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华钟
(广西西林县那劳镇中心小学,广西 西林 533502)
引言:社会在不断前进,新时代的教育也要紧跟时代的潮流,教师由传授者转换成引导者,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很大的提升,在学习地位得到提升的同时,必须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两者的有效结合才能达到教学目的。翻转课堂作为新的教学模式不仅需要师生之间的积极配合,避免小学生沉迷网络,从而失去翻转课堂教学的意义。
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者,学生作为“机械式”的接受者,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没有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的意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恰好可以解决这一弊端,将学习的决定权交到学生手中。教师课堂传授的内容学生在课前通过自主完成,提高课堂参与度的同时能够能够帮助提升学生阅读能力。课堂上学生充当教师的角色,教师以学生的角色参与课堂,辅助学生学习。在课堂上老师能够根据学生讲课的情况判断学生知识的吸收情况。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是为了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操作性比较强,比如:在五年级下册第9课学习“查找资料”这一课的时候,如果教师在课堂上机械式的讲授,学生的兴趣没有被激发出来,课堂吸收情况无法保证。小学生的课堂吸收能力与学习效果呈现一个正相关的关系,小学生没有足够的自律意识,因此能否自主参与课堂对小学生来讲至关重要。教师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点才能保证学习质量。将学生与教师的角色实行转换,真正做到对每一个学生负责[1]。
问题引入的方式有很多种,正式上课前的课堂导入、教学过程中的随机提问是为了检验学生学习的吸收情况。课堂中的随机提问不仅能够检验学生的听课质量而且能够考验学生的随机应变能力。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时,应该对提问的问题有目的进行优化,合理筛选,有效的保证学生思维得到拓展。课堂提问是能够检验学生掌握情况的直观方式。将问题的引入进行精巧设置,加强思维方式的转换,提升思维的敏锐性。比如:在学习五年级上册第14课“制作特效照片”时,教师通过展示两张不同风格的照片进行对比,提出两个问题进行发问,发问形式由简单向复杂进行过渡,首先提问两张照片有何不同,接下来提问几张照片不同之处的原因,引领学生进行深入思考,逐步推进。思维转换能力的提升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能保证的是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引领,形成思维转换的意识,让学生掌握方法,通过问题引入,学生能够明确重难点,教师能够明晰学生的薄弱点,对症下药,有效攻破学习的难点,此外,小学生的注意力不够集中,课堂讲授内容要简明扼要,抛出问题将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用学生喜欢的方式学习才能提升课堂效率。
课堂教学方式也是灵活多样的。在课堂教学中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多给予学生肯定的评价,适当激励学生、激发小学生潜在的能力。例如在学习六年级上册第6课"制作简易动画"时,教师首先通过视频导入,利用多媒体在课堂当中展示,展示完成后随机提问学生,通过刚才的图片得到了什么信息,学生回答完成后教师进行有效引导,在引导的过程中适时地赞美学生,让学生对自己有充足的信心[2]。接下来进行第二轮的追问,动画和图片不同之处在哪里,连环式的追问让学生的思维不间断地进行转换,在提问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针对学生的性格特点,有效的引导,让每个学生在课堂当中得到充分的表现。
课堂讨论在教学过程中也是比较常见的一种教学手段,在小学阶段尤其重要。通过课堂讨论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们能够倾听别人的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让学生学会善于聆听,敢于表达。这样的方式对于小学阶段的学习有着关键的作用。信息技术这门课程对于小学生来说,操作起来有一定难度,在学习四年级下册第14课“制作精美书签”这一课的时候,在实际操作之前通过课堂讨论,一方面能够打开思路,充分发挥想象力;另一方面可以对自己书签内容进行完善,学生自由表达看法、观点,教师根据学生的完成效果进行客观点评。根据学生掌握情况及时调整学习教学方法,在调整教学方法时思虑周全,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势完美的呈现出来,达到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能力的双向提高。
结语:翻转课堂是以互联网为基础的一场新式教学革命,以信息技术来翻转小学课堂,将学生作为教学革命中的主体,教师与家长作为这场教学革命中有力的推动者,对学生实行有效的监督管理与配合。教师通过课堂中学生"教学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指导,适时调整教学大纲,做到以学生为主导,将学生的主导地位得到全面提升。作为教师,需要强化翻转课堂理论知识,经常反思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通过这样的方式保证教学效果和课堂效率,真正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