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彩毅
DOI:10.16658/j.cnki.1672-4062.2019.22.183
[摘要] 目的 探究中医护理干预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中的护理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4月—2018年3月期间该科诊治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8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43)例与观察组(n=43)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干预下加用中医护理干预。采用多伦多临床评分系统(TCSS评分)对两组患者的周围神经病变改善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患者的TCSS评分均比干预前降低,但观察组的降低程度更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医护理干预应用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中护理效果更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 糖尿病神经周围病变;中医护理干预;TCSS评分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9)11(b)-0183-02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发展严重后引起的合并症,其因血糖浓度升高而产生,并对周围神经造成严重影响[1]。该病在病情初期时并无明显症状,多数患者往往因此而忽略治疗,导致病情迁延且治愈难度增大,治疗时间也变得更加漫长。由于病程较漫长,临床在保证治疗效果的同时,也要确保对患者的护理质量,进一步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基于此,该文以该院2017年4月—2018年3月期间诊治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86例为对象,对中医护理干预的效果进行探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选取该科诊治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86例,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n=43)例与观察组(n=43)例。对照组男25例,女18例;年龄45~77岁,平均年龄(55.36±2.41)岁;病程5~9年,平均病程(7.14±2.04)年。观察组男27例,女16例;年龄47~78岁,平均年龄(56.14±2.34)岁;病程5~11年,平均病程(8.32±2.15)年。將两组以上各项数据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患者的TC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对比分析。纳入标准:均符合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诊断标准;患者及家属对该研究均知情同意,且该院伦理委员会已审核通过。排除标准:足部出现坏疽或溃疡者;伴有严重心、脑、肾、血管疾病或精神意识障碍者;无法全程参与该研究者。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中医护理干预,具体内容如下:①生活起居:顺应四时,起居有时,避免劳累。顺应“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保养患者的正气,调整机体内外阴阳平衡,增强机体抵抗力。遵循“动静结合”“形劳而不倦”的原则指导选择合适的有氧运动方式,如太极拳、八段锦、散步、快走、慢跑等,循序渐进,以不感到疲劳为度。②辨证施膳。根据患者病情实施辩证施膳,气虚血瘀证:宜食益气活血的食品,可选用善入脾、肝的泥鳅等活血益气类食物;阴虚血瘀证:宜食滋阴化瘀的食品,可选用鳖肉、黄芪、枸杞等炖成黄杞炖鳖汤,多食百合、银耳、黑木耳等;寒凝血瘀证:宜食温经通络的食品,如茴香、花椒等;痰瘀阻络证:宜食化痰活血的食品。如山楂、陈皮、金橘等;肝肾亏虚证:宜食滋补肝肾的食品,可选用当归、生姜、羊肉等炖成当归羊肉汤,也可选枸杞子、甲鱼、老鸭、银耳等;腰膝酸软者,适当食用枸杞、黑豆等固肾之品。③中药足浴:根据辨证分型,采用祛风通络,活血通脉汤剂进行足浴,以糖尿病方为主,并采用足浴器,水温控制在37~40℃左右,液面没过小腿,每次足浴时间维持在20~30 min,1次/d。但需注意嘱患者勿空腹或餐后1 h内足浴,以免末梢血管扩张造成消化系统损伤。每次足浴后取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涌泉穴等进行穴位按摩,每个穴1~2 min,按摩时有酸、胀、痛感觉。教会患者简便取穴及按摩的方法。④耳穴埋豆:根据患者病情进行辨证选穴,主穴可选择皮质下、内分泌、糖尿病点、脾、足等穴位,用探棒探寻患者耳朵敏感点,用王不留行子进行贴压,3~5次/d,每次按压3 min,患者有酸、胀、痛感,以耳朵有发红、灼热痛即可。⑤情志护理。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由于治疗时间及病程较长,多数患者极易因此而产生苦闷、恐惧、烦躁等不良情绪,这些情绪将会影响治疗效果。护理人员应用中医七情归属,了解患者情志状态,指导采用移情易性的方法,分散患者对疾病的注意力,改变其不良习性。并采取针对性的心理疏导与患者沟通交流,了解其情志异常的原因,通过主观疗法、转移注意力法、音乐放松法有效调节患者的情志[4]。
1.3 观察指标
采用多伦多临床评分系统(TCSS评分)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周围神经病变改善情况。TCSS评分由神经症状、神经反射和感觉功能评分3部分组成,神经症状包含足部疼痛、发麻、无力、针刺感、走路不稳、上肢相似症状,每项各1分,无症状计0分,共6分;神经反射包含膝反射、踝反射,按双侧计分,消失计2分,减退计1分,正常计0分,共8分;感觉功能包含右侧拇指温度觉、痛觉、振动觉、触压觉、位置觉,正常计0分,每项异常计1分,共5分。3项总分共19分,分数越高表明神经功能受损越严重。
1.4 统计方法
研究中涉及的数据均使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计算,计量资料用(x±s)表示,进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干预前,两组患者的TC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的TCSS评分均比干预前降低,但观察组的降低程度更明显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干预前后TCSS评分比较[(x±s),分]
3 讨论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主要以四肢麻木、发冷、疼痛、针刺感等症状为临床表现,较为严重者可会出现下肢坏疽、溃疡等,严重危害生命健康。中医上认为该疾病属于“痛症”、“痹症”范畴,主要是由精血亏损、血瘀阴虚等因素引起的,患者经络长时间失养后,会造成供血不足、经络瘀阻及神经末梢无法修复等症状,从而引起疼痛。因此,对于该疾病的护理应遵循活血益气、止痛通络原则。该文此次研究中,以该科86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分别给予不同的护理方式对其TCSS评分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前,两组患者的TC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的TCSS评分均比干预前降低,但观察组的降低程度更明显于对照组(P<0.05),由此说明了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实施中医护理干预显著改善患者的神經功能和临床症状。原因分析如下:中医护理干预从患者的心理及生理出发,通过生活起居护理、辨证膳食、中药足浴、足部按摩、耳穴埋豆、情志护理等多方面进行全面性护理,让患者已长久失养的经络和末梢神经再次恢复良好的反射,从而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并且通过营养供给也能起到改善周围神经功能的作用[5]。尤其在中药足浴的基础上辅以按摩,可有效促进微血管的血液循环,效果极为显著。
综上所述,中医护理干预应用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中护理效果更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较利于患者恢复,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顾春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护理干预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8,5(A2):122-123.
[2] 廖秀娥.分析中医护理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中的护理效果[J].糖尿病新世界,2018,21(19):89-91.
[3] 李辉.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临床护理干预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8,16(25):197.
[4] 杨珊珊.中医护理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中的护理效果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8,10(24):181-182.
[5] 张贵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护理干预研究[J].双足与保健,2018,27(2):179-180.
(收稿日期:2019-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