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是提高语文素养的必要条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语文教学应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提升学生对语言的理解、感悟和品味能力。
朗读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语言积累的重要途径。语文教学,尤其是小学低年段教学应重视和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语言意思,体会语言情趣,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美读法是精读及其指导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有助于学生“把文章中的神情理趣,在声调里曲曲折折传达出来”[1]。教师要注意启发学生在朗读中动情、生情,“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在朗读中积累语言。例如:教学苏教版四下《桂林山水》一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听配乐朗读,观看桂林山水的图片、视频,也可让游览过桂林山水的学生谈谈真实感受,激发学生对桂林山水的向往之情。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配乐朗读、表演朗读、反复诵读,在朗读中想象桂林的美景,将语文教材中的语言内化为学生自身的语言积累。
引导学生广泛阅读,扩大阅读量,是积累语言、丰厚文化底蕴的一条重要途径。语文课堂时间有限,教师可以精心指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利用课外时间阅读。
第一,指导学生掌握浏览、泛读、速读、精读等读书方法,教会学生根据不同文体、不同读书目的以及自我需求,采用不同的读书形式。第二,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性格、不同兴趣来推荐书籍。如低中年级学生喜欢童话、神话、寓言等,而高年级学生对传记、科幻小说比较感兴趣。女生一般喜欢有故事情节的书,而男生则对史地、科学、体育等方面的书籍感兴趣。教师要根据学情推荐书目,保护、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第三,要指导学生学写读书笔记。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阅读材料,采用摘录、批注、写体会等不同方法,深化对阅读的理解,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第四,组织各种类型的读书活动。如故事会、朗读比赛、读书心得交流会等,积累丰富多样的语言表达技巧。让学生在广泛的课外阅读中,在博览群书中积累语言。
叶圣陶先生明确指出:“趣味的生活里,才可找到一切的源泉。”语文教育应贴近生活,要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乐于记录生活的好习惯,帮助学生在脑海中不断积累多种表象,如随时记录看到的谚语、歇后语,留意周围的标语、广告词、影视经典台词等。还要组织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丰富学生的联想,重组其头脑中已有的语言材料,积累内化为自身的语言。鼓励学生摘录积累生活语言,积极传阅交流,互相观摩。随着直接、间接的语言材料积累日益增多,写作语言就愈加丰富,语言的应用能力也会提升。
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因此,教学要积极创设学生使用语言的情境。例如:可以在语文活动课中开展“成语接龙”“走进歇后语王国”“名言大观园”等活动,让学生体验语言积累的成就感,激发学生积累语言的持久热情;也可以带领学生置身蒙蒙春雨或烂漫春花中,让他们说说联想到的诗句,激活自身的语言积淀,展开语言交流与应用。
另外,教师要鼓励学生在作文中大胆运用语言积累。教师可以在习作中指导学生灵活运用课文中的好词佳句,强化近期的语言积累;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相机设计灵活的教学活动,让学生练习语言表达,引导学生把学到的语言材料内化为自己的语言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