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霞
(天津外国语大学 日语学院)
中华民族自古推崇“自谦而敬人”,讲究借助礼仪形式来体现这一思想。即便是在无法见面、只能诉诸笔墨、托付鱼雁之时,礼仪依然为时人所重。当语言落到纸面上成为文字时,古人对书信的“礼”也作出了规范与示例,那就是书仪。
周一良先生(1995)这样定义书仪:“书仪,是供人们写信时模仿和套用的参考书。”日本学者池田温(2003)也强调书仪是以书信为主的文例集。
我国早在六朝至盛唐时代就盛行书仪。《隋书·经籍志》仪注类记录有多部书仪,历代公私书目亦多有著录。可惜几乎都已湮灭无闻,没能流传下来,现在我们还能在文献资料中看到它们曾经存在的痕迹①。随着敦煌写卷的发现,其中保存的唐五代时期的百余件书仪写本,让今人能有幸一窥当时书仪类著作的面貌。
在日本奈良朝至平安时代前期的百余年间,书仪同样受到了日本贵族知识阶层的欢迎与重视。随着大规模的遣唐使活动的展开,经由官方渠道派遣赴唐的留学生、学问僧们以及那些跟随商船自行出发西向的僧人们,当他们碧海扬波、终抵唐土以后,学会使用汉文撰写书信、文章,必然是他们维持基本社会交际的需要和常态。不难想象,他们在唐搜购的大量书籍中,很可能会有书仪这类书信写作规范书的身影②。懂得文书的写作规范、能够用汉文写出一封文辞通畅、格式得体合宜的书信,成为当时公卿贵族们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能。
随着遣唐使的废止,中日交流关系发生变化,日本文学、文化逐渐重视民族性与本土化。平安中期以后,日本在吸取唐朝文化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具有本国独特风格与情趣的文化。从这一时期开始,贵族文人们的书札也不再使用正规汉文,出现了掺杂日本固有语法和词汇的拟汉文体。从中国传来的用纯汉文写就的书仪,渐渐失去了其写作示范的功用。
平安时代末期,第一部由日本人编撰的书信范文集应运而生,它就是贵族文人藤原明衡编撰的《云州消息》。藤原明衡曾担任出云地方的地方长官,故该书又名为《云州往来》、《明衡往来》、《明衡消息》。不叫作“某某书仪”而是“某某消息、某某往来”,也许是出于对唐文化的敬意,其中恐怕也有重视本国文学的强烈意识在驱动。这部书信集收录了贵族文人之间的日常书信二百余通,是日本文学史上第一部具备“书仪”特质的作品。自该书以来,直至镰仓时代初期,日本出现了一系列拟汉文体的书信文集作品③。这类极具实用价值的书信范文集,在当时识字阶层书信写作方面发挥了极大的示范作用。
《云州消息》兼具书信文的实用性和丰富的文学性,它与唐人书仪以及中国文学的关系非常密切,作为学术研究资料有相当重要的价值。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并不多见,以笔者所见,仅有周一良先生(1984)及王晓平先生(2014)撰写了相关论文④。故此,本文从《云州消息》的作者、内容与文体特征、《云州消息》的“书仪”特质三个角度展开考察,并对其传世诸本进行梳理。
藤原明衡是平安时代后期的一代文坛巨擘,官至大学头⑤。藤原明衡的教育者身份,使他相当关注范文集对学习者的作用和影响。除《云州消息》外,他还编撰了汉诗文集《本朝文粹》,以供后世学习者模仿写作。
据大曾根章介、金原理、后藤昭雄的《本朝文粹》校注本(1992),该书集录了平安时代初期到中期的汉诗文400余篇,文体多样,包括书状在内多达39种。其中书状十六篇,内容涉及婚冠祭丧、四时问候、求婚、谋官、照会、邀约、允诺、婉拒等现实生活的不同场面。其中,第十篇“送以言”和第十一篇“答”构成一组往复书信,中心内容为藤原行成致信问候病愈的大江以及大江回信致谢。依次摘录如下:
行成言。面谒相隔,思如三秋。炎气已过,惟君子起居晏然。幸甚幸甚!君子虽有明德,疫疾难免。近曾有风闻之事,然而所障相仍,无便参向。郁叹交深,心事倚违。其后数日,与豫州太守语,具闻平复之告。欢悦之甚,不异旱苗之得雨。近曾聊有欲披陈肝胆无由,心绪多端。文迹有误,君子察之。不宣顿首谨言。
七月一日 尚书右大臣藤原行成
牛马走以言再拜顿首白。辱赐书,慰诲勤勤。慨惧之至,夺气褫魂之为者。以言滞病之后,积羸未复。无拜光尘,使系仰之意深矣!今降存问,已蒙兼福。今明相扶,将奉令命。且陈悃情请遣还于执事者,到垂听览。顿首死罪谨言。
长保三年七月一日 礼部侍郎以言白
这一组往复书信,呈现了平安时代贵族文人通过书信开展社交的画面。书信中多用四六句式,可明显看出是在竭力模仿唐人书仪多用的四六骈体的形式。从开头的“行成言”、“以言再拜顿首白”、“幸甚幸甚”以及结束语“不宣顿首谨言”、“顿首死罪谨言”等表达更可看出唐人书仪的影子。
朝廷的公文、贵族文人的私人书信,这些参照一定的写作规范、用汉字写就的文书,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上流社会的公务活动和私人生活中。使用汉字撰写书信传情达意,对当时的公卿贵族来说,是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生的事情,也是必须掌握的一种技能。藤原明衡在编撰《本朝文粹》时,特意收入了适用不同场合的十六篇书状。可以推想,他已经意识到对书信写作提供范文、进行指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许在当时,藤原明衡的脑中就已产生了编撰一部书信范文集,以供时人书信写作模仿之用的想法了。
《云州消息》之前,日本文学史上也曾出现书信形式的作品,如正仓院《杜家立成杂书要略》、万叶书简以及上文中提及的本朝文粹书简等。这些书信涉及的社会活动有限,无法为当时的公卿贵族们提供能够满足其社会交往以及日常生活诸多场面所需要的书信写作范文。《云州消息》的出现弥补了这一不足。
据日本同文馆编辑局编《日本教育文库 教科书篇》中之《云州消息》(1910-1911),全书分为上、中、下三卷,每卷由本末两部分组成,共计收录书信209封。全书基本采用往复书信的形式,有来有往,便于实际应用。所录内容涉及日常生活的诸多方面,几乎涵盖了公卿贵族们在社交往来中可能会用到的各种书信形式,如致贺道喜、照会告知、设宴邀约、馈赠礼物、借取物件、日常问候、求官请托等。《云州消息》中还有不少书信,是围绕贵族们的游乐宴饮、惯例仪式、年俗习惯展开的。贵族们举办汉诗汉文会、和歌会,赏花赏月、蹴鞠管弦、登高踏青等活动在《云州消息》中都有反映,六朝初唐书仪中涉及的话题几乎应有尽有。这些书信贴合当时公卿贵族的生活,提供了不同场面的书信写作范文。
《云州消息》收录的是真实的书信,还是藤原明衡为了编书自拟的呢?笔者认为,《云州消息》所录书信来源很有可能是真实的书信而非拟作。《云州消息》卷上·本第6是一封回信,落款为藤原明衡。这是一封感谢信,也是一封邀约信。感谢对方馈赠的两只雉鸡,同时邀请对方前来赴宴,围炉夜话,共品馈赠之物。集录如下:
所给之二翼,殊动寸心。书窗虽知聚萤之业,文园未遇获雉之欢。今之嘉贶尤可珍重。就中时属艳阳,夜当庚申,一两才子会合炉边,相企闲谈,嘉宾之馔以之可馐也。又一枝樱花已盛肝要也。是则朽木遇春之秋也。明衡顿首谨言。
即时 勘解由次官 藤原明衡
日本图书刊行会编《正续本朝文粹》(1918)卷七收录有两封书信,作者亦为藤原明衡,其中一篇与上文《云州消息》所录书信相似度极高。集录如下:
所给双翼,殊动寸心。书窗虽知聚萤之业,文苑未遇获雉之欢。今之嘉贶尤可珍重。就中时属艳阳,夜当庚申,一两才子会合炉边,相全闲谈。嘉宾之馔以之可馐也。又一枝樱花已感肝叶。是则朽木遇春之秋也。顿首谨言。
三月廿七日 勘解由次官 藤原明衡
对比两封书信可以发现除去两处代词“之”与语气助词“也”的有无,行文中“园”、“苑”、“企”、“全”、“盛”、“感”、“肝要”、“肝叶”几处文字有出入,落款日期也有所不同。仔细比对不难发现这些不同很可能是传抄过程中出现的偏误造成的。据此可以推断《云州消息》中的这封书信并非是拟作。《云州消息》收录的书信多数落款处皆隐去了写信人和收信人的名字,仅留官职名及对方姓氏。这样的处理很可能是出于避讳,从侧面说明所录书信很可能来自实际的社会交往而非拟作。后世的书信文集中有不少书信都是编撰者为了特定的目的而编写的,这些书信通常字数长短相近,文体相似。而《云州消息》中的书信内容有长有短,文体也不统一。既有一封信洋洋洒洒近400字的,如卷上·本第19和20这一组往复书信;也有一封信寥寥一两句、仅十几字的,如卷上·本第15和卷中·末第34。从这些迹象可以判断《云州消息》所录书信来源很有可能是真实的书信而非藤原明衡拟作。
《云州消息》使用了拟汉文体,这是一种日本式汉文体,也被称为“和化汉文体”、“变体汉文”。具体表现为用汉文书写,但又与规范汉文有别,糅杂了日语词汇和日语式的表述在内。乍看是汉文,但文中夹杂了当时的日语词汇、语法(如“给、被”作尊敬助动词使用),甚至偶尔还会出现假名。藤原明衡身为当时文坛巨擘,汉文学造诣深厚,用规范的汉文来撰写书信应当是不成问题的。《云州消息》使用拟汉文体很可能是其有意为之的结果。
随着9世纪末日本废除遣唐使,大陆文化对日本的影响日渐淡薄,以日本本国的审美为中心的国风文化逐渐兴起。在平安时代的公家日记和纪录、法令、书信中,这种糅合了日语表述习惯在内的、不纯正的汉文表述愈加多见。
在这种社会背景下,藤原明衡使用拟汉文体编撰出《云州消息》这样一部书信范文集,以供时人学习模仿,应该说是很有开创性的。对当时的日本人而言,比起汉文写就的唐人书仪,使用了拟汉文体的《云州消息》显然更加便于模仿和运用,更符合当时日本社会的实际需要。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当时贵族阶层汉文水平下降、无法自如运用规范汉文写作书信的难题。
藤原明衡在《云州消息》文体上的用心,被实际证明是符合当时贵族社会需要的。《云州消息》成书后受到了当时日本贵族阶层的认可和赞赏,上至天皇、亲王,下至公卿、僧侣,纷纷对《云州消息》进行抄诵、学习。成书于日本室町时代的中山定亲《萨戒记》、三条西实隆《实隆公记》中就记录了当时贵族公卿们研读、传抄《云州消息》的情形⑥。现今在日本一些大学以及藏书机构里依然能够见到《云州消息》的各种抄本、刊本。这些事实从侧面说明了《云州消息》在当时的影响。
《云州消息》可谓是日本文学史上第一部具备“书仪”特质的作品。周一良先生(1998:252)也曾指出,《云州消息》是“以中国的书仪之类著作为蓝本的”。《云州消息》在格式上继承了《杜家立成杂书要略》以及敦煌书仪的传统,所收录的书信基本为往复书信的形式,有来言有去语,按照正月至十二月的时间顺序编排,每月各有若干主题。遣词造句方面也表现出了浓重的中国书仪特征。
多用季节问候语。季节问候语是中国书信礼仪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西晋索靖《月仪》、梁昭明太子《锦带书十二月启》以及敦煌书仪中都可见相关表述,问候语通常分为十二个月,每月不同,描绘极为细致。
多以“右”字起始,句尾多用“也”字。中国唐宋时期的书信文体中常见以“右”字起文。《云州消息》中近八成的句子以“也”字结句。在我国唐宋的书信文中,句尾使用“也”字完结的现象十分常见。除“也”字外,《云州消息》中还经常可以见到“欤”、“哉”、“乎”等语气词。
大量使用敬语。《云州消息》中使用了大量敬语词汇,许多词语直接或间接来自唐代书仪(王晓平,2014)。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唐人尺牍文体对《云州消息》的影响。试举《云州消息》中一组往复书信为例说明以上现象。出自卷上·末第7和8的这两封书信,来信中心内容为邀请对方赴宴赏月,回信欣然应邀。
明月之得名者,八月十五夜也。虽得其名,晴又稀有也。今夜银汉卷翳,金波铺影,可谓千载一遇欤!难得易失时也。何可默止乎?褰箔登楼之兴,聊欲追前踪。诗客四五人,伶人两三辈,不期而来会。是皆当世之好士也。只依迟尊下之光临,预空座右耳。抑恩庆之甚也。忝回花轩,素怀可足。下若酒,上林果,聊以储之。乞莫嫌下劣。谨言。
八月十五日 兵库头 谨上源兵卫佐殿
右今夜云叶收尽,月花清朗。古来咏月之辈,以八月十五夜为最。今夜之皎洁诚乎。而今欲登楼无楼,欲棹船无舟,独立闲庭咏招隐诗耳。此间忽蒙恩唤,抃跃之甚。以何比之哉!但空座右之命,若是嘲弄御词欤?身非相如之尊,何关上宾之礼?为恐为恐。严牛在他所,只今遣取可驰参。暂不处懈怠尤所愿也。谨言。
即时 兵卫佐源
中秋佳节明月皎洁,文人雅士饮酒吟诗,月下听曲。宛然与唐人风雅做派一无二致。再看信中遣词造句,与古汉文几乎无异,尤其“银汉卷翳,金波铺影”一句对仗工整,颇有文采。主人“空右座”以待,来客自谦“非相如之尊”。结尾处的“谨言”、“谨上”等词句,皆表现出了对汉文化和汉文学的吸收借鉴,以及对唐人书仪的模仿。
书信中用“恩唤”、“御词”、“严牛”表示对对方邀请、言辞以及牛车的尊敬,使用“恩”、“御”、“严”语素构词表示尊敬的敬语表现结构,在《云州消息》中俯拾皆是,如恩章、恩简、恩示、恩问、御览、御会、御使、严札、严命、严训等。可以看到《云州消息》在模仿唐人书仪敬语的基础上,又有了自己的创造。
平安时代日本文人在学习唐人书仪方面积累的知识和自发的创造,通过《云州消息》收录的书信得到了展示和传承。王晓平先生(2004:79)指出:“当时的日本文人通过书仪,学到的不仅仅是书信的写法,还有人际交往的应酬用词汇和方式。可以说是学书仪而知何以言。”诚然如此。
《云州消息》的实用性和丰富的文学性,使其得到了广泛传抄,至今仍有为数不少的写本、刊本和断片帖留存于日本,它们的存在生动地佐证了《云州消息》流传和普及的盛况,也从侧面说明了《云州消息》作为书信范文集的实用性和自生丰富的文学性。三保忠夫(1990)对《云州消息》存世的短片帖进行了细致的考察⑦,故本文仅对《云州消息》存世的写本和刊本作梳理。
据藤村作编写的《日本文学大辞典第三卷》(1934:924),《云州消息》在日本的传世本可分为三卷本和二卷本两个系列。二卷本有唐桥家旧藏本(写本二册),宽永十九年刊本和坊间流传的刊本(据传摹刻自尊元亲王真迹,可能刊行于宽文年间之前)。三卷本有内阁文库本(写本三册)、神宫文库本(写本三册)、静嘉堂文库本(写本三册)、群书类丛本(刊本二册)。相较于二卷本,三卷本系列所收内容更为丰富,体裁也更为整齐,似乎更接近《云州消息》的原型。据此可以推断,二卷本很可能是原型的拔粹。法隆寺所藏《悉云字记》的纸背也书写有《云州消息》(抄写于平安时代末期),从内容上看,文章头尾缺失,应该也是拔粹形式。
川口久雄(1939)对《云州消息》的日本传世本也进行了梳理,较《日本文学大辞典第三卷》更为细致,分为八类:
一卷本:前田家藏 实宪僧正本,法隆寺藏 《悉云字记》背书本
二卷本:宫内厅书陵部藏 永正二年写本,前田家藏 明王院文明七年写本,松井简治博士旧藏一册本
三卷本甲类:前田家藏 享禄二年写本
三卷本乙类:静嘉堂文库藏本,松井简治旧藏 三册本,桥本进吉藏 一册本,神宫文库藏写本;群书类丛本,东京帝国大学图书馆藏 渡边藏本⑧,土井忠生藏本
三卷本丙类:内阁文库藏本
四卷本甲类:宽永十九年板本
四卷本乙类:桥本进吉博士藏 唐桥本,常用消息《云州消息》本
其他诸本:后京极良经笔本,宽文年间京都刊行《云州消息》四卷本,《云州消息富贵大成》
川口久雄认为,三卷本甲类和二卷本、一卷本应该是现存诸本中最近接原型的本子。其中三卷本甲类即前田家享禄本内容最为完整,可说是一个善本;三卷本乙类、丙类次之;四卷本则与原型本差距更大。
青木孝(1980)在对《云州消息》进行校本作业的过程中,对其传世本也进行了整理和分类。他特别提到:“蒙川濑一马博士相助,特别提供给我三种一直未曾对外界公开的写本。分别是康正三年(1457)写本,该本抄写自有贞治五年(1367)识语的二卷本;室町中期三卷本,加盖好问堂(山崎美成)珍藏印;松下见林旧藏江户初期三卷本系抄本。”现将青木孝在校对中使用的《云州消息》传世本摘录如下:
三卷本:群书类从本,宇治山田市仓田山神宫文库藏本,有“林崎文库”印,前田尊经阁文库藏 享禄二年写本,静嘉堂文库藏 松井简治博士旧藏本,川濑一马藏好 问堂山崎美成旧藏本,有“好问堂珍藏记”印,川濑一马藏 松下见林旧藏本,卷末有印,内阁文库藏本。
二卷本:宽永十九年刊有注本,宽文前后刊无注本,京都府立综合资料馆藏 贵重本(旧京都府立图书馆藏),前田尊经阁文库藏 实宪僧正笔本,书陵部藏 弘和本,谷森善臣献纳,川濑一马藏康正三年写本,前田尊经阁藏 文明十八年写本,有文明七年跋文,静嘉堂文库藏 松井简治博士旧藏抄本,猪熊信男藏 室町中期写本。
结合《日本文学大辞典第三卷》、川口久雄和青木孝的考察,笔者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对《云州消息》传世本进行梳理,计有16种:(1)前田尊经阁文库藏 实宪僧正笔本(一卷);(2)法隆寺藏 《悉云字记》背书本(一卷);(3)宫内厅书陵部藏 永正二年写本(二卷);(4)前田尊经阁文库藏 明王院文明七年写本(二卷);(5)京都府立综合资料馆藏 贵重本(旧京都府立图书馆藏)(二卷);(6)书陵部藏弘和本,谷森善臣献纳(二卷);(7)川濑一马藏 康正三年写本(二卷);(8)前田尊经阁文库藏 文明十八年写本,有文明七年跋文(二卷);(9)静嘉堂文库藏 松井简治旧藏抄本(二卷);(10)猪熊信男藏 室町中期写本(二卷);(11)前田尊经阁文库藏 享禄二年写本(三卷);(12)神宫文库藏写本,加盖“林崎文库”印(三卷);(13)静嘉堂文库藏 松井简治博士旧藏本(三卷);(14)川濑一马藏 好问堂山崎美成旧藏本,加盖“好问堂珍藏记”印(三卷);(15)川濑一马藏 松下见林旧藏本,卷末有印(三卷);(16)内阁文库藏本(三卷)。以上是笔者在查阅《云州消息》相关资料和先行研究的过程中所发现的、已经为日本学界公布或认可的写本或刊本。虽然无法确知还有多少古写本和刊本躲过了时光的碾压留存于世,但相信绝不止笔者管见汇总的这十六种。希望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有新的写本、刊本被发现。
奈良时代至平安初期,日本朝野在广泛引入唐文化的基础上,摄取、消化和吸收中国文化,并与日本本土文化相结合,中国文学和文化在异域东瀛的文学作品中得到了传播与发展。在此时代背景下,藤原明衡模仿唐人的书仪,把生活中的往来书信编撰成集,可谓是中日文化文学交流水到渠成的结果。《云州消息》既是研究平安时代日本社会文化的重要资料,同时也是深入理解中日两国文化关系的新视点。从中国研究者的视角,将《云州消息》与中国书仪进行对比研究,是相当有意义的。《云州消息》之后,至日本镰仓时代初期,陆续出现了一系列拟汉文体的书信文集,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需要,这些书信文集表现出了更加世俗化的发展趋势,它们与唐人书仪的对比研究,是笔者今后继续研究的方向。
注释:
① 现存最早的月仪是西晋索靖(239-303)所撰《月仪帖》。在《初学记》和《太平御览》中可以看到《王羲之月仪书》的一部分逸文,《全梁文》第十九卷中可见到据传为梁昭明太子所撰的《锦带书十二月启》。北宋司马光所撰《司马氏书仪》和日本正仓院收藏的《杜家立成杂书要略》是现今存世最完整的两部书仪。隋唐时期曾出现了很多书仪,现在已经逸散,无由得见。如《隋书》经部小学篇蔡邕所撰《劝学》卷中,注有“《月仪》十二卷,亡”。《隋书·经籍志》史部仪注类中也曾提到十一种属书仪性质的著作:《内外书仪》四卷,谢元撰;《书仪》二卷,蔡超撰;《书笔仪》二十一卷,谢朏撰;《吊答书》十卷,王俭撰;《书仪》十卷,王弘撰;《皇室仪》十三卷,鲍行卿撰;《吉书仪》二卷,王俭撰;《书仪疏》一卷,周舍撰;《书仪》十卷,唐瑾撰;《妇人书仪》八卷;《僧家书仪》五卷,释云瑗撰。
②《日本国见在书目録》成书于宽平三年(891)前后,这是一部记录日本国平安时代前期为止的传世汉籍总目录,由藤原佐世编撰。据该目录记载,当时日本已有《大唐书仪》、许敬宗撰《月仪》(四卷)、《十二月仪》(七卷)、《鲍昭书仪》等,现今皆散佚不存。
③ 具体有《菅丞相往来》、《西郊往来》、《东山往来》、《季纲往来》、《释氏往来》、《和泉往来》、《贵岭问答》、《十二月往来》、《新十二月往来》、《垂髪往来》等。
④ 周一良先生概括性地对《云州消息》进行了综述,具体参见周一良《唐代的书仪与中日文化关系》,《历史研究》1984年第1期第47页。王晓平先生对《云州消息》与敦煌书仪在敬语使用上的异同作了详尽考察,具体参见王晓平《敦煌书仪与日本〈云州消息〉敬语的比较研究》,《敦煌研究》2014年第2期第88-96页。
⑤ 相当于唐代国子监祭酒,从三品。
⑥《萨戒记》应永三十三年(1426)正月二十六日的条目中记录了中山定亲和花顶僧正定助的一段对话。花顶僧正定助表示他曾有幸看到过《云州消息》的部分内容,希望能够全本收藏。《实隆公记》文明九年(1477)三月二十一日(天皇案头有《云州消息》很可能是中山满亲的手抄本)、长亨二年(1488)十一月二十八日(目睹尊元法亲王手抄本《云州消息》,实隆大感吃惊)、长亨二年(1488)十二月三日(后土御门天皇差人送来据传为伏见院御笔的《云州消息》,请实隆鉴别真伪)、明应四年(1495)八月二十日(受无量院僧正祐济之托,实隆给《云州消息》加点)四处记录从侧面说明了《云州消息》在当时日本贵族阶层内流传的情形。
⑦ 据三保忠夫统计,目前计有十五种墨迹断片帖,它们全都出自书法高手之笔,基本没有加点、没有书题。其中一些使用的纸张和装订非常讲究,可见这些断片帖应该是作为字帖或者为鉴赏目的而留存的。
⑧ 现今的东京大学,东京帝国大学为旧称,于1947年9月正式更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