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伟华
(河北省邢台市广宗县第二中学,河北 邢台 054600)
“月”作为极具内涵的意象,不仅是古诗词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初中语文古诗词中不可获取的部分。对初中语文古诗词中的“月”意象进行研究,从教师角度讲,可以促进古诗词教学的深化,从学生角度讲,可以促进对“月”意象及其审美意蕴的领会。
以人教版教材为例,入选其中的古诗词篇目有多篇涉及到“月”意象。如李白《峨眉山月歌》、苏轼《水调歌头》等。“月”意象在初中语文中呈现方式主要可分三类:
第一,描绘自然景象类。主要指直接出现在初中语文古诗词中的“月”意象。如王维《竹里馆》“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一句;以稀光耀万物的“月”为主体 ,营造出一副悠然的夜景图。苏轼《卜算子·定慧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一句。以“缺月”“疏桐”“漏”等将夜晚的寂静展现出来了。
第二,借用典故类。主要指诗人化用典故或引用前人与“月”有关之诗词句,如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词人主要引用了“嫦娥奔月”的典故,并将此典故与诗词所表达之“时光易逝”之情感进行了巧妙结合。
第三,借物抒情类。主要指诗人用“月”为依托来抒发其内心所思所感,“月”因诗人之情思而具有了深刻内涵。如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一句;以“月”表愁心,以“月”明友情,友情之珍贵更有意义。
“月”作为一种被赋予浓重浪漫与神奇光环的物像,千百年来寄托着无数文人骚客的艺术遐想,历代墨客在纯洁莹透的“月”身上,寄托着自己或悲、或喜、或苦、或乐的情感诉求。“月”意象在初中语文古诗词中的内涵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
以“月”表达思乡怀亲之情。以“月”表达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是“月”意象最集中最常见的内涵。李商隐《无题》“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便刻画了一幅凄苦女子在孤寂寒夜下思念心上人的场景,这种场景因为“月”意象的加入,让人更有体会之感。苏轼《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一句则则表达了亲人分离之苦,同时亦表达出此人对其弟深切的怀念之情。
因“月”之皎洁、清亮、寒凄之感,可很好地将诗人词人的“孤寂”之感烘托出来。仍以王维“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一句为例,空灵清丽的诗句不仅为读者营造了别致的夜景图,也表达出了诗人以“明月”自比,过隐居生活的态度。
初中语文古诗词中的“月”意象,意蕴宏大、内涵丰富,对于中学生审美素养的塑造具有重要作用,但是由于中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不足,因此,在针对学生“月”意象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有必要根据有关教学原则,综合采用多种教学策略。
让学生能够有效地进行诗词鉴赏,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便是使其置身于“诗词情境”中,叶嘉莹先生说曾言“一个欣赏诗歌的人,若除了明白一首诗的词句所能说明的有限的意义之外,便不能再有什么感受和生发,那么即使他所了解的丝毫没有差错,也不过是一个刻舟求剑的愚子而已。”①这些论述明确指出了“兴发感动”对于诗词鉴赏的重要意义,换言之,在进行鉴赏古诗词中的“月”意象时时,学生有必要对蕴含其中的情感线索了熟于心,达到与作者本人情感共鸣的境界,而做到这些,则需要教师为学生创设相关情境,并采取合适的方式方法法将学生与诗人所要传达的且寄托在“月亮意象”中的情感达到相通。
“诵读”是初中语文教学中常用的方式,“诵读,是语文教育的最基本的方法,也是语文教育最根本的方法”②,诵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主要目在于: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够更深切地体悟作者的情怀,这种教学方式不仅适用于散文,对古诗词也同样有效。因此,在进行“月”意象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来引导学生,在学生明晰“月”意象内涵的基础上,使学生以以角色扮演的方式。充分体会作者的感情。
不可否认,古诗词与我们相去甚远,其很描绘的很多知识与我们当下生活已有很大距离,但是古诗词中描绘的场景、传达的感情却是历经千年仍与人息息相通的,与“月”意象相关的诗词也是如此,由于现代化的推进,学生已经很难感知“纯洁安静”的月夜,这种状况下,教师有必要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等多样方法,“这种方法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也要求教师必须有过强的引导及组织能力来”③。通过这些方式可以让学生自主探索“月”意象,并在这一过程中,激发学生对月景的想象。归根结底,学生对“月”意象的学习不仅仅是一个掌握相关知识的过程,更是一个领会知识、运用知识的过程,只有建立在充分想象基础上的学习,才能使学生挖掘自我对“月”意象知识的探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