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华亭市东华小学 朱红霞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是指农村家庭集体搬迁到城里居住,但没有取得居住地户口的家庭子女,也叫农民工子女。国家出台的随迁子女在父母务工城市就近入学的政策,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大举措,解决了留守儿童无人管教的问题,但也给教育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
课堂上听讲专注度低,不能积极思考,不能主动举手回答问题,语言表达不流利、能力差,书写潦草,速度慢。学习学习兴趣不浓、动力不足,课前预习、课后复习不能落实,家庭作业不能按时认真完成;学习方法不当,只会机械记忆,不会理解记忆,不能灵活应用所学知识。没有课外阅读的习惯,70%的学生家里没有适合小学生阅读的书籍,在家的大部分时间被看电视、玩游戏等活动浪费;校外观察记录、社会实践、调查访问等综合实践性学习活动,根本无法有效进行。
平时自由散漫,纪律性差;缺乏自信,班集体活动不够积极;缺乏合作意识,和同学不能友好相处,随意说脏话,不讲礼貌。
个人卫生差,衣服不够整洁。不注意公共卫生,随地吐痰,随手扔垃圾;书包、桌斗里有垃圾不清理;不爱惜劳动成果。
国家先后颁布了《中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宏观要求,每所学校都制定了关于学生管理的各类规章制度,每个班级都结合本班学生实际确立“班级公约”。教师要充分利用班、队会,学校和班级的各类集体活动,对学生进行教育,以帮助学生将守则、规范、制度、公约逐渐内化为自觉习惯。
尊重是做人的根本,信任是工作的前提,鼓励是最好的教师。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他们刚到一个新的环境,都比较自卑、敏感,很在意教师的看法。作为教师,首先要侧身、躬身、俯身面对他们,坚信他们都是好孩子,能进步;其次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做好孩子的榜样,通过自己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来熏陶、感染学生;再次要把这些孩子当作朋友,生活上多关心他们,学习上多帮助他们,多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使他们通过教师的关注、鼓励,充满自信,积极向上,主动改正自己的不良习惯。
一个班级五六十个学生,总有学习、纪律、卫生等各方面习惯良好的学生。教师要有意识地让这些优秀学生做榜样,让他们给其他习惯不好的学生起示范、引领作用,并适时教育学生向榜样们看齐。一要利用学生之间的同伴关系,互相促进。学生之间的互相影响是超乎寻常的,可以安排优秀学生和习惯不好的学生组成一组或同桌,要求他们互相帮助、互相督促。二要利用小组合作的形式,促进学生习惯养成。实践证明,小组合作是行之有效的策略,小组内把习惯好的、自理能力强的学生和行为习惯差的学生按城乡比例、性别、爱好等分组。在平时学习、日常生活中,让小组长对这些学习、纪律、卫生等各方面进行日常监督、帮助改正和评价。三要利用班会等进行小结,并对有进步的小组进行表扬奖励,尤其对各小组内习惯不好的帮扶对象,要随时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教师在评价时要予以充分肯定和表扬,激励这些孩子向良好习惯迈进。
每个学生其实都有向上、向善、向美的心理追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大多从农村来,都有着勤劳,淳朴的优点。教师可以多组织一些有意义的集体活动,让他们通过活动发现自己的长处。例如,校内组织种植活动,大多随迁子女都会挖地,拔草,还会整理园地等。农村孩子较强的实践能力是城市孩子所缺少的,教师可以利用小结活动的机会表扬他们,并让他们把自己的亲身经历、感受分享给大家,从而让他们体验自信、成功的喜悦。总之,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只有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内生动力,习惯的养成才会事半功倍。
学生习惯的养成不是只靠学校的培养就可以习得的,还必须靠家长的配合。但现实情况是,家长们平时大多忙于工作,无暇顾及孩子教育,加之家长本身文化素质不高,既没有家庭教育观念,又没有正确的教子方法,家庭教育基本缺失。另一方面,家长又不能以身作则,做孩子良好习惯的榜样。这样一来,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单靠学校一方面的培养,就显得势单力薄,成效甚微。因此,学校和教师要充分利用家长会、家长开放日、集体活动等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方法的指导;通过家校平台,随时和家长进行沟通;通过家访,和家长约谈,针对学生平时表现,有的放矢地加强学生某个方面习惯的培养;通过各种途径,家长和教师互相了解学生在家和在校的表现,教师随时进行家教指导,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形成合力,促进学生各种良好习惯的形成。
总之,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良好习惯的养成,是一个漫长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离不开学校、教师、家长和学生本人的共同努力。内因(学生本人)是变化的根据,外因(学校、教师、家长)是变化的条件,只有内因和外因同频共振,良好的习惯才能真正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