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丹
(江西省上饶市鄱阳县保育院,江西 上饶 333100)
音乐是一种情感表达有组织的艺术,可以反映出人类的现实生活,节奏和旋律是音乐的基本要素。现在的幼儿教学中也增加了音乐的教育,为了更好的提高幼儿音乐的教学质量,教育部门提出了“体验式教学法”,这是一种引导幼儿自主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比较注重学生情感的表达。幼儿体验式教学可以帮助幼儿拥有比较好的节奏感,能对音乐产生极高的兴趣,从而更能从音乐中感受到情感的传递,更能感受音乐带来的美好心情。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就是说,兴趣是人类潜能的“原动力。”
在幼儿教学中,老师在上课,都会采取各种形式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如在课前准备前,老师会制作相应的道具,通过表演的形式让幼儿了解歌曲所要表达的情感;带幼儿朗读歌词,发挥想象,通过联系实际,理解歌词的蕴意;根据歌词由老师创编简单的舞蹈动作,或者由幼儿自由表演等形式,让幼儿有唱歌的兴趣。正是抓住幼儿爱动好玩、注意力集中在感兴趣的事物上这一心理特点,因势利导,使无意识变为有意识,完成从好奇心到产生兴趣的转变,以兴趣培养为依托来进行声乐教学活动。实践证明,当幼儿对学习唱歌感兴趣时,其学习声乐的积极性就会表现出来。这时,幼儿对学习内容就会有一种自发的主义倾向。同时,伴随着一种积极的情绪状态——热情。正是这种“热情”鼓舞着幼儿的主动且愉快地学习,而不会感到学习声乐是一种负担。所以,兴趣和热情是幼儿参与到歌唱活动中所需的前进的动力,兴趣和热情是相扑相成的。
构建和谐幼儿教育,要正确把握教师与幼儿的关系。教师与幼儿是教育过程中两个最主要的要素,二者之间关系如何,直接影响着教育效果的成与败。“亲其师,信其道”,和谐的师幼关系所产生的教育效果是不可估量的。只有在教师和幼儿之间建立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才能有助于开发幼儿的智力,培养其能力。教师能否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是师生互动顺利开展的大前提。很多时候,教师往往忽视对幼儿所传递信息的反馈的教育机智,使幼儿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对教师自己的客体地位也因其隐性状态而被掩盖,这样互动变为单动,就不能发挥师生两方面的积极性。在音乐活动中,要把握好良好的师生互动的关系,让幼儿成为活动的主体,当幼儿认真倾听中,教师是活动的主体,但当幼儿积极主动参与音乐活动时,幼儿就是活动的客体。我们都知道,为了使师生互动能正常进行,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师观、教育观,但这并不是一句空话,需要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去实践与实施。
幼儿有一个共同特点,在熟练会唱一首歌时,唱着唱着就会不由自主地越唱越大声,这是因为幼儿的好胜心强,习惯用大声表现自己,容易自然喊叫,幼儿唱起歌来有时就像赛跑,你追我赶,全然不顾歌曲本身的节奏与调性。教师要引导幼儿听好音乐的节奏,不要攀比,用好听的声音把歌曲唱出来,教师也可以尝试将幼儿歌唱录下来,再与原曲进行比较,接着向幼儿提问“听起来有什么不一样?”让幼儿自己说,这样的提问,幼儿就会发现自然歌唱的声音会比较好听,从而激发幼儿要用自然音唱歌的愿望。其次,我觉得朗读歌词也是一个很好的方法,要引导幼儿咬字清楚、准确。在让幼儿朗读的时候,提醒幼儿哪些字是需要注意的,通过读字的声音轻重与缓急来实现幼儿对于歌曲情感的表达,幼儿在理解歌曲想要表达的情感时,在唱歌的时候自然就会注意自己的声音了。如:在范唱歌曲《迷路的小花鸭》时,请幼儿讨论两段歌曲的演唱表情,第一段用中弱、稍慢、连贯的方式来演唱;第二段:中弱、稍快、跳跃的方式来演唱,从而让幼儿感受体会离开亲人独立一人时的悲伤心情以及得到别人帮助或帮助别人后的欢畅心情。
音乐中有多种多样的器材,比如吹奏乐器,如葫芦丝,笛子,管子,等等;弹拨乐器,琵琶,古筝,古琴等等;还有一些铜鼓、缸鼓等等一些打击乐器,不同的乐器有不同的音色和不同的使用方式。在幼儿园中可以适当的增加一些不同的乐器,让每个幼儿感受到乐器独特的演奏方式,乐器的种类增加,可以增加孩子们的好奇心,可以让他们选择自己比较感兴趣的乐器,这样也可以看到孩子对某种乐器的天分和特长。丰富音乐器材的多样性,可以充分让孩子了解音乐的丰富性,可以激发他们对音乐的学习兴趣,也让音乐的学习课堂更加充满乐趣。
有一位教育学家曾经说过:“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总之,我们要不断提高幼儿的兴趣,把幼儿的聽觉、视觉、动觉充分调动起来,将教师“教”的策略转化为幼儿“学”的策略,让幼儿在有趣的音乐活动中实现幼儿园音乐教学的目标。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是引导幼儿表达心灵和心理感受的语言。快乐的孩子爱唱歌,爱唱歌的孩子很快乐!在幼儿园歌唱教学中,我们应始终从调动幼儿积极性、主动性入手,将音乐活动与其他活动融为一体,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感受音乐带来的快乐,激发幼儿美的情趣。总之,在歌唱活动中,教师若能灵活地采用各种教学手段,做到寓教于趣,寓教于情,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