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尚荣
那句名言笔者不想重复:一切历史都是现代史。类似意思的话还有,比如,欲知大道,必先为史。比如,看得见多远的过去,就能有走得多远的未来。为什么?马克思说得既通俗又深刻:“历史是一个理想、自由的故事”。
说以上的话,不是炫耀,而真是“有感而发”。在分管基础教育的原江苏省教委副主任周德藩领导下,笔者参与了20 世纪90 年代江苏素质教育的研究与实践,推动素质教育的实施,想来已近30 个年头了,算是一段“历史”吧。在这段历史中,发生多少故事啊。这些故事的发生,固然有着激情,但又不乏理想,就是在素质教育的故事创造、流传过程中,我们获得了自由感、幸福感。当然,当我们现在回顾那段历史的时候,隔着一段距离去看,又多了更加客观、理性的思考。
如果将回顾作简要概括,那就是20 世纪90 年代江苏素质教育实质是一场探索性的、先行性的教育改革,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突破性和引领性,其价值意义一直在延续。尽管这样的延续是不声不响的,是悄然的,但是真实的,是真正的;而且,这样的延续性影响,不只是在江苏,也在兄弟省市以至全国。
所谓根本性,是指教育发生了根本转向,从应试教育转到素质教育上来,这是方向问题,涉及教育本质问题;所谓全局性,是指改革涉及教育,尤其是小学教育、初中教育的核心领域和关键环节,是一种整体建构;所谓突破性,是指在一些长期以来没有改变或者看起来无法改变的问题上有了重大改变,有了可贵的进展;所谓引领性,是指它引领着改革的方向,凸显了改革的重点,探索了改革的路径,推动了一些制度性的变革。
这些特点都有一个重要的基点:教育的本质与核心。这一基点犹如支点,撬动了整个基础教育改革。因此,如果将这些特点与价值意义再做进一步概括,那就是这场探索性的、先行性的改革深处,孕育着改革的未来性。它发生在20世纪90 年代,其影响却一直延续至现在,预示着基础教育改革的走向,为新时代发展素质教育作了重要的铺垫,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一“理想、自由的故事”诞生在昨天,唱响在今天,也会回响在未来。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我们一直在追问,一直在探寻,但总是与本质若即若离,核心也忽明忽暗,时而清楚时而模糊。抑或说,从认识上看,我们还是懂得的,但实践却是与认识、理想南辕北辙,说到底,我们还没有真正认识、把握教育的本质。江苏素质教育的思路是:从现实入手,进入理论层面的探寻,再以理论上的清晰回到实践,以具体举措改变教育现实。
循着这一思路,通过几次研讨,达成了共识,教育的本质是素质教育,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回归教育的本质,就是对教育的真义、真谛的把握,让教育呈现本真状态,让教育成为真正的教育。与此同时,明晰了三个问题:一是教育原本是素质教育,而冠之以“素质”二字是进一步强调,使之凸显、让它成为大家心中的准绳。二是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教育,应试教育是对教育本质的反叛与异化,是最不道德的教育,那种“让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来场竞赛,让事实来说话”的观点是错误的,其蛊惑人心之处,就是以应试技能培养的必要性来否定素质教育,以所谓的现实的分数、升学率来遮蔽、否定素质教育。三是唱唱跳跳不能等同于素质教育,但是素质教育需要唱唱跳跳。这里的“唱唱跳跳”指向的是艺术教育、审美教育,还倡导一种理念:学生需要刻苦,也需要快乐,但不能痛苦,唱唱跳跳是素质教育的突破口。
时间是最好的验证者与判断者。进入新时代后,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本质有个重要的判断:“素质教育是教育的核心。”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总书记进一步提出“发展素质教育”的要求。这是对教育本质的再次确证,是对教育改革大方向的指引,十分鲜明而坚定地批判、摈弃了所谓的应试教育。由此,我们的信心更坚定。回过头来看看,20 世纪90 年代江苏的素质教育,绝不只是出于一种改革的激情,不是一时的灵感,更不是心血来潮,看起来似乎有点自发性,但其深处是基于对教育本质深刻认知、准确把握的自觉性。党的十九大、全国教育大会关于“发展素质教育”的要求,在江苏反响特别强烈,江苏教育人有一种亲切感,还有一种延续感,也有一种无须说明的自信心,当然自豪感也油然而生。这种延续感,实质是素质教育持续性,而这种持续性,指向了教育现代化,指向了教育的未来,成为“江苏教育现代化2035”的题中应有之意,从20 世纪90 年代走来的素质教育,将会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素质教育直抵教育的核心,需要有具体的行动来支撑并保证实现。20 世纪90 年代的素质教育系统思考、整体设计、周详的安排,环环相扣、层层深入,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讲实效、见实效,以实效来检验,也以实效来鼓舞,以实效来推动,以实效来培育校长、教师以及所有改革者的良好心态和品质。值得注意的是,改革涉及教育的一些核心领域和关键环节,正是核心领域、关键环节的突破,不仅促使素质教育健康发展,而且促使素质教育进入深处。
素质教育应是目标引领下的展开与深入的过程。当时,周德藩领导我们研制《江苏省小学生素质基本要求》,亦即明确素质教育目标。
首先,有了目标意识,否则素质教育会显得随意,甚至会盲目。党和国家规定了学生培养目标,江苏的素质教育目标应在党和国家的培养目标规定下,从江苏的实际和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出发,努力体现素质发展的要求。这一研制工作是具有前瞻性和引领性的,也具有科学性,江苏素质教育走在了规律上。
其次,小学生素质发展基本要求努力体现中华文化的思想精髓,让素质发展目标扎在中华文化的沃土中。笔者清楚地记得,“基本要求”中有“和谐”“乐群”“合作”等要求的规定,旨在学生心田里播下中华文化的种子,筑造中国魂。
再次,素质发展基本要求在理论上有突破。素质的确是一种先天禀赋,但我们坚定地认为,素质具有后天发展性,这正是教育的初心与使命。综上所述,20 世纪90 年代的江苏素质教育的素质目标与当今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一脉相承。换个角度看,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江苏素质教育的目标为今天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做了一些基础性的工作。
江苏早就提出这样的主张:课程改革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领域、关键环节,应居于学校发展的战略地位。同时形成这样的共识:课程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甚至决定着学生的素质结构;课程实施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甚至决定着学生素质发展水平。在课程体系上,江苏形成了科学合理的结构: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环境课程。学科课程,主要是国家课程;活动课程主要是综合实践类的、课外活动类的;环境课程,主要是物化的、具有隐性特点的课程,并要求优化学科课程、强化活动课程、开发环境课程,后两者具有地方性与校本性特点,与第八次课改所建构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划分的维度不同,但内在的结构是趋于一致的。
改革到深处必是制度,制度不改革,会形成改革的瓶颈。20 世纪90 年代江苏素质教育在以下几方面的探索是可贵的、进展是可喜的:实施《小学生素质发展报告书》,改革了成绩报告单;改革以分数为主的评价方法,实行等级评分制;制定了《江苏省中小学管理规范》,推动管理制度改革;加强中小学常规管理,并随机督导;加强薄弱初中建设,有条件的地区实行重点中学指标分配到初中的试点。这些制度探索已在建立、完善机制上有所触动和改变。
新时代素质教育的发展,在江苏,是从20 世纪90 年代的实践走来的。素质教育发展之旅虽艰难,但充满着探索性和创造性。我们是幸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