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莫若养性

2019-01-14 04:59曾颖
青春期健康 2019年22期
关键词:养性孙氏修身养性

■ 文 曾颖

中医养生的范围十分广泛,修身养性是其中的重要方面。修身即修养身心,保持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的和谐统一。

关于“养生”一词,《庄子·养生主》篇有云:“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这便是养生一词的最早出处。两千多年来,人们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养生技术,发明了深刻精辟的养生理论,形成了源远流长的中医养生文化。

中医养生的范围十分广泛,修身养性是其中的重要方面。修身即修养身心,保持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的和谐统一。《庄子·山木》篇所说的:“子其意者修志以警愚,修身以明汙,昭昭乎如揭日月而行”,就是这个意思。“养生莫若养性”,一般而言,性情开朗、心理健康者不易患病,即使患了病也比较容易康复;而性情抑郁、心理不健康者则比较容易患病,患了病也相对不容易康复。《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中说:“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这里所说的“独立守神”,以及后文所说的“去世离俗,积精全神”“适嗜欲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内无思想之患,以愉悦唯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等,都是教人要建立健康的人生理念、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对生活充满希望和乐趣,胸怀开阔,淡泊名利,与人为善,知足常乐,从而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庄子认为,生与死都是很自然的事,只要以理智对待感情,顺应自然和变化,哀伤或欢乐就不会影响人体的健康。庄子教人要做到“不为物累”,就是不要因贪图外物而损害自己的健康和生命。一个不为名利所羁绊的人,自然会获得健康而保持青春。

修身养性的核心是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孔子早就提出“德润身”“仁者寿”的理论,认为“仁者不孤”“大德必得其寿”。仁的核心是爱人,爱人具体体现在热爱生活、大度处世、宽以待人、与人为善、乐于助人,乐于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多做好事和善事,充分展现自己的道德风貌、人格魅力。使自己存在的价值得到社会的公认,取得精神和心理的满足,从而达到颐养性情,调神健身的作用。

修身养性的实质是通过心神道德修养而达到心理健康。唐代“药王”孙思邈充分领悟孔子“仁者寿”的思想,认为道德修养是养生保健的第一要务。他尝谓:“道德日全,不祈善而有福,不求寿而自延。”在具体方法上,孙氏对医生和一般人的修身养性,有着不同的要求。《备急千金要方》首撰“大医精诚”一篇,对医生的修养、气质、行为、态度等进行了具体细致的规范。孙氏有一段脍炙人口的名言:“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可谓是对医生个人道德修养的高度概括。对一般人的修身养性,孙氏认为首先要培养“善心”,他说:“性既自善,内外百病皆悉不生,祸乱灾害亦无由作,此养性之大经也。”孙氏还提出了“十二少”的观点,即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好、少恶。认为调养情性,无使太过,是养性的基本要领。

修生养性的具体要求之一是“情虚静泰,少私寡欲”。怎样才能做到“情虚静泰,少私寡欲”呢?三国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思想家嵇康说:“知名位之伤德,故忽而不营……知厚味之害性,故弃而弗顾……旷然无忧患,寂然无思虑。又守之以一,养之以和,和理日济,同乎大顺。然后蒸以灵芝,润以醴泉,晞以朝阳,绥以五絃,无为自得,体妙心玄,忘欢而后乐足,遗生而后身存。”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了解名利地位会妨害品德的修养,因此就轻视而不去追求;认识到肥甘厚味会损害正常的生命活动,所以果断地抛弃而不顾惜。胸怀坦荡而没有忧愁,心情平静而没有焦虑。又长久坚持,用和谐的方法养生,和顺天理而天天不断,达到清净的境界。然后再用灵芝一类药物涵养精神,用甘甜的泉水滋润脏腑,借助早晨的阳光温暖肌肤,抚动琴瑟五弦怡悦心神,清净没有妄欲而自得自乐,身强体健而心情旷达,不刻意追求欢乐而心神自然愉悦,摆脱生命的牵挂身体自然长存。

实践证明,重视修身养性,注重精神修养,保持清静自然的精神状态,再辅以适当的保健运动、药饵食养,就完全可能保持身心健康,达到“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的目标。

猜你喜欢
养性孙氏修身养性
以墨育德 以墨养性
打铁没样,边打边像
Chinese calligraphy:the landscape beyond comparison
心魔
心魔
修身养性
追爱就要厚脸皮
追爱就要厚脸皮
论太极拳拳义中的儒道思想
修身养性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