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力扬 黄鸿新 李杨玲 张旭 黄敏 刘惠 广东省医疗器械质量监督检验所 (广东 广州 510663)
内容提要: 体外诊断试剂行业在我国方兴未艾,市场需求旺盛,各类体外诊断试剂发展和更新日新月异,与之相关的各种未知风险也随之而来,因而对其风险分析及质量保证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在体外诊断试剂的分类及注册管理基础上,重点分析体外诊断试剂特性、生产运输及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风险并提出保障体外诊断试剂质量的策略,严格把控体外诊断试剂的质量,有效降低体外诊断试剂的各类风险,以期作为这一新兴产业管理及市场应用的参考。
体外诊断试剂行业在西方发达国家发展较为成熟,在医疗器械及疾病诊断等方面应用广泛且取得较好的应用成效,因而具有广阔的发展和应用前景;然而,体外诊断试剂行业在我国目前尚属于新兴产业。近年来,该行业已从导入期步入发展期,市场需求增长快速,已成为疾病预防、临床诊断和治疗监测的重要手段之一[1]。随着体外诊断试剂应用逐渐发展和普及,其可能存在的风险及质量保证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作为一类较为特殊的医疗器械产品,更需要得到严格有效地管理,以确保其使用的质量和安全性。本文在体外诊断试剂的分类及注册管理基础上,系统分析探讨了体外诊断试剂的风险,并提出了其质量保证策略,以期作为这一新兴产业管理及市场应用的参考。
《体外诊断试剂注册管理办法》(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令第5号)自2014年10月1日起施行,该办法规定体外诊断试剂是指在疾病的预测、预防、诊断、治疗监测、预后观察和健康状态评价等过程中,用于人体样本体外检测的试剂、试剂盒、校准品和质控品等产品,管理上则依据医疗器械类别。同时,该办法规定,用于血源筛查和采用放射性核素标记的体外诊断试剂,则不在该办法管理范围内,另外按照药品管理。
根据产品风险程度,体外诊断试剂总体上可以分为以下几类(风险等级由低至高排列)[2]:
第一类重点包括:微生物培养基(不含用于微生物鉴别和药敏试验的培养基)和样本处理用产品,如溶血剂、稀释液、染色液等;该类产品风险程度最低,目前在我国仅实行备案管理,由产品备案人向设区的市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提交备案资料即可。
第二类产品主要包括:用于蛋白质、糖类、激素、酶类、酯类、维生素、无机离子、药物及药物代谢物、自身抗体或其他生理、生化或者免疫功能指标检测的试剂以及用于微生物鉴别或者药敏试验的试剂;除已明确规定纳入第一类或第三类管理的产品外,其他均为第二类产品。
第三类产品主要包括:与致病性病原体抗原和抗体以及核酸等、人类基因、毒麻精神类药品(包括医疗用毒性药品、麻醉药品、精神药品)、治疗药物作用靶点、肿瘤标志物等检测相关的试剂;以及与血型、组织配型、遗传性疾病和变态反应(过敏原)等相关的试剂。
在我国,第二类和第三类体外诊断试剂均实行较为严格的注册管理。第二类体外诊断试剂由省、自治区、直辖市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审查,批准后签发医疗器械注册证;第三类体外诊断试剂由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审查,批准后签发医疗器械注册证。需要注意的是,《体外诊断试剂注册管理办法》中已明确规定与体外诊断试剂配合使用的校准品、质控品也应同时申请注册[2]。
体外诊断试剂自身特性所引起的风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体外诊断试剂涉及多个专业领域,如生物化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微生物学等,这种具多学科,多专业综合特性的试剂本身存在专业风险,如使用者或者管理者本身专业领域的限制则难以对每一种试剂都有清晰的科学认识;其次,体外诊断试剂种类多样,作用复杂,涉及范围广,复杂类型的体外诊断试剂必然会面临不同适用领域的风险;第三,体外诊断试剂适用的目的包括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的评判等多个方面,面临着使用目的及无法达到预期目标的风险。与此同时,近年来,随着医疗器械及医药学科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体外诊断试剂的发展和更新日新月异,各种未知的风险也随之而来。
根据《体外诊断试剂注册管理办法》对体外诊断试剂的注册管理规定,体外诊断试剂及其配合使用的校准品、质控品必须按照其风险级别进行对应的备案或注册申请方可进入市场进行销售或者使用。然而,有些企业在实际生产销售过程中却将未经注册的试剂以标注临床研究为由供临床违规使用;或者在进行有证体外诊断试剂销售时,配套提供的校准品、质控品却未通过注册申请。这些体外诊断试剂或校准品、质控品未依照规定取得医疗器械注册证而违规进入市场,必定存在产品质量和安全的风险,同时也给管理者和使用者带来不确定的风险。
体外诊断试剂大部分是生物制品,为保证其质量及有效性,其生产、运输、储存一般都要求在冷藏的环境下。但体外诊断试剂经常发货较散,运输目的地时空距离变化大;限于目前冷链物流市场化程度较低,发展尚不完善,且运输产生的费用相对较高,导致体外诊断试剂严格采用冷链运输的方式难以普及。通常运输采用的包装形式是以冰袋进行温度控制,但显而易见这种简单的运输模式是无法严格达到体外诊断试剂运输温度控制的要求,因此也为其质量安全埋下了隐患。
在部分使用单位的内部管理机制中,体外诊断试剂缺乏科学的风险管理机制,其采购、接收、储存、使用等环节未进行严格或规范化管理,如采购部门与使用部门缺乏沟通导致脱节,负责储存部门和使用部门管理松散,导致体外诊断试剂已过期失效但仍被使用,这些问题导致了体外诊断试剂的质量甚至安全性均无法得到保证。
上述分析表明,规避体外诊断试剂存在的风险并保障其质量至关重要,要想全面提高体外诊断试剂的质量安全水平,无论是生产部门、销售单位还是使用部门首先均应重视质量管理,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以及规范的操作流程,从生产、运输、储存、销售、使用等各个环节予以保障[3]。同时应加强风险防控和管理,注重解决问题、排除隐患,理性分析和判断风险。监管部门也应充分发挥监管的作用,规范执法行为,加强体外诊断试剂各个环节可能出现的问题监督,确保体外诊断试剂的质量与安全性。
体外诊断试剂在人体疾病预防、诊断筛查、治疗监测等方面都有广泛用途,是医疗健康产业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其质量直接影响到对人体健康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体外诊断试剂的质量保证应从生产、运输、储存、销售、使用等整个生命周期予以保障,针对其自身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及可能存在的各类风险点,科学进行风险分析以及规范化管理,严格把控体外诊断试剂的质量,有效降低体外诊断试剂的各类风险,进而促进我国体外诊断试剂行业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