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科学知识图谱的我国武术文化研究可视化分析

2019-01-14 06:58杨希娟吴阳阳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武术文献领域

王 维 杨希娟 吴阳阳

(华中师范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9)

武术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子文化,它是“以技击技术为核心、以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为基础,包括与武技密切相关的器物、传承形式和民俗,以及由它们所包含的民族精神共同组成的中国传统文化”[1]。在国家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战略背景下[2],武术文化成为学术界的持续性研究热点,引起广大学者的普遍关注。本研究借助citespaceV(5.2.R2)软件, 运用科学文献计量的科

学知识图谱方法,对我国武术文化研究领域(1998-2018年)CNKI数据库收录的1059篇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与处理,试图厘清我国武术文化研究的发展脉络,把握我国武术文化的研究动态,分析当前我国武术文化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探究我国武术文化未来的研究方向与发展趋势,从而对于构建我国武术文化理论体系与武术文化研究发展具有借鉴与指导意义。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文利用中国知网数据库,对近20年有关武术文化研究的文献进行检索分析。以“武术文化”为检索主题,检索条件为“精确”,为了提高文献的可信度,文献来源类别选择“核心期刊”与“CSSCI”的高质量期刊,检索时间为2018年10月1日,最终共检索到1623篇(1998-2018年)期刊文献,由于部分文献不属于武术文化研究领域,为了提高样本的代表性,对文献进行了筛选,最终确定了1509篇文献作为研究分析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研究法

利用中国知网(CNKI)期刊窗口,通过对检索到的1509篇文献进行整理,归纳出文献的作者、研究机构、发文年份等情况,从文献数量的角度把握我国武术文化研究的基本信息。

1.2.2 知识图谱分析法

知识图谱是指通过将应用数学、图形学、信息可视化技术、信息科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与计量学引文分析、共现分析等方法结合,利用可视化图谱形象地展示学科的核心结构、发展历史、前沿领域以及整体知识架构达到多学科融合目的的理论。本研究采用目前最新版本citespaceV(5.2 R2)的科技文本挖掘和可视化分析软件,将所收集到的1059篇文献的研究机构、核心作者、文献关键词等信息绘制直观易懂的科学知识图谱,进行计量分析、网络共现分析及词频分析,并以此为基础,梳理和探讨相关研究的热点及发展趋势。

2 武术文化研究的文献时间分布及演变趋势

衡量某一领域研究进程与发展脉络的最直观指标就是其文献发文数量的变化,根据其变化绘制出相应的变化曲线,对评价该研究领域的所处阶段,预测未来发展趋势具有重大意义。本研究以“武术文化”为主题词在中国知网(CNKI)上进行检索,共检索到1509篇该领域研究的文献。基于图1的研究,可将我国武术文化研究(1998一2018)划分为以下4个阶段:

第一阶段(1998一2003年):有关武术文化的研究数量较少,开始引起学者们的关注。第二阶段(2004一2009年):武术文化的相关研究进入繁荣期,一直呈现递增趋势。第三阶段(2010一2013年):相关学者对武术文化研究领域的文献数量虽稍有下降,但该主题的核心期刊仍保持在100篇左右。第四阶段(2014一2017年):受国家相关政策的影响,武术文化研究领域的论文发文量呈现波浪式起伏状态,在2017年,该主题的研究达到一个高峰值,论文发表数量高达135篇。

图1 1998-2018年我国武术文化研究文献时间分布图

3 武术文化研究的关键词分析

本研究利用citespaceV软件进行参数设置,Node Types,(网络节点类型)选择“Keyword”(关键词),Selection Criteria(阈值项)选择“Top N=50”,不设置算法路径且不进行裁剪,点击“Go”运行软件,得到图2和表1,节点N=234,连线E=905。图2中每个节点大小与频次成正比,节点越大则表示出现的频次越高,节点之间的连线粗细程度代表关联的紧密程度。基于表1和图2可知,我国武术文化研究领域(1998一2018年)核心期刊论文中关键词出现频次排列前10位的分别是武术(513次)、武术文化(208次)、传统武术(177次)、中国武术(134次)、民族传统体育(120次)、文化(92次)、发展(81次)、竞技武术(56次)、武术教育(48次)、非物质文化遗产(45次),说明我国武术文化的研究热点主要围绕武术、武术文化、传统武术、中国武术、民族传统体育等方面来展开探讨。

表1 1998-2018年我国武术文化研究排名前十位关键词

在所有关键词中,“武术”节点最大,出现频次最高,且其中介中心性也最高。研究可知其涉及到的领域极其广泛,武术传承、武术教学、武术散打、武术课程改革、武术文化等都属于武术领域,因此“武术”受到学者们的关注度最高。排在第2位的关键词是“武术文化”,学者们对武术文化领域的研究内容较丰富,涉及到的领域较广泛。“传统武术”和“中国武术”分别排在第3和第4位,学者们对传统武术文化的发展、特征、内涵、新探、传承、流失、教育传承等领域进行了深度剖析。排在第5位的是“民族传统体育”,学者们主要涉足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产业、传承、发展、资源、特征、内涵、价值、变迁等领域,并将茶文化引入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内容中,为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文化”和“发展”分别位于第6和第7位,武术文化作为文化的一个小分支,必然涉及到文化领域,而武术文化的发展也必然涉及到发展领域。“竞技武术”排在第8位,竞技武术文化发展的趋向,呈现出东西方文化的交流碰撞、兼容共存与整合再造3种状态[3]。“武术教育”排在第9位,近几年,学者们对武术教育的研究逐渐增多,武术教育[4]在学校的推广正是扩大了武术文化的传播范围,推动了武术文化的更好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排在第10位,在2006年,武术就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学者们主要从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5]、保护路径、资源开发等领域进行了研究,使武术文化得到了的更好保护和传承发展。

图2 1998-2018年我国武术文化研究核心关键词共现网络

4 武术文化研究的科研机构分析

4.1 核心机构分析

从研究机构的发文(表2与图3)可以看出:1)我国武术文化相关研究的主力军是各大高校,其中包括师范类院校的体育院系(1所)、综合性院校的体育院系(3所)及专业的体育类院校(6所),这是由于高校具有较强的学术团队,其学术氛围、学术实力及研究能力相对较强。专业体育类院校和综合性院校对我国武术文化研究的关注度较高,为我国武术文化研究的核心研究团队,而师范类院校对我国武术文化研究领域的关注度相对略低,排名前10的仅有山东师范大学1所。

表2 1998-2018年我国武术文化研究排名前十位科研机构

4.2 机构合作分析

从研究机构合作关系来看(图3),在ToP N=50的条件下,我国从事武术文化相关研究的机构共有142个(N=142),其中以上海体育学院、北京体育大学、武汉体育学院、苏州大学体育学院、山东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等为核心构建的10个相对突出的共现网络,在我国武术文化研究领域从不同角度开展了研究。由连线可知,我国武术文化核心研究机构间的合作机制正处于发展成熟阶段,图2中显示有较多连线,也就是说仅有各个机构间具有较为紧密的合作关系(E=167)。由此可见,我国武术文化研究领域的机构间的研究侧重点有所一致,已形成一定程度的合作关系,但未形成有效的合作机制,应继续加强合作,以形成武术文化研究智慧宝库,更加充分地实现该研究领域的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进而从广度和深度上系统地整理和挖掘我国武术文化相关内容。

图3 1998-2018年我国武术文化研究科研机构共现网络

5 武术文化研究的学术共同体分析

5.1 核心作者分析

从作者发文数量及主要研究领域方面分析(图4,表3),上海体育学院武术学院的邱丕相、武汉体育学院的王岗、上海体育学院武术学院的郭玉成、李守培、虞定海,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的杨建营发文量均达20篇以上。上海体育学院的邱丕相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武术运动员体能特点及其评价、武术文化特征[6]、中国传统健身源流与方法等,对武术文化教育领域提供了理论基础。苏州大学体育学院的王岗长期致力于中国武术文化与发展、体育人文社会学领域的研究,为武术文化的发展与传播做了重大贡献。郭玉成教授主要聚焦于武术传播、武术与中国传统文化领域, 他对中国武术文化的研究进行了文献总结,对建立中国武术学术共同体和形成中国特色的学术范式提供了理论基础[7]。杨建营教授主要聚焦于武术教育课程改革[8]、武术文化[9]等领域。李守培主要致力于中国传统武术、武术传播[10]等研究领域,主要对中国传统武术的身心伦理、天人伦理、人为思维进行了深入分析。虞定海教授聚焦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武术传播、武术课程改革等领域,主要对武术的国际化传播、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困境与对策、高校武术课程改革的文化路向[11]进行了阐述。赵光圣教授,主要从事武术教育教学和训练竞赛理论研究。申国卿聚焦于武术文化发展、武术运动普及等领域,对地域武术文化[12]的发展进行了深入剖析。洪浩副教授聚焦于武术段位[13]、竞技武术、武术现代化方面的研究。戴国斌教授师从邱丕相教授,主要聚焦于武术教育、武术套路[14]、武术文化传承领域的研究。基于上述核心作者的研究方向与聚焦点可以发现,学者们从不同学科视角、不同研究范式对我国武术文化进行了探讨与分析,对我国武术文化的流变与系统整理有着深远影响。

表3 1998-2018年我国武术文化研究高产作者(前10)

5.2 作者合作分析

从作者合作关系来看(图4),我国武术文化研究领域学者们己经在很大程度上产生了合作关系,有两两合作的,也有三个人合作的,甚至还有更多人合作的,形成了武术文化研究的研究网络,关联程度较高。例如:王岗与邱丕相的合作,研究主要围绕“重视学校武术教育体系必须强化”的各种意识、中国武术教育体系、武术国际化方略等研究领域的相关理论;邱丕相与郭玉成的合作主要围绕着武术传播、武术体系框架的构建等领域进行的研究;邱丕相与杨建营的合作主要表现在现代化发展和国家需要对武术发展的影响、武术概念、武术特征等领域的研究;李守培与郭玉成的合作,主要围绕着中国传统武术、武术传播等领域进行的研究,相比其他作者来说,这两人合作较为密切,两人都是上海体育学院武术学院,研究交流起来比较方便,因此对武术文化领域的研究合作更加紧密。虞定海与郭玉成、李守培主要围绕着武术传播领域进行研究。赵光圣与戴国斌两人在学校武术教育领域进行了合作研究。洪浩与郭玉成在2003年首届国际武术论文报告会综述中进行了合作。

根据上述分析发现:l)作者间合作关系的产生主要受到彼此间的工作性质、工作领域、距离、所学专业、研究方向等因素的影响,而同窗好友、师生、同事间的合作研究更为明显:2)我国武术文化研究学者们己形成了一定的关联强度,但作者间的合作还需进一步加强跨学科、跨专业学者间的合作,以对我国武术文化相关的研究范式、研究方法、理论思维等做进一步分析。

图4 1998-2018年我国武术文化研究核心作者共现网络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通过citespace软件对我国武术文化研究1059篇核心期刊的科学知识图谱分析发现:

1)我国武术文化研究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取得的研究成果数量逐渐增多,并呈现出波浪式演变的趋势,尤其是进入到2003年以后,该领域相关研究更是进入到一个繁荣期。

2)我国武术文化研究机构主要以苏州大学体育学院、上海体育学院武术学院、北京体育大学为代表,专业体育类院校为主力军,而综合性院校和师范类院校对其关注度稍低。同时,科研机构间已形成一定程度的合作关系。

3)我国武术文化研究作者以王岗、邱丕相、郭玉成、杨建营、李守培、虞定海、赵光圣、申国卿、洪浩、戴国斌等为主要代表,并从不同的视角和方法展开研究,为我国武术文化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目前,作者间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合作关系。

4)我国武术文化研究热点与前沿主要围绕武术、武术文化、传统武术、中国武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等方而展开研究,总体上更趋向于系统化、多元化和创新性发展。

我国武术文化研究现己有很多相关的研究成果,但结合文献研读和相关资料查阅,发现该研究领域仍还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

1)综合类院校对于武术文化的研究相对于专业体育院校来说研究领域较少,研究内容分散。科研机构、作者间虽已形成一定程度的合作关系,但还不够完善,有些机构、作者仍处于单独研究阶段,尚未形成一个有效的横向与纵向合作机制。

2)目前己有研究虽在研究路径、研究方法、理论思维等方面己有一定突破,但还相对比较单一,对于其他学科的借鉴较少。从总体而言,还为引入新的学科和形成新的研究范式。

3)武术文化受其自身局限性及传播内容、传播手段等因素的影响,在对外传播方面仍面临各种困境。

6.2 建议

基于我国学校武术文化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及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试对此研究领域今后的研究方向与内容等提出如下建议与展望。

1)建立我国武术文化研究多元合作机制的新途径。我国武术文化研究领域科研机构间和作者间虽已形成一定程度的合作关系,但还不够完善,应该建立起一种更为有效的、多元的横向与纵向的合作机制,进一步加强各类院校、政府机构、社会团体及其他研究机构等的紧密合作,实现协同创新,优势互补,以更好地从深度和广度上系统地整理和挖掘我国武术文化。如校内合作机制,即校内不同机构、不同学科作者间的横向与纵向合作;校校合作机制,即综合性院校、师范类院校、体育类院校等同类院校及非同类院校间的合作;校社合作机制,即各类院校与政府及其他社会团体间的合作。

2)深化我国武术文化研究多学科借鉴的新渠道。借鉴和综合运用其他学科先进的研究理论与方法,实现学科交叉,有利于探索出适应于我国武术文化的研究方法、研究范式、研究议题、研究视角等,可为我国武术文化研究者提供一种创新性的整理。如在历史学视角下,可研究武术文化在某一历史时期中产生、形成和发展的原因,通过历史背景来反映其现实意义与价值;在文化学视角下,可挖掘某种文化理论对武术文化的影响;在政治学视角下,可研究武术文化对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影响;在社会学视角下,对武术文化的理论与实践内容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在传播学视角下,深入探究武术文化的传播途径等等。

3)探寻我国武术文化研究对外传播的新方向。2013年9月,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战略的提出;2017年1月,《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的颁布,为武术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新动力,开拓了新市场,同时为武术文化的吸收借鉴、健康发展开辟了新方向。在国家战略背景的推动下,作为中华文明的国粹,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核心和精神追求的中国武术文化的传播显得尤为重要。武术文化可以说是一种无形资产,是可以开发的旅游资源,对其进行合理开发对武术文化的对外传播具有重要意义;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给人们的生活、生产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来强化武术文化对外传播的力度;中国武术文化走向世界是必然趋势,在与西方体育文化的碰撞中,既要保持自身优势,也要不断地发扬光大,坚持传统武术文化传播的正确导向,用发展的眼光实事求是地审视传统武术文化的当代价值,以相互借鉴、相互尊重的态度对外传播中国武术文化,创造武术文化新的辉煌。只有这样,武术文化才有机会乘着“一带一路”战略的东风,扬帆起航,越走越远。

猜你喜欢
武术文献领域
电子战领域的争锋
将现代科技应用于Hi-Fi领域 Perlisten S7tse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武术研究》欢迎投稿 欢迎订阅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论武术与军事的结合发展之路
老外学武术,疫情也拦不住
2020 IT领域大事记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领域·对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