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专业发展通常指的是教师通过自身学习,提高教育教学认识,促使专业技能、情意、精神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这一概念不但强调教师教学技能的提升,还凸显了教师在理念、能力、情意、信仰等多个层面的发展;在关注教师自身发展的同时,也注重外部条件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支持和促进。那么,除了校本研修、导师引领、沙龙互助、集中培训、总结发表等显性学习方式,是否有依靠直觉、领悟等方式的内隐式学习呢?如果有的话,这种内隐式学习又是如何对学习主体施加影响的呢?2018年11月,笔者所在学校组织教师赴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与海南州中学与海南州贵德中学开展跨区域助学交流活动,作为参与者,笔者在此过程中对教师的内隐式学习形成了一些粗浅认识。
海南州贵德中学与海南州中学都是当地名校。初到贵德中学,不掌握学情,不了解课堂授课状况,我校参加助学交流活动的教师都感到心里没底。但登上讲台,和学生们眼神交流的一刹那,在千里之外的陌生地,我找到了熟悉的教学环境。投入认真的自主先学,激烈较真的同伴讨论,精彩纷呈的展示交流,让我似乎回到自己的学校,甚至来到理想的语文课堂。
这堂课的内容是文言断句复习。如果是在本校上课,我很可能简单巡视一下学生学习情况就进行展示交流。但由于对学生情况缺乏必要了解,我必须更多关注学生学习进程中的神情动作、任务完成度、交流过程中对实质性问题的讨论深度等。如在一个断句例题讨论环节,有小组虽然通过讨论得出了答案,却说不清楚原因。这时我及时对这个小组进行了引导。在课堂展示交流环节,当这个小组的学生就断句结果侃侃而谈时,我在他们神采飞扬的表达中,看到学习的快乐和自信。评课中,当地老师对我把课堂话语权交给学生表示赞赏,也反思了自身满堂灌的课堂流程的弊端。我深知,光有话语权的“交还”是不够的,如果没有对学生学程的密切关注和有效指导,教学恐怕会在热闹喧嚣中走向低效。
杜甫说“转益多师是汝师”,强调“兼听则明”之效。在青海这个陌生环境中,我们以学生为师,以同行为师。在先前大量课堂改革实践与思考的基础上,遇到类似情景,便自主调用已有经验来解决问题和准确决策,并在教学环境中强化课改的自主本能反应。这就像教育专家向你宣讲课堂教学的深度问题,你可能不以为然;但面对真实投入的学生和认真好学的听课老师,你就本能意识到它的重要价值,并于今后以此促进教学日臻完美。这种内隐式学习便是将前期知识、技能储存于潜意识领域中,在特定情景下自动激活,自主发挥作用,并很可能强化了先前自己忽视的某些要素,在“育生”“育师”中反哺自身的专业成长。
这次教学活动主要针对的是高三复习。在同课异构时,当地海南州中学和贵德中学两所学校的教师,都将文言断句复习课的目标定位在应试技能、技巧的讲解和训练上。我在先期备课时也关注到这一层面,即高三复习“术”的方面。例如,注意例题设计的选择性。因为关于高三文言断句的方法,至少有十多种,但在40分钟的课堂上,让一个陌生教师为学生讲授如此多的方法,既不现实,也无必要。所以,我从近五年全国卷高考试题中梳理出常见的四种断句方法,让学生从了解到归纳,再到应用。另外,选题时,我还充分考虑试题的层次性,从常见典型例题到各省断句题,再到同步模拟题,最后到高考真题,指导学生进行方法归纳。
我觉得这些还是不够的。正如著名翻译家林少华所说:“中文是中国人永恒的精神家园:小桥流水、平湖归帆、杏花春雨、秋月霜天、渡头落日、墟里孤烟以至灞桥杨柳、易水风寒……也就是说,中文更关乎心灵和审美,关乎天人之间的信息通道,关乎感性、悟性、天性、灵性——这些微妙元素一旦错过最佳萌芽期和发育期,很可能抱憾终生。”即使是高三语文复习课,在“育分”的同时更要强调“育人”,在应试技能、技巧的讲解中,渗透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更多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理想和兴趣,实现以术致道的融合升华。
我在这堂课例题语材的选择上,注重了文化的浸润,包括管宁“割席断交”的节操,孟子、管子的建树,“丁忧”与官职名称等文化常识等;在断句朗读中,在语感巩固中,让学生体悟音韵节奏所体现的文言魅力,达成语言建设与审美提升;在指导学生归纳断句方法中,着力促成学生举一反三的思维发展。这样的安排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特别在多民族聚居的海南州,我从学生、老师们的神情中,读到了文化的认同与自豪,以及教育观念的更新与确认。
我们自身也在周围环境感染下发生了反应。我们结合个体体验和生活阅历,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渐进式的咀嚼、消化和吸收,在丰富学生人文生成、积淀的过程中,润物无声地实现了自身情感的丰富、人格的完善和人文精神的提升,并利用自己的知识、直觉和放射性的思维方式,用迁移性探索的策略来开辟新的思维空间。这种不仅仅停留在有意识学习过程,同时还习得态度、情感、理想和兴趣的“依伴学习”,也是教师专业成长内隐式学习的生动体现。
跨区域助学活动期间以及回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我们一行所有人都在与同行者展开对话,在激辩、碰撞中实现深度学习。从开始的“课堂改革真有必要”“我们学校课堂改革行进五年,自身改变真大”“助学式课堂不能走回头路”这样的直观感受,到“助学式课堂的变与不变”“在与自己的同课异构中提升自身内生力”“在备课中着力打造与学生的共情点”“走出教师成长的舒适区”等深入话题,在内省学习中,教师进行群体式、个体式的反省、体悟、积淀、涵育,实现了从内隐学习到外显效果、生成共识、升华观念的良性循环。正如美国作家弗格森所言:“我们每个人都守着一扇只能从内开启的改变之门。”而此行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思考,促使我们满怀激情地开启向内的改变之门,在纵深推进课改思想认识的基础上,达成由内而外的自身职业及专业重构。
教师职业不仅要具有“育人”职能,也应具有高度的“育己”精神。青海助学,在且行且思中,我深刻意识到教师内隐式学习的自主、灵活、深入和高效。利伯曼指出:“教师专业发展的概念是将教师看作一个‘反省的实践者’,一个能够对自己的价值和与他人的协调的实践关系不断进行反思和评价的人。”因而,改变传统教师培训内容生硬、形式单一的现状,关注我们教师作为“成人学习者”的特点,注重我们的专业成长中的内隐式学习,这应当是今后一项可以深入细致开展的有意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