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贫困地区的绿水青山 切实转化为金山银山

2019-01-14 01:08:23李武艳
魅力中国 2019年34期
关键词:贫困地区旅游生态

李武艳

(中共三门峡市委党校,河南 三门峡 472000)

我们正在进行的脱贫攻坚工作,可以算是人类历史上的壮举,而我国的贫困地区,在地理上和自然环境保存的相对完好的地区有很大的重合性,这就为贫困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和脱贫减贫工作提出了挑战,如何将这两项任务完美的结合并处理好,将是我们的扶贫工作者很长一段时间需要不断探索的现实命题。

一、正确认识贫困地区的自然资源

我国贫困地区主要集中在中国的中、西部山区以及西南、东北地区。其主要特征包括:在自然资源方面,环境恶劣、资源缺乏,基础设施薄弱;在人口教育方面,主要劳动力明显不足,教育、卫生等基本服务水平远低于标准水平;在财政资金方面,财政收入和公共投入以及基础投入严重不足;各种因素交叉作用,导致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内力不足,外力很难进入。但是贫困并不意味着完全落后,贫困地区的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更加迫切,扶贫要真正达到效果,就需要去因地制宜的探索适合贫困地区的发展之路,要学会用辩证的观点去看待贫困地区的劣势,将劣势变成优势,需要通观全局、审慎行事。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处国别主任文蔼洁指出,世界上的贫困人口主要是依靠自然资源来生存,只有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才能为他们提供足够的生活资源。自然环境是限制,自然环境也是基础,任何开发利用的基础都应该基于对自然环境的正确认识,我们应该充分的挖掘和探索贫困地区的自然环境中蕴含的巨大资源,自然资源丰富的含义里不仅有环境优美,空气富氧,更有生物的多样性,这是大自然对人类最大的恩惠,从人文方面来讲,还有就是当地人们对于传统的保持,乡风的延续,乡土气息的氤氲,这其中有很多是我们文化的根脉,是需要守护和传承的,也是人民感受古老的一种直接方式,因此,贫困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必须建立在正确的认识当地的资源基础之上。

二、将生态劣势转变为生态优势

导致贫困的种类有很多,其中有一种非常单纯和直接的贫困原因,在于国家从政策层面对其保护和限制开发有关,这些地方的一个最显著特征就是其自然资源的完整性。

近些年来,我国的旅游发展非常快,这与之前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密切相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直接充分的说明了这一点,人民对物质和精神生活的迫切需要已经转变为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文字上的简单变化在实际生活中却是人民在生活上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多方因素为我国旅游经济的发展输入了源源不断的力量,这些也导致了旅游的需求悄然发生变化。人们对于自然山水的美景更加青睐,对良好生态环境的需求不断上升,尤其是当旅游与子女教育相结合的时候,又促成了一种新旅游方式,从而使生态环境较好的地区逐步成为人们休闲观光和度假的良好去处。贫困地区如何将旅游的目的地引向当地,是在扶贫过程中需要认真安排和部署的工作。要充分认识到,这是一个双赢的工程,不仅能促成供需双方市场达到一种合理的平衡,更能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从经济方面来看,真正能实现贫困地区的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

三、做好生态扶贫的途径

生态建设很重要的一个特征,是要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这也是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的共识,尤其是对于贫困地区的经济发挥,要充分认识到,扶贫脱贫不仅仅是让贫困人口的收入达到贫困线的要求,更重要是要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全面提升。最终要实现的是彻底脱贫,脱贫地区和人口不能再返贫,那么,对于致力于开发旅游资源的贫困地区,必须要做好三件事。。

(一)道路交通是关键

贫困地区之所以贫困,很大原因在于他们与外界沟通方面存在一定的障碍,最主要的是道路交通。“要想富,先修路”,这已经成为人们对于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需求,但是贫困地区之所以贫困,就在于道路交通在改善需求方面存在着一定的难度。贫困地区的财政本身就比较弱,而贫困地区在进行道路交通改善方面的需求缺口相对于发达地区而言更大,这也是一种不平衡,而这种不平衡单纯依靠本地的财政是很难解决的。花大钱办大事,是需要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才能做到的。我们要看到,这种发展的方式也是会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发生变化的,不论是外部还是内部,一旦拥有了改善的能力,一定要快速抓住机遇,抓住发展的契机,打好经济发展翻身仗。

(二)网络交通是趋势

“酒香也怕巷子深”,生态开发的成效需要通过最快捷的方式让外界知晓,尤其是在网络技术发展飞速的今天,贫困地区的网络利用还很难做到差强人意。外界希望多了解贫困地区,而贫困地区的信息却不能全面详细的展现给外界,这也形成了一种不平衡。这种不平衡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对当地自然资源的宣传力度不够。贫困地区的人民生活水平相对来说较为落后,文化水平相对滞后,这是旅游资源的宣传不力的主要原因。其次,贫困地区的局限不仅是物质的局限,更影响未来发展的是人才的缺少,尤其是懂得如何运作和开发生态的专业人才的缺乏,这是一时间很难改变的现实,而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的进驻,是贫困地区在生态建设和开放方面的重要突破口,利用好这些人才,是发展的当务之急。第三,当外面的世界在不断的刷新着新鲜的事物的时候,贫困地区的很多人仍奋战在解决好温饱后的经济提升过程中,进行必要的知识技能培训就显得非常必要,单纯的依靠几个懂技术的人员去宣传也是不切实际的,只有全社会齐动员,才会最终改变信息不平衡不对称的状况。

(三)用合理的考核机制来监督和约束生态扶贫

做好生态大文章,打好脱贫攻坚战,这个系统的大工程落实到每一个贫困地区、贫困村、贫困家庭,我们都要有一个细致的考量,从改变人们的思想入手,从帮助和改善人们的生活为最直接的切入口,都是应该做好的内容,但是,任何机构在考核生态扶贫工作的成效的时候,必须将目光放长远,不能紧盯着眼前的经济利益,这样很容易影响扶贫人员的积极性以及在工作中是否能采取最合理的方法。要做好这项工作,不仅需要在扶贫开发工作长效考核体系建设中体现绿色减贫的价值取向,更要干部考核方法上有所体现,让扶贫人员能够放开手脚,大胆实施,这样才有可能保证生态扶贫落到实处。

猜你喜欢
贫困地区旅游生态
“生态养生”娱晚年
保健医苑(2021年7期)2021-08-13 08:48:02
山西省政府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1.42亿元
今日农业(2020年20期)2020-12-15 15:53:19
住进呆萌生态房
学生天地(2020年36期)2020-06-09 03:12:30
生态之旅
对贫困地区乡村学前教育的几点思考
甘肃教育(2020年21期)2020-04-13 08:08:16
交通运输部累计投入约7100亿支持贫困地区交通建设
石油沥青(2020年1期)2020-01-01 03:15:06
上学不如“混社会”? 贫困地区的“厌学症”如何治
当代陕西(2019年18期)2019-10-17 01:49:02
旅游
生态
领导文萃(2015年4期)2015-02-28 09:19:05
旅游的最后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