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诚俊
压力是由压力源和压力反应共同构成的一种认知和行为体验过程。在高中生的学习生活中存在着不同类型的压力源:考试、成绩排名、自我的要求、家长的期待、与同龄人的人际交往等。由此也带来了不同的生理反应、心理反应与行为反应。
在高强度、快节奏的学习生活中,许多高中生尚未培养起良好的应对压力的能力,压力阈值较低,应对压力的策略较为单一。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高中生越来越关注自身的压力,但时常会因为没有行之有效的应对方法而感到困扰。
本节课用“鸭梨”引入,通过慧眼识压力、巧思释压力、良方解压力三个层层递进的环节,让学生在积极的情绪体验中全面认识压力,掌握调节压力的方法,进而真正做到有效应对压力。
鸭梨;彩色便利贴;《少年说》视频片段。
教师:大家都看到讲台上的鸭梨了。这不是一只普通的鸭梨,而是聚集了近期你感受到的所有压力的鸭梨。我想邀请几位同学上来,把鸭梨放在肩上,用身体姿态表达自己感受到的压力大小,用表情表达自己对压力的感受。
台上学生逐一通过表情和动作表达自己对压力的感受,台下学生仔细观察台上学生的表情和动作。
教师:我们看到每个同学的表现不尽相同,这说明压力是很常见的,但面对压力,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反应。我们究竟应该如何与压力相处呢?今天这节课的课题就是:有效应对压力。
设计意图:通过呈现真实的鸭梨,一方面引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将注意力集中于课堂;另一方面,使学生关注自身的压力,自然地引出本课主题。
1.压力面面观。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压力的生理反应、心理反应、行为反应,并将讨论结果写在便利贴上。各小组派一名代表将本组便利贴粘贴在黑板上。教师带领学生逐一回顾便利贴上的内容。生理反应:长痘、头秃、手抖、肚子疼……心理反应:烦躁、焦虑、愤怒、郁郁寡欢……行为反应:拖延、健忘、失眠、疯狂进食……教师:以上是同学们的压力反应,老师也有自己的压力反应。首先,大家能看见这周开始,我的脸上长了痘痘;其次,我时常感受到焦虑的情绪;最后,我变得健忘,有一天回到家才发现早上出门没带钥匙。我为什么会有这些压力反应呢?是因为我遇到了压力事件,那就是我上周才接到通知要在几天之内准备好这节公开课。
教师:所以压力是什么呢?压力就是由压力源和压力反应共同组成的一个过程,压力反应又包含生理反应、心理反应、行为反应三部分。很多时候我们会过于看重压力反应,忽视压力源的存在。
设计意图:通过便利贴上的内容了解学生对于压力的认识,通过讲解让学生明确压力的内涵,从而更准确地觉察压力。
1.情境想象。
PPT 出示:这是高二下学期的数学期末考试。考试开始不久,当我还在做填空题的时候,突然听到了周围答题卡翻面的声音,“唰”的一声,分外清脆。又过了一会儿,当我刚开始做第二道大题的时候,耳边接连传来了翻答题卡的声音,一声接着一声,此起彼伏。
学生在学案上写下自己在此情境中的想法和压力值。
教师邀请3 位学生到讲台前朗读自己写的想法。
教师:请台下的同学在听完每个同学的想法后,用身体表达你感受到的压力值。我来做个示范,你的右手现在就是指针,如果你感受到的压力值小于5,就把身体向左倾斜;如果你感受到的压力值大于5,就把身体向右倾斜;如果正好是5,就保持竖直状态不变。
学生1:这有可能是翻草稿纸的声音,所以不要慌。
学生2:可能是有人把填空题里的题目想简单了,应该会更复杂。
学生3:完了,数学卷来不及写了,我又要考砸了。
教师:在刚才的过程中,我们看到大家的身体姿态是不同的,时而向左倾斜,时而向右倾斜。看起来不同的想法会带来不同的压力感受,那么,我们的想法和压力之间究竟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教师:压力反应与压力源的关系由我们的想法,或者换一个更专业的词——认知评价所决定。面对压力源,我们会先进行初级评价,即评价这件事和自己的关系,这反映了我们对事件的期待,关系越紧密,压力反应就会越强烈。其次,我们会再进行次级评价,即自身的能力能否满足外界客观要求或自身内在标准,如果答案是不能,就很容易感受到压力。所以,我们会发现:事事追求完美的人更容易陷入压力之中。
设计意图:通过身体姿态的变化让学生产生感性认识,在同样的压力源面前,不同想法会带来不同的压力感受。通过讲解使学生理解可以通过调节认知来调节压力。
2.实战演练。
PPT 出示:最近,小明感到诸事不顺。由于期中考试成绩不理想,小明铆足了劲学习,可月考成绩出来,发现自己的年级排名没有任何变化。倍感失落的小明回到家里不但没有得到安慰,反而听到父母的诸多指责,他的心里更不是滋味了。现在的小明除了叹气,真的不知道自己还能做什么了。
学生在学案上写下可以帮助小明重新解读自身压力的“新想法”。
学生:考试是一场马拉松,走到最后的人才是赢家,别人对我学习不好的认识恰好是我以后用优秀的成绩震撼别人的前提。
教师:这位同学说得很好,我想如果在座的各位同学是小明,可能也会被这番话鼓舞。由此可见,通过改变认知来调节压力确实是一个有效的方法。
设计意图:即时检验学生通过认知调节压力的能力,引导学生以恰当的方式改变认知。
1.按摩放松。
教师:提到解压,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放松,那我们就现场来做一个按摩放松。请所有同学起立,每位同学将手放在你前方同学的肩上。在30 秒的时间内,请你以轻轻捶背或轻轻捏肩的方式帮助前方同学进行放松。老师喊停后,所有同学向后转,在30 秒的时间内,以同样的方式给你前面的同学按摩放松。
学生进行第一轮按摩放松。
教师:在刚刚被按摩时真正感到放松的同学请举手。
学生举手。
教师:举手的同学并不多,看起来大家并没有太多感受到放松。接下来,我们把这个活动升级一下,给大家30 秒的时间自由分组,找到你最想去按摩的人,然后以同样的方式给你前后的同学按摩。
学生进行第二轮按摩放松。
教师:真正感受到放松的同学请举手。
学生举手。
教师:大家相互看一看,这一次举手的同学明显增多。这是为什么呢?可能是因为第一次为我们按摩的人,自己没那么熟悉,所以没法享受按摩。而这一次,前后都是自己熟悉的人,所以你能更好地投入到被按摩的过程中。当你投入的时候,放松的感觉就出现了。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感受,使学生认识到放松的感受不是来源于做的事情,而是来源于做事时专注的状态。
2.观看视频。
播放视频《少年说》片段。
教师:请问主人公在高台上的表达方式(神态、语气等)和平时有何不同?
学生:感觉他很可怜,说话说到哽咽。
教师:是的,我们会看到他对妈妈说话说到动情处已经流泪了,然后大家也能听到他在高台上有些话几乎是喊出来的。他在视频最后与压力的和解可能就与这样的状态有关,我们要善于为压力找到出口,无论是哭、呐喊还是书写自己的压力,都是一种表达。
设计意图:让学生直观认识到表达压力本身就能缓解压力。
3.填写《资源百宝箱》。
教师:在面对压力时,很多人喜欢孤军奋战,忽视了身边的人都是自己应对压力的重要资源。在课堂的最后,老师带着大家一起探索你的资源百宝箱,请在每个线索后写下你的“宝藏人物”。
学生完成学案。
教师:有的同学写得很快,有的同学似乎很难下笔,这可能反映了你现有的社会支持情况。无论这种支持是多还是少,都别忘了,在学校还有一个地方叫心理咨询室,心理咨询老师永远愿意成为你应对压力的资源。
设计意图:以资源百宝箱为载体,帮助学生学会主动构建自己的社会支持系统,勇于向别人寻求帮助。
教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深入认识了压力,探索了释放压力的方法和缓解压力的策略。希望大家在课后能把这些认识和策略应用到生活中,从而真正做到有效应对压力。
设计意图:总结回顾课堂的重难点,推动从课堂向生活的迁移。
对于高二年级学生而言,压力是一个熟悉的话题,但也是一个相对沉重的话题。因此,结合心理健康教育课的体验性原则和发展性功能,本课设计了一系列课堂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与此同时,根据高二年级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在慧眼识压力、巧思释压力、良方解压力三个环节中通过贴近现实生活的案例引发学生思考,使学生不断完善对于压力的认知。
从实际的课堂效果来看,学生的表现收放自如,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将课堂内容内化于心。一方面,课堂中的欢声笑语不断,学生在积极的情绪体验中真诚地面对着彼此的压力,主动探寻缓解压力的方法;另一方面,学生的思考有广度也有深度,课堂生成常常比课堂预期更进一步,学生的分享时常激发出更丰富的体验。
本节课充分体现了心理课的“心理味”。
从教学理念上看,具有很强的专业性。专业性指的是课的高度或精准度。本节课王老师对辅导主题及核心概念的理解精准而深刻,认为压力是由压力源和压力反应共同组成的,压力反应又包含生理反应、心理反应、行为反应三部分,让学生了解压力的内涵以及应对压力的方法。
从教学设计上看,首先,结构化设计清晰有序:“鸭梨”山大—慧眼识压力—巧思释压力—良方解压力,四个环节层层递进,让学生在积极的情绪体验中全面认识压力,掌握调节压力的方法,进而真正做到与压力同行。其次,活动形式活泼生动,包括真实的“鸭梨”体验、情境想象、实战演练、按摩放松等,学生对这些活动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从课堂氛围上看,团体张力较强,气氛和谐活跃,现场活而不乱,学生能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心理课的体验性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从专业技巧上看,在“慧眼识压力”部分,王老师自然地分享了自己本周的压力反应和压力事件,进而引出了压力的内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倾听学生的真实心声,并能做出及时的引导与回应,注重现场的生成。
从课堂效果上看,学生卷入度高,体验其中,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达到了预期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