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环境下高职院校有效教学的融合发展

2019-01-13 01:34李建军
现代企业 2019年12期
关键词:院校信息化信息技术

李建军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以及《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等文件多次提出,要积极发展职业教育信息化,以此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这些规划都是国家顶层设计层面的重大战略决策。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实践证明,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对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面向经济社会发展和生产服务一线,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并促进全体劳动者可持续职业发展有着深刻的重要意义。

随着相关战略目标的推进,当前职业教育信息化的战略部署初步形成,各地高职院校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管理规范和技术标准不断健全,数字教育资源开发和应用持续深入,教育资源和教育管理平台建设扎实推进,教师信息化意识与能力显著增强。但从总体来看,与国家实施“互联网+”等重大战略的需求相比,与世界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的趋势相比,与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的要求相比,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还亟待提升。进一步推进我国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是适应当今教育改革和信息技术创新应用趋势,如期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技术人才支撑的必然选择和战略举措。

一、信息化环境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随着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信息技术逐渐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高职教育也不例外,从教学模式的选择,教学方法的使用以及教学资源的捕捉,都能体会到信息化带来的便捷。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信息化具有更新速度快、资源存储量大、资源共享等优点,目前接受高职教育的学生普遍是在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他们乐于接受新事物,对于信息化技术有很大的吸引力,无疑对于传统教学模式下的高职教育产生巨大影响:就笔者所在单位而言,这些年学校大力发展信息化建设,信息化的应用已经呈现多样化的特点,教务系统和财务系统是学校发展过程中涉及面最广的系统,传统的做法耗时耗力,效率很低,通过信息化技术的推广使用,学生只需要在手机下载APP就可以实现,给学生带来方便的同时,也为管理工作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式,具体体现如下。

信息技术的推广使用,使得传统意义上教学方式方法受到巨大冲击,教师面对新的历史环境成长起来的学生,必须积极调整心态,主动适应和使用信息技术,在实践教学中,潜移默化融入信息技术,最大限度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信息化环境下的资源也是多种多样,教师要认真遴选价值高的资源推送给学生,如中国大学(MOOC)、职教智慧等平台,通过这些平台的使用,进一步拓展自己的专业素养。

信息多样化必然导致信息工具的发展和使用,信息技术的使用,几乎完全取代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模式。教师可以个性化设计自己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方式,通过不同影像资料的展示,极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教学活动过程完全信息化,学生的学业成绩及时在后台取得,也为客观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提供依据,这样做的结果,可以对不同学生的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管理,多方位考核一个学生的能力。

二、信息化环境高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信息化教学实训资源参差不齐。高职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明显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高等教育,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都侧重实务教学,但是各个院校的实训资源配备上差别较大,虽然国家层面已经下发了相关的要求和通知,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地区财政投入差别较大,使得实训资源建设经费不均衡。 即便同一所高职院校不同专业差别也较大,实训呈现形式化,并没有真正将课程任务与市场需求做充分的对接,导致培养出来的就业质量不高。

2.高职教师信息化操作水平有待提高。2018年,教育部发布了“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明确指出信息化技术对于开展课堂教学以及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对教育技术的广泛使用做了明确要求。当下一些教学平台如云班课、爱课程等教学平台逐步拓展开来,这些内容集视频、音效、图像处理于一体,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热情,系统里预留了很多题目便于学习和思考,此外一些省开展了信息化教学比赛项目,从参与老师数量来看,很多集中在年轻老师;参赛作品多集中在技术水平较低的信息化操作,涉及图像处理、片段剪辑和动画制作,暴露出高职信息化操作有待进一步深化。

3.信息技术与高职教育融合的观念有待更新。信息技术的发展,催生了很多应用APP,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多便利,高职教育也受到冲击和影响。任何一门学科都不能单方面解决很多问题,需要“跨界”融合发展,这也与当前培养技能复合型高级人才有很大的关系。纵观教学模式的变化,都是在不同历史时期适应环境而产生的。从规划对教师素质的分析来看,一名合格的高职教师具备的教学能力包括专业胜任能力、教学讲授能力、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和课程教学方案设计能力,其中难度最大的是教学设计能力。不同高职院校对于软硬件的配置档次不尽相同,与其所处地域对接地方经济建设的服务能力有很大关系,无疑对于推进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有效教学融合的应对策略

1.优化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拓展实训课程体系。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是目前很多示范性高职院校都积极部署和开展的工作,对于提升专业内涵发展有很大推动作用,由于教学资源库具有很强的专业性、系统性和信息化技术集中处理的特点,尽管学术界人士对于资源库建设的内涵认识尚未达成一致,但是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资源库里的内容呈现多样化,不同职业院校师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安排进行灵活选择,尤其对于经济发展条件滞后的中西部部分地区,由于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制约,部分高职院校教学资源的选择很有限,还局限于传统授课模式,学生感知教学的途径很有限,可以通过推广资源库的内容,提升教师发展空间。

2.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按照教育部《关于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意见》的指导思想,高职院校教师应适应信息化环境下教学能力的转变,具备利用信息技术获取信息能力、对信息加工处理的能力、课程教学设计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等,从目前的实践情况看,很多示范院校这方面比較成熟,他们积极组建教学设计团队,根据每门课的教学特点和培养技能具备的能力,融入信息化的教学手段,充分考虑各个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进行教学设计和课堂活动的开展以及不同阶段学业的考核评价此外还有高职院校通过“以赛促教”的方式,提高教师应用技术能力的能力。

3.转变“跨界”融合发展理念,提升复合人才质量。目前,“跨界”融合发展理念,在很多高职院校都进行了广泛的使用,它基于学生全面发展为基础,融入多种学科领域的知识,在教学设计和人才培养过程中,多种学科知识点交叉进行,拓宽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笔者从事会计教学工作多年,在设计专业教学实践环节方面,注重将信息技术的知识、专业必备能力以及岗位设置能力进行整合,定期让相关企业人员到课堂进行讲授相关操作流程,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感知力和操作能力,高职院校针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也进行了积极探索,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雏鹰”基金项目等,这些项目从选题到落地,需要多种知识的融合方可完成,这些都是“跨界”融合发展的体现。

四、融合发展趋势展望

信息技术在推动职业教育飞速发展的同时,也进一步拓展了职业教学现代化新的内涵,对教育工作者转变观念提出更高的要求。作为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实现路径,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和使用无疑起到很大的作用。根据相关调查研究表明,职业教学信息化的研究,目前还停留在理论研究探索阶段,对于实践方案的探索还需要做进一步的检验。“以生为本”理念是国内部分高职院校所推崇的育人理念,体现了人的全面发展,这与高职教育现代化体系的构建具有异曲同工的功效,也是推动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工作。高职教育在培养人才过程中,学科跨界融合将会日趋紧密。[本文是江苏省商业会计学会研究课题《信息化环境下高职院校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研究》成果,课题号:2019JSSYKJ307]

(作者单位: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商学院)

猜你喜欢
院校信息化信息技术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
信息化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