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中国
(蓬溪县群利镇中和学校,四川 蓬溪 629136)
对于小学生而言,无论是他们的阅历还是认知水平都处于最低层次,在对他们开展一系列的教学活动时,一定要对其提出严格的要求以及规章制度,这样才能将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教学之中,这样才能完成教学大纲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谨记我们的目的不是为了让学生去死记硬背一些信息技术相关的理论知识,而是需要我们通过课堂实践让小学生们掌握一些基本的信息技术操作能力,比如最基本的电脑的开关机、软件下载更新、系统软件的升级优化下载等。如今的社会,电脑早已走进千家万户,基本上大部分的小学生都已经接触过电脑,但是接触的主要功能是娱乐,比如看电影、听音乐以及玩游戏。教师一定要明确自己的教学目标,改变现状,引导我们的学生,宣传电脑的积极有用的一面,比如网上如何学习、查阅相关对学习有帮助的資料,最终树立正确价值导向。
当我们在讲述相关的理论知识以及口述操作知识方法时,需要我们对自身所说的语言不断的推敲打磨,所用的词汇是否准确规范,是否带有口语化,以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是否能够明白理解所用词汇的含义,不让学生产生不必要的疑问或误解,最终要使教学效果达到要求。比如:在学习“存储器”的时候,我们不能将其称之为“储存器”,这是不规范的语言,容易让学生产生误解;在我们学习鼠标操作中时,我们不能说“点击”那个地方,而是应该用鼠标的右键或者左键“单击或者双击”。因为这些词汇俨然已成为生活化的语言,虽然学生在学生的过程中能够理解其中的意思,但是却显得老师不够专业,用词不规范。
我们在课堂教学当中,对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学习的时候,我们自身教学的语言切勿僵硬地表达,本来这类知识对于小学生所处的认识水平来说就是一些抽象空洞、枯燥、记忆比较困难的,当我们在讲授的时候我们需要将我们的语言儿童化,通过幽默风趣的语言并将自己的感情融入其中,并通过自身的身体姿态表现出来,感染学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让学生处于一个轻松舒适的学习环境,提高教学效率。
对于现实社会来说,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以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教师要通过有效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并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学生掌握了知识才会学会如何去正确地使用它,并能够知道、了解最简单的如何维护电脑。要想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必须让学生对其产生足够的学习兴趣,兴趣才是学习的推动力。吸引不了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是无用的,不能给学生带来有效的改变,只有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其中,才会达到应该有的教学效果。例如:当我们在学习Word文档相关的一些知识的时候,针对如何创建文档,保存文档并重新命名的时候,我们可以让学生跟着老师一起操作,根据老师提示的步奏来操作,鼠标指针放置在桌面空白处,单击右键,移动鼠标指针至新建位置处,找到新建文档,然后点击左键创建,这就创建文档成功,然后在创建的文档处输入自己的名字,表示文档名称,双击打开文档,完成打字任务(这个打字任务可以设置有趣的文字,比如一些口号或者输入自己班主任或科任老师的名字,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然后按下Ctrl+s或者直接点击文档左上方的文字“保存”。退出界面后学生就能够在桌面看到以自己命名的文档。通过这样的操作后,学生自身主动参与其中,有兴趣,学生就很容易掌握这一个操作知识,这肯定比老师自己一个人在讲台上操作学得容易。
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运用小组合作教学法,对学生进行分组,并根据每个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性格特点对学生进行分组,让他们获得符合自己能力范围内的职责,激发其学习信息技术的自信心,并创设小组合作的教学目标,提升整个小组合作的凝聚力,从而增强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在讲授《计算机的发展及种类》这节内容时,我运用小组合作教学法开展教学,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让学生能够明确自身的职责,提升整体的信息技术教学质量。具体操作如下:首先,科学分组。我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并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性格对学生进行分组。我在组中设置讲解员、探寻员、记录员和小组长。其中,讲解员负责讲解计算机的四个发展阶段。探寻员负责寻找计算机种类、部件名称和实际的物品之间的对应关系。记录员负责将其一一对应。小组长负责协调小组成员之间的工作。其次,设置讨论问题。我板书了计算机的诞生、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电子计算机4个时代、电子计算机的分类及应用,并制作出相对应的图片,在多媒体上进行展示。我对学生说:“你们可以探寻计算机的种类,并找出其相对应的实物!我会让每个小组一一上台展示,介绍本小组的探究成果!”再次,巡场观察。我关注学生的探究情况,并针对有问题的小组进行启发性的引导,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后,展示成果。我运用小组合作教学法,让学生各司其职,激发其对信息技术学习的内在驱动力,提升整体的信息技术教学水平。
总之,信息技术课程因它的时代性、趣味性、发展性,使其成为小学课程中孩子们比较钟爱的一类,不能因为其中少量的理论性课程而打消孩子的积极性和他们对计算机的兴趣,因此我们要认真对待课程的设计,最大限度地调动孩子的能力去学习课程,探究课程,建立孩子的探究意识,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最终达到教育的真正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