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利华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9300)
尽管国家政策已明确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和发展方向,要求高等职业院校大力创新推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岗位需求对接。但实际上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在结构、质量、水平上仍不能完全对接,更谈不上精准,严重阻碍了职业教育的深入发展。
(一)管理体制不顺,影响了产教融合的效果
国家政策导向明确,但各职业的具体实施标准不明或不精准。导致了因管理体制不顺,使得学校在硬件设置条件、师资配备、教学实施、实习实践等方面各有标准,特别有些学校的职业培养与企业、市场终端脱节,产教分歧严重。培养无法达到与企业岗位完全匹配,严重影响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效果。
(二)校企合作空间弹性小,无法将资源充分整合
企业与学校的体制政策不一致,无法充分利用双方资源进行无缝对接,企业灵活性强,重实践能力,讲究效率和利润。而学校规章制度较多,无法完全符合企业的要求,不能达到利益的一致性,这也给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发展带来很大的阻力。如何将企业的优势和学校的优势发挥到最大,这也需要在合作过程中进行全方位磨合。
(三)职业院校的教学与企业实践课程的对接乏力,特别是岗位精准对接。院校的专业设置、教学课程与企业岗位匹配有偏差,制定的教学大纲与企业人才需求不能完全吻合,岗位精准对接难度大。以市场为主导,以高品质就业为目标,加强学生实践能力,这是院校的培养要求。但实际上,市场无缝对接难度大,学生无法从学校感受到企业的培养精髓。虽然有实习过程,但学生在短时间内很难体会到企业的用意和发展规划。基本上,每一位实习生或毕业生进入企业之前,企业必须花费比较大的培训成本才能让学生正常进入具体岗位。学生在实习或毕业工作时适应企业和岗位的时间段会比较长,浪费了大量的企业培训、再教育成本和时间资源,也减弱了学生自信力和学校声誉,学生总会感觉在学校学的东西在企业里无用武之地。如果学校在教学课程及实践能力考核方面与企业更加贴合,就可以缩短员工进入岗位的时间和减少企业培训岗前员工的成本和精力。
(四)“双师型”教师培养针对性不强,导致学生定位不明确。“双师”型教师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利刃,在学生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然而,一些“双师型”的教师还是停留在理论加少许实践能力的阶段,甚至所谓的“双师型”与所教学科不能精准匹配,无法全面的、充分的做到真正的专业对口。部分“双师型”教师还停留在教学的理论层面,专业的精准对接更需要实践动手能力强的教师团队,因此加强精准对接“双师型”教学能力的培养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一)全面做好整体规划布局,加强政策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明确国家、地方政府对职业教育的优势政策方针,学校科学制定配套的实施办法,将条例精神落到实处,形成政府高度重视、企业深度参与、市场广泛认可、职业院校全面负责的职业教育发展大环境。
为更好地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校方应出台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推动职业教育提升的政策措施,扫清制约校企合作的体制障碍。加大专业师资力量的建设投入,为学校开展校企合作解除后顾之忧。完善绩效工资制度,进一步调动教师参与社会服务的积极性。
(二)加大校企合作力度,深化产教融合,精准对接岗位
全方面加大校企合作力度,深化产教整合,推进岗位精准对接,重视成果转化。对校企合作成效显著、产教融合优秀的企业,授予相应的荣誉称号,使其可依法享受政策和税收优惠外,还有优先使用学校教学设备、人才选拔的权力。学校应该以企业实际项目为导向,并按照企业岗位需求和岗位要求进行对接培养,提前让学生接受到企业的文化熏染、体制教育、职业精神灌输。并在国家政策范围内最大化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在课程设置、课程教学安排、实践实习对接方面形成一体化教育体系。
(三)打造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
充分发挥企业在培养职业院校教师队伍方面的重要作用,扩大职业教育领域硕士培养试点规模。支持多种方式对职业院校教师的培训和能力提升。通过国外访学交流、企业定向培养、学校委托培养等多种方式,提高职业院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鼓励职业院校面向社会和企业招聘在职或退休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完善师资培训制度。严格执行专业教师定期到企业项岗实习和接受企业培训的制度。落实教育部等七部委联合印发的《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规定》关于“专业教师每5年企业实践时间累计不少于6个月”的要求,支持职业院校设立特设岗位,引进产业专业教师。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学生在校学习与企业实践、学校与企业资源、信息共享的双赢模式。只有深化产教融合,以市场为导向,创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新思维,注重人才培养的实用性和实效性,职业教育将迎来一片新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