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赛
(淮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在传统教育中,教师是课堂的主体和中心,上课以老师讲解为主,学生可以咨询问题,学生往往只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中国乃至世界各国盛行了很长一段时间。20世纪后期,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这种教学模式开始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学生需要。1986年,学者兰德和金尼斯首次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这一概念,学生要对计划课程负责,或者至少对参与选择课程负责,学生应对自己的行为、参与和学习负有百分之百的责任。同时,随着建构主义理论的兴起,“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得到了快速发展,于是,学者们的关注点由“教”转向“学”。所谓"以学生为中心",即在教师和学生的交流、互动中,通过创新性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学习,把学生看作学习过程的积极参与者,着重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批判性思维和反思能力等。[1]
在以往的教学体系中,我们很容易发现这样的问题:教师居于主体地位,他们将书本知识程序性地传授给学生,而学生则被动地、机械化地接受知识,因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缺乏了独立的思考能力。在这样的教学中,教师的教学不仅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反而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压力,打压了学生的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这不仅容易造成课堂氛围沉闷的问题,还容易导致学生丧失学习的自信心。看似精心的课前准备,学生的接受程度和教学成果实则远远地低于预期结果。
要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还必须将课堂学习和课外学习结合起来,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期学生可以在课下积极主动地对下次课程所学内容进行预习,课上积极提出自己对于课文的理解和疑问。学生之间还可以成立学习小组,对不能解决的问题进行集中讨论,以达到锻炼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的目的。利用这种教学模式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热情,从而形成以学生为主导,教师进行辅助教学的学习氛围,加强学生的学习参与感。
旧的师生关系强调教师的“师道威严”,这完全将教师与学生两个群体割裂开来,形成了“上下级”的关系,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师生关系"。“以学生为中心”,则要求教师从之前的那个模式中走出来,将教师和学生放在同一平面上。双方是平等的个体,二者之间的相处、交流,应当类似于朋友间的相处,平等融洽。面对学生出现的问题,教师应当进行积极地引导,而不是以上级对下级的态度进行强硬地批评。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了解问题的成因,从而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在教学中,我们会发现,每个学生的需求和兴趣并不相同。那么,按照旧的集体式的教学模式来进行教学,则必然会有一部分学生对教学的接受程度和热情较低,从而影响了这部分学生的学习。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应当主动去了解不同学生对于学习的需求和兴趣,在教学中根据这些情况,从而进行针对性教学。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也应当将自己对于学习的想法和课堂的感想记录下来,积极地同教师进行交流,在双方的努力下,形成良好的学习和教学环境。
此外,每个学生的学业水平各不相同,对于教师传授知识的接受能力也不尽相同,存在着差距。这种状况就要求教师要注意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具体状况采取针对性的方法进行教学。面对基础薄弱、自控能力差且学习兴趣低下的学生,可以制定合理的措施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体会到学习的魅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灵活地运用正强化和负强化的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动力;面对基础较好又有一定自主学习习惯的学生,教师可以适当地给他们布置一些课外的作业,推荐好的课外读物或者电影,引导这部分学生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和生活计划,从而提高学生在学习中的计划性和效率,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成长。
对于学校而言,仪式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载体,入学仪式、升旗仪式、开学典礼、颁奖仪式等都是学校常规性仪式教育活动。仪式能够给予学生以认同感,仪式让学生感受到他们是受到重视的,让他们获得价值的认同,享受成功的体验,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反之,仪式的缺乏可能会让学生觉得失落,从而降低学习的积极性。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教学的仪式感,通过仪式感的展现,让学生发现课堂的学习是与众不同的。
“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的不断推进,不但更新了教师的教学方法,还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增加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当代教师已经或主动或被动地开始接受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并开始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之中,在这样的潮流之下,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理念终将发生转变。 但是,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还有很长一段路,知易行难。课堂教学是一项十分重要而复杂的教学活动,能够直接影响学生知识的获得,这需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努力。作为教师,我们要怀着对教育的敬畏之心,用科学务实的方法,尽可能地为学生搭建一个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促进学生进步的学习环境,真正做到关心每一位学生的全面成长,如此,才能使学生获得提升,教师也可从中获得提升,教育才能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