夜奔、风尘三侠初会等分段情节中,无论角色自身的语言、动作,还是人物彼此的交流,均能与《鬼谷子》的游说艺术互相印证。
《虬髯客传》开篇,面对位高权重且骄横无礼的杨素,李靖用如下的方式展开他的游说之舌:“天下方乱,英雄竞起。公为帝室重臣,须以收罗豪杰为心,不宜踞见宾客。”[10]266-268此刻的李靖,身份是“布衣”,作为一位平民阶层的游说之士面对位高权重的司空杨素。如何摆脱阶层的巨大差异带来的轻视?李靖首先以国家此刻面临着群雄竞起、四方战乱的现实状况开始,强调现在隋王朝所处的危急局面。李靖运用了《鬼谷子》第九篇《权》的思想:“与贵者言依於势。”[4]141对身份高贵的人游说,要从气象和形势上入手。《鬼谷子·捭阖》有言:“诸言法阴之类者,皆曰‘终’,言恶以终其谋。”[4]17《捭阖》:“故言死亡、忧患、贫贱、苦辱、弃损、亡利、失意、有害、刑戮、诛伐,为‘阴’,曰终。”[4]17李靖强调“天下方乱”和“英雄竞起”这些不利隋朝统治的客观局势,正是《捭阖》篇中提到的“阴”,如何结束这些不利的因素?李靖劝说杨素:不要对来投奔他的人才以轻视的态度,希望杨素重视人才,从而收拢天下豪杰的心,结束隋王朝正在面临的极为不利的动荡局势。
李靖游说杨素的时候,他的状态是在“骋辩”。所谓“骋辩”,就是纵横辩论。《鬼谷子》第八篇《摩》:“说者听必合于情,故曰情合者听。”[4]123陶弘景注曰:“进说而能令听者,唯情合者乎?”[4]124游说之士必须要让自己的观点说辞都能合乎情理,才能让人信服。进行游说活动的李靖,之所以能让杨素“敛容而起”和“大悦”,正是因为自己的说辞客观反映了隋朝正在面临的危急局势,合情合理才能触动杨素的内心。
小说接下来的剧情,就是红拂夜奔。红拂女向李靖表白的时候说:“妾侍杨司空久,阅天下之人多矣,无如公者。丝萝非独生,愿托乔木,故来奔尔。”[10]268此处红拂女的游说艺术对应《鬼谷子》第六篇《忤合》:“故伊尹五就汤、五就桀,然后合于汤。吕尚三就文王、三入殷,而不能有所明,然后合于文王。此知天命之箝,故归之不疑也。”[4]95商朝的功臣伊尹、周朝的功臣吕尚,他们一生都经过多次的选择君主,最后确定了自己的辅佐对象。从小说可见,红拂女遇见李靖之前,她已经伺候杨素很长时间了,因为她在杨素接见外人的时候经常“执红拂,立于前”[10]268,所以能见到形形色色的人物。正因红拂女的阅历丰富,通过长期观察,她最后得出了结论:“彼尸居余气,不足畏也”[10]270。红拂女对李靖说,莬丝和女萝都是蔓生的,这两种植物都不能独自生长,它们只有依附高大的树木才能长大。此话一语双关,更是指红拂女的自比,正如《三国演义》云:“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11]28红拂女通过对客观事实的分析和对李靖的赞扬,让李靖在乍遇佳人的惊喜之后得以安心。红拂女对李靖的表白事理结合,真诚流露的同时也成功演绎了游说艺术。
“风尘三侠”初次相遇的情节也是《鬼谷子》游说艺术中的揣摩术的体现。虬髯客看红拂女梳头的时候,李靖的反映是“怒甚”[10]270,但并没有立即发作,依然在刷马,说明他的内心是处在犹豫不定观察情况的状态中;在紧张的气氛几乎一触即发的时刻,红拂女在“熟识其面”[10]272之后,一手将头发拢着,一手放在身后向李靖摇手示意。经过短暂的分析,红拂女判断出虬髯客亦非寻常之人,这也归功于她之前伺候杨素的时候“阅天下之人多矣”[10]268的经历。根据小说随后的叙事情节,虬髯客的气质也是一位“亦有龙虎之状”[10]282的潜力君主形象。《鬼谷子》第十篇《谋》有言:“说人主,则当审揣情。”[4]106红拂女采用了一系列行动去“揣摩”虬髯客的内心状态:“卧客答曰:‘姓张。’对曰:‘妾亦姓张,合是妹。’遽拜之。问第几,曰:‘第三。’因问妹第几。曰:‘最长。’遂喜曰:‘今幸多逢一妹。’”[10]272
这段对话中出现两个动作:“拜”和“喜”,第一个动作由红拂女实施,“喜”则是虬髯客对红拂女之前言语和动作的回应。虬髯客对红拂女之前的言行举止非常满意。红拂女游说虬髯客的揣摩术亦是初见成效。
《鬼谷子》第七篇《揣》:“夫情变于内者,兴见于外。故常必以其见者,而知其隐者。此所以谓之测深探情。”[4]104陶弘景注曰:“夫情貌不差。内变者,必见外貌,故常以其外见而知其内隐。观色而知情者,必用此道,此所谓测深揣情也。”[4]106那些在内部发生情感变化的人,在外在形态上必然会有所表现。红拂女恰是通过虬髯客表现出来的表面状态,来揣摩他内心中的真实想法和意图。从二人互相问答姓名、排行到义结兄妹,情节过渡之所以令人感到不可思议的顺利,正是因为红拂女能够准确揣摩识人,通过行动语言让虬髯客能对自己兄妹相称,从而将一场随时可能爆发的冲突消弭于谈笑之间。红拂女远远地给李靖说道:“李郎且来拜三兄!”[10]272李靖听见后的反应是“公骤拜之”[10]272。一个“遽”,一个“骤”,两个不同的动作虽然分属红拂女和李靖,但是有共同点:都是他们灵活机敏的动作反应。言语指导下的行动,也是游说艺术在人物实践中的体现之一。《鬼谷子》第二篇《反应》:“人言者,动也;反应者,静也。因其言,听其辞。”[4]25陶弘景注曰:“以静观动,则所见审;因言观辞,则所得明。”[4]26别人说话,是动态的;自己保持缄默,这是静态的。根据别人说的话,听他的辞意内涵。虬髯客说话,是动态的;而李靖之前尽管十分生气,但没有立即发作,表面仍然是保持之前刷马的状态。当李靖听见虬髯客认红拂女为义妹的话后,他之前内心愤怒的顾虑就自然消失了,所以红拂女回身一呼唤,李靖立刻向虬髯客行礼下拜,这样对双方都有面子。无独有偶,《水浒传》第八十一回中,浪子燕青面对北宋名妓李师师对自己的爱慕之情,采用了异曲同工的回应办法:“李师师答道:‘师师今年二十有七。’燕青说道:‘小人今年二十有五,却小两年。娘子既然错爱,愿拜为姊姊。’燕青便起身,推金山,倒玉柱,拜了八拜。”[12]104中国古代的许多小说中经常将爱情改成亲情,这也是化解情感矛盾的一种退而求其次的转换法,也是红拂女和李靖初遇虬髯客时,红拂女成功施展《鬼谷子》游说艺术的高明体现。
“观李郎之行,贫士也。何以致斯异人?”曰:“靖虽贫,亦有心者焉。他人见问,故不言,兄之问,则不隐耳。”[10]272虬髯客质疑作为布衣之士的李靖为何会得到秀外慧中的红拂女,这个问题本身就有虬髯客一定程度上对李靖的轻视。因此,李靖根据虬髯客的疑问改变了自己的回答策略,他首先强调自己虽然贫困,却是有心之人,然后说,别人问自己这个问题,他就不回答;而虬髯客问,自己就坦诚回答,就是因为尊重虬髯客是“兄”,所以对虬髯客不隐瞒,无形中也是对虬髯客的一种拔高与奉承。既然李靖和红拂女都认虬髯客是“兄”,那么作为兄长的虬髯客就必须恪守传统的伦理道德,不能再对成为他弟妹的红拂女有类似“取枕欹卧,看张梳头”[10]270这样的无礼之举。虬髯客对李靖的回答表示很满意,之后对李靖的称呼就由“贫士”变成了“观李郎仪形器宇,真丈夫也”[10]274,说明李靖对虬髯客的游说术,初步产生了很好的效果。《鬼谷子》第十篇《谋》:“故因其疑以变之,因其见以然之。”[4]154陶弘景注曰:“若内外无亲而怀疑者,则因其疑而变化之,彼或因见而有所见,则因其所见而然之。”[4]155李靖因虬髯客“疑”而改“变”,根据对方的疑问而改变自己说话的内容。这体现在两个回答上:一是指红拂女为何能对自己心有所属;二是回答虬髯客有关太原是否有异人的提问。
《鬼谷子》第九篇《权》有言:“先意承欲者,谄也。”[4]131虬髯客刚表现出某种欲望时,李靖就顺承其意愿,说出令虬髯客满意的回答来迎合虬髯客的看法,这就是“谄”。《鬼谷子》第十篇《谋》有言:“人之有好也,学而顺之。”[4]157对方如果有某种嗜好,可以迎合他的兴趣。虬髯客问李靖:“你有没有听说过太原有与众不同的人物?”李靖的回答对此予以确认,但虬髯客仍旧有所质疑,希望眼见为实。因而李靖随后向虬髯客推荐李世民。《鬼谷子》第八篇《摩》有言:“故谋必欲周密,必择其所与通者说也,故曰或结而无隙也。”[4]121游说之士筹划事情的时候必须考虑周全,一定要与能沟通的对象来交流,正所谓高山流水遇知音,不然就成了“对牛弹琴”。李靖和虬髯客,二人思想有相通之处,他们都渴望在政治上有一番成就。所以李靖可以对虬髯客进行游说。更何况李靖按照虬髯客的嗜好进行游说,虬髯客又怎么可能会不听他的话呢?
道士对虬髯客的对话,亦是游说艺术的体现:“既出,谓虬髯曰:‘此世界非公世界。他方可也。勉之,勿以为念。’”[10]278-280虬髯客第一次见到李世民的时候就已经感到“心死”,但并未完全死心,随后他请道兄来替他再确认下自己的眼光是否正确。虬髯客的道兄,见到李世民后的反应是“道士一见惨然”[10]278,加上与虬髯客的关系不一般,对虬髯客勇猛豪侠个性十分了解,因此道士没有拐弯抹角,而是一语中的,让虬髯客去别处开启大业。《鬼谷子》第九篇《权》有言:“与勇者言依于敢。”[4]141游说勇敢的人,要使用坚决果断的方式,切勿拖泥带水。
游说艺术是一种言谈技巧,当它与客观事实相结合能发挥出更大的作用,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例子,在《虬髯客传》中叙事情节中多有体现,如李靖游说杨素,是立足于当时隋末天下大乱的政局这一事实作为出发点进行的;道士被李世民“神气清朗,满座风生,顾盼炜如也”[10]278的气质所折服,才对虬髯客直截了当地进行告诫。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对于一部《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 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13]86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也认为,世间万事万物都存在着普遍联系。文学作品因不同的视角能得出不同的看法。将《虬髯客传》与《鬼谷子》进行文本间的对比,以全新的视角解读《虬髯客传》,不难发现《虬髯客传》的叙事情节中,有多处对《鬼谷子》的游说理论进行了具体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