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晓常
(金寨县革命博物馆,安徽 金寨 237300)
2019年是立夏节起义胜利90周年,金寨县是立夏节起义的爆发地,立夏节起义又称商南起义,中国共产党大事记记载,1929年5月,河南省商城南部的农民在当地党组织的领导下举行武装起义,建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第三十二师。经过艰苦斗争,逐步形成了豫东南根据地。《金寨红军史》记载:“经过周密部署,1929年的立夏节之夜,以民团起义和农民暴动协同配合的武装起义如期举行。立夏节起义的胜利,是鄂豫皖边区继黄麻起义后又一次胜利的革命武装起义。”立夏节起义沉重打击了商南地区的反动势力,极大地鼓舞了鄂豫皖边区党组织和人民群众开展武装斗争的积极性。它的爆发有着一定的社会和现实背景。
1927年11月,湖北黄安、麻城农民自卫军和义勇军攻打黄安县城,成立了黄安农民政府,组建了工农革命军鄂东军,史称“黄麻起义”。不久,一部分起义领导人以织袜教书等名义来到商南地区,配合商南党组织从事革命宣传,建立农民协会,伺机暴动。黄麻起义的爆发沉重打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鼓舞了大别山地区的革命斗志,以徐子清、徐其虚为代表的黄麻起义领导人纷纷来到商南地区,将革命的斗争经验传播到这里,为立夏节起义的爆发提供了可参考的经验和人才支柱,1928年3月,商城、固始边区的大荒坡发动武装暴动,由于准备不充分,党的骨干牺牲了90%。大荒坡暴动是在没有做好充分准备,仓促发动的起义,造成了重大损失。惨痛的教训给商南地区党组织敲响了声声警钟,在吸取大荒坡暴动失败的教训下,商南区委及时否定了省委做出的带有盲动性的立即起义的决定。大荒坡暴动的失败是令人痛心的,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商南地区的革命势力,革命形势转入低潮,为了重振革命士气,急需要发动一次成功的武装起义,立夏节起义酝酿发酵,一触即发。
金寨县位于安徽省西部,地处大别山腹地,原无县治,于1932年始建立煌县,建县之前分属安徽六安、霍山、霍邱,河南商城、固始,湖北麻城三省六县管辖,临近南京、武汉等重要城市。这样的地理环境为革命队伍的转移、保存革命力量提供了良好的条件。金寨县西南为中山区,中部为低山区,东北为丘岗区,整体地势为西南高,东北低,南溪、斑竹园、关庙等商南地区属于西南中山区,人口分散,交通不便,统治势力相对薄弱。全县森林覆盖率在75%以上,有多处原始森林,树木繁盛,革命高涨时可攻坚拔寨,革命活动低潮时可进山躲藏打游击,休养生机,山大林密为民团及敌人的“围剿”设置了天然的障碍。大别山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山里农事活动相对较迟,5月是初夏,也是山里农忙时节,同时,也是一年矛盾最集中的季节,穷人为了一年生计不得不背着高额的利息向地主借债,借粮,春忙也意味着春荒,地主与佃户的矛盾关系达到了顶峰。大革命失败之后,金寨区域划归南京国民政府管辖,大大小小的地主纷纷组建民团依附国民政府,民团之间为了各自利益相互撕咬、吞并,为革命暴动提供了稳定的政治环境。
1929年3月,蒋桂正式开战,蒋系刘峙部蒋鼎文师与桂系武汉方面胡宗铎部在宿松一带激战,5月,冯玉祥决定公开反蒋,刘郁芬、孙良诚、韩复榘等通电反对南京政府,推冯玉祥为“护党救国军西北路总司令”。在政治上,蒋挟国民党中央的名义,指责冯破坏革命”、“大逆不道”、“统一之梗”和“反叛中央”。蒋介石将主要精力放在对付西北军阀上,无暇顾及辖内革命暴动,给武装起义提供了宽松的政治环境。冯蒋会战之际,蒋介石将大批军事力量压在战场一线,金寨境内仅存地方民团维持秩序,力量较为薄弱,且民团之间矛盾重重。在民团内部有提前打入的大量革命人士,策应起义,在起义爆发前,我党对敌情了如指掌。这为革命风暴的来临做了充分的准备。
1920年,金寨县燕子河的燕溪小学以校长徐守西为首就成立了早期的马克思主义学习小组,学习宣传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袁汉铭、蒋光慈、王明等革命先驱外出求学,先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4年8月,金寨县汤家汇的笔架山农校成立了金寨县的第一个党组织,至1924年底,金寨籍的中共党员有15人,党组织的成立第一次将一盘散沙的人民群众组织起来。自1926年开始,在商南党组织的领导下,大别山地区普遍建立农协会,“抗租、抗债、抗粮、抗税、抗捐”斗争打击了地主阶级的嚣张气焰,助长了农民协会的革命热情,农民协会的反抗斗争奠定了革命基础。1928年,商南党组织认为发动起义条件不成熟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充分发动群众,于是决定通过开大会、贴标语、散传单等方式让老百姓认识到地主阶级吃人的嘴脸,进一步大力调动群众参加革命的热情。
大革命失败之后,白色恐怖蔓延商南地区,国民党反动派扶植建立反动武装民团和护庄队,压榨、盘剥、残害人民群众,打击农协会正常活动,撤销减租减息政策,增加农民的负担,打压农协会员,杀害革命群众,许多农协会骨干在一次次“清乡”、“清共”、“肃反”中被迫害致死。其实很多人参加革命都是出于无奈,有些甚至被迫参与革命。不反抗要么被饿死,要么被折磨致死,起来反抗可能还有生的希望。在当时参加革命是要冒很大风险的,其家人,甚至亲朋好友都要受到牵连。“连坐制度”、“保甲制度”等一些残酷的政策压制着广大人民群众,很多烈士几乎满门灭迹。洪学智将军在回忆这段岁月时,他说道:“开弓没有回头箭,在殊死的阶级搏斗中,中间道路是没有的。”
立夏节起义的胜利是金寨地区党组织和革命群众善于抓住有利时机,把握优势条件,精心谋划,周密部署,成功发动的武装起义,以微弱“星火”点燃十万英雄儿女的革命斗志,燎原于大别山,为中国革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其善于把握时机,合理利用现有有利条件的成功经验对我们的工作也有启发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