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勤东
(山东省邹城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局,山东 邹城 273500)
“扫黄”是指扫除有黄色内容的书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及网上淫秽色情信息等危害人们身心健康、污染社会文化环境的文化垃圾。“打非”是指打击非法出版物,即打击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的破坏社会安定、危害国家安全、煽动民族分裂的出版物,侵权盗版出版物以及其他非法出版物。[1]
为净化网络和出版物市场,按照扫黄打非“五进”(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进农村、进景区)要求,在全市中小学设立“扫黄打非”工作站,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扫黄打非”工作领导小组,年级设立“扫黄打非”联络站,班级设立“扫黄打非”信息点,邀请在校学生和热心家长作为义务监督员,建立起纵到底、横到边的“扫黄打非”组织体系。利用校园广播、宣传栏、手机APP、黑板报等宣传阵地,大力宣传网络和出版物市场的“扫黄打非”。
为防青少年沉迷网络,免受不法书刊和不良信息的侵扰,提高广大青少年对文化垃圾的鉴别能力和防范意识,文化执法组织开展“弘儒正风‘扫黄打非’青春护航”活动,“青春护航志愿者以“扫黄打非”为主题,开展丰富多彩的宣教活动。一是讲危害、明义利。青春护航宣讲员从青少年常用的手机QQ、“抖音”APP及网络游戏讲起,深入浅出地剖析沉迷网络带来的危害,告诫青少年理性对待网络游戏,增强辨别是非和抵制诱惑的能力。二是鉴真假、识善恶。在学校开展盗版教辅教材、工具书、儿童读物巡展活动,同时从书的装祯、用纸和印刷、区分出版社、查看版权页等方面向广大中小学生讲授如何鉴别盗版,讲解购买、使用盗版书的危害以及盗版对整个社会诚信体系造成的损害,教导青少年辨真假、识善恶。三是弘儒风、知荣辱。以“启智立德”为主题,联合新华书店、图书馆向青少年推荐国学经典,开展“为好书找读者、为读者找好书”的双荐活动和“读正经、立正统、走正道”的三正活动,宣传儒家思想立德做人的修身之道,让传统文化元素融于校园、走进课堂,打造文明校园、儒风校园,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明是非、知荣辱,形成远离“黄、非”的思想自觉。
通过举办讲座、发放绿书签、开展主题班会、举办“扫黄打非”手抄报大赛、组织“五老”志愿者巡查等活动,调动老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到“弘儒正风‘扫黄打非’青春护航”活动中来,形成多方参与、齐抓共管的“扫黄打非”新局面。发挥引领示范作用,选取部分学校作为示范点,后八村、第二实验小学被评为全国“扫黄打非”示范点。
通过在意识形态领域开展“弘儒正风‘扫黄打非’青春护航”活动,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自觉抵制‘黄非’危害”的意识融入到广大中小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筑牢精神家园的文化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