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做好经济领域的风险防范工作,为推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和巩固社会主义政权奠定了坚实根基。从新中国成立初的一穷二白到社会主义改造顺利完成,再到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体制转型和新时代着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70年来,党和政府积累了有效防范经济风险的丰富经验,即必须始终坚持党对经济工作的统一领导,必须不断强化对经济风险的科学认知,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不动摇,必须坚持改革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必须把紧紧依靠人民群众作为根本归宿点。当前,面对国内国际经济形势的严峻挑战,党和政府面临的经济风险出现了新特征,以史为鉴,当前必须进一步形成理论引领机制、预警评估机制、协同参与机制和多边合作机制,以确保新时代党和政府防范经济风险的能力不断提升。
关键词:新中国70年;中国共产党;经济风险;防范经验
作者简介:胡洪彬,浙江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E-mail:huhongbin@zufe.edu.cn;浙江 杭州 310018)。
基金项目:浙江省高校重大人文社科攻关计划项目“新时代新使命下浙江党政干部考核评价机制的重构与完善研究”(2018QN024);浙江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工作室专项支持项目〔浙教办宣(2018)94号〕。
中图分类号:F12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398(2019)06-0055-12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在推进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把防风险、稳增长摆在了突出位置上。早在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就明确指出,面对世界经济的深度调整,必须“强化风险防控”“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习近平:《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光明日报》2014-12-12(1)。。2019年1月,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坚持底线思维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专题研讨班上,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强调要着力“增强忧患意识” “精准研判、妥善应对经济领域可能出现的重大风险”,以切实做到“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确保我国经济在合理区间有序运行。习近平:《提高防控能力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大局稳定》,《人民日报》2019-01-22(1)。新时代以来中央对防范经济风险的高度重视,及一系列相关部署的作出,不仅抓住了制约当下社会经济良性发展的核心问题,也为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指明了方向。那么,到底该如何认识经济风险?抑或如何有效进行防范?这构成了当前亟须破解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目前,学界对这一问题的探索,以借用西方理论剖析为主,对历史经验的总结相对不足。建构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经济体系,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需要对党和政府的经济风险防范经验作出总结性分析。本文回顾了新中国70年来党和政府防范经济风险的光辉历程,提炼了有益经验,并结合新时代国内国际经济形势,探讨了经济风险防范工作的历史启示,以期为推进新时代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镜鉴。
一 新中国70年党和政府防范经济风险的历史进程
所谓风险,根据联合国的定义,即“由自然或人为因素相互作用而导致的有害后果的可能性或预期损失。”何继新、韩艳秋:《公共物品风险: 类别、归因与治理策略》,《求实》2018年第1期,第73—86页。早在1921年,经济学奈特(F.H.Knight)就曾将经济代理人对某种随机状态的可能性结果的不确定视为风险,并强调了风险的客观性、不确定性和可预测性。杨雪冬:《风险社会与秩序重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第11页。本文所论及经济风险亦在此意义上的阐释。在我国特殊情境下,即党和政府在领导和推进国民经济发展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遭受到的各类经济问题、危机、挑战及不确定性因素之总和。从内在构成看,经济风险作为经济主体蒙受损失的可能性,本身是由多重要素和根源构成的有机整体,除了经济领域自身的体制性和结构性因素外,自然风险、社会风险乃至政治风险亦可构成其中不可忽视的外因,这决定了党和政府在经济治理的过程中,要有效防范和应对经济风险,就必须基于国家建构的整体高度对其作出系统性分析和研判。从过程来看,经济风险也绝非今天才有,而是随着国际环境和国内经济体制的改变不断发生相应的变化。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党和政府基于不同历史时期的国际国内形势,提出了殊方同致的经济风险防范策略,为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有序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在此过程中,党和政府在领导经济工作中的风险防范能力也得到了持续性提升。基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内外环境差异、经济结构与发展目标的变迁以及在此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阶段性特征,我们大致可将这70年间党和政府防范经济风险的过程划分为以下四大阶段。
(一)党和政府防范经济风险的开拓奠基阶段(1949—1956年)。新中国的诞生结束了中国近百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新的起点。与此同时,随着我们党的革命工作向城市转移,及社会主义革命运动的逐步铺开,党和政府在领导经济工作中面临的各类风险也随之出现。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国际国内形势复杂,且国民经济损耗严重,给我国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带来了巨大难度。概言之,这期间我国经济风险主要集中在两方面:1.从国内局势看,主要源于通胀威胁和不法资本家的蓄意投机。新中国成立前,国民党政府为发动内战,连续多年滥发纸币弥补财政亏空,造成严重的恶性通胀,据统计,从1937至1949年初,我国物价上涨了85 000多亿倍,高强:《陈云反通胀实践与思想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10页。国民党政府给新中国留下了一个满目疮痍的烂摊子。其间一些不法商人更是利用当时的不穩局势浑水摸鱼,通过囤积物资和哄抬物价来谋取暴利,进一步给工商业的正常发展带来威胁。2.从国际局势看,主要源于西方敌对势力的经济封锁和颠覆破坏。新中国的诞生也对二战后世界两极格局带来了巨大冲击。面对社会主义中国不断崛起的客观现实,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自然不予认可,一方面对我采取严厉的经济封锁政策,如成立专门执行机构,操纵联合国通过对中国实行禁运的提案等。另一方面,更直接通过台湾问题粗暴干涉中国内政,通过朝鲜战争挑衅中国,妄图将新生的人民政权颠覆在摇篮之中,西方国家这一行径在威胁我国国家安全的同时,也给新中国的经济恢复带来了巨大挑战。
针对新中国成立初国民经济发展遭遇的现实威胁,在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坚持马列主义理论指导,不畏强权,顶住压力,同国内国际敌对势力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并立足三个方面做好经济领域的风险防范工作:1.统一现金管理,增加物资供给。面对通胀压力,1950年初,中央人民政府相继下发《关于统一国家财政经济工作的决定》《关于实行国家机关现金管理的决定》等相关条例,指定中国人民银行为现金调度总机构,统一现金管理,以预防金融风险的产生。同时,为抑制物价,人民政府又在全国展开物资大调运工作,保证各大城市的物资供给,给投机资本以沉重打击。在党中央高度重视下,1950年第二季度后,全国物价迅速走向平稳,并不断呈下降态势,以1950年3月为基期,4月份降到75.2%,6月份則降到65.3%,全国的财政经济状况也迅速取得好转。薛暮桥、吴凯泰:《新中国成立前后稳定物价的斗争》,《经济研究》,1985年第2期,第33—42页。2.抓住有利时机,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改造运动。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1953年,中央适时公布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即在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主体要求下,逐步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此后,在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下,仅用4年时间便宣告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功,解放了社会生产力,为进一步促进农业和工商业等的发展提供了保障。3.在“一边倒”外交方针的指引下,积极发展同社会主义国家的经贸关系。1950年初,中苏两国签订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期间又同波兰等东欧国家建立了经贸关系。统计显示,从1950至1952年,我国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达到30.8%,董志凯:《新中国建立初期对通货膨胀的治理及启示》,《河北学刊》,2011年第5期,第126—130页。这些成绩的取得不仅瓦解了西方国家的封锁、禁运措施,也为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总之,新中国成立初党和政府面对经济恢复难题,成功提出了一系列应对策略,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奠定了坚实根基,这期间可视为经济风险防范的开拓阶段。
(二)党和政府防范经济风险的曲折发展阶段(1956—1978年)。1956年,随着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我国正式确立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此后,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成为党和政府的全新命题。遗憾的是,囿于对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匮乏性,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开始后,我国在经济发展中走了许多弯路,并导致一定的风险因素的产生。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过程看,这期间我国经济领域的风险主要源于两方面:1.从发展目标看,主要源于“左”倾冒进情绪的消极影响。从1955年始,我国经济建设中就已出现抬高指标的冒进倾向;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更提出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白永秀、任保平、何爱平:《中国共产党经济思想90年》,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241页。;此后,随着“左”倾冒进思想的不断壮大,“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在我国相继铺开,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的失调,给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2.从治理过程看,主要源于主观主义的内在阻滞。在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下,政府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主体,对发展速度的片面追求,必然诱发政府经济治理中主观主义倾向的产生。尤其1958年后,随着中苏关系的恶化,各级人民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急躁情绪开始加大,在高指标的推动下,经济建设中的“浮夸风”“共产风”“瞎指挥风”纷纷抬头,经济举措中对人的主观意志的过分夸大,忽视了经济建设的客观规律,给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带来了不稳定性。
事实上,针对社会主义探索中形成的经济风险,早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伊始,党和政府就给予了关注,并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防范思路:1.通过准确界定社会主要矛盾,确立了经济发展的稳健方案。1956年,中共八大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国内主要矛盾已“转变为人民对于建立先进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农业国的现实间的矛盾,转变为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陈东琪、邹德文:《共和国经济60年》,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2页。,在此基础上,八大提出了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显然,这一理论对于总结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规律,推进社会经济良性发展是有积极意义的。2.通过强化调查研究,不断对经济发展的冒进倾向作出纠正。对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毛泽东直言全党“知识都非常不够”,要“弄清它的规律”,必须“下一番苦功,要切切实实地去调查它,研究它”《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829页。。在他的力主下,60年代后,全党上下兴起一股调查研究之风,并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在实践认识基础上不断纠正经济冒进错误,推进了我国经济形势的好转。3.通过大力推进作风建设,有效克服经济建设中的主观主义问题。早在1956年,毛泽东就提出要对干部“主观主义”“官僚主义”“强迫命令作风”等作出整治。1957年,整风运动正式展开,这场运动强化了党的执政能力,也为党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需要提供了主体性支撑。可惜的是,运动后期因反右的扩大化而被打乱,经济发展中的反冒进政策再次被舍弃,国民经济建设亦因此受到制约。总之,这期间党和政府在领导经济工作和防范经济风险的过程中,有成功也有失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可谓数次迎来转机,又数次出现挫折,整体上可视为防范经济风险的曲折发展阶段。
(三)党和政府防范经济风险的突破发展阶段(1978—2012年)。1978年底,随着改革开放大幕的徐徐拉开,我国开启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新征程。此后,随着改革开放力度的不断加大,我国经济发展实现了突破性飞跃。改革开放释放了生产力,也给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带来了新挑战,此后一段时间,国内经济发展经历了若干次风险的挑战:1.改革初期的投资过热风险。改革开放后,随着国家控制的不断放松,市场主体活力得以释放,尤其是改革过程中形成的价格双轨制,虽极大刺激了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但也带来了生产资料的供不应求和通胀加速,一定程度上造成重轻工业比例的失衡和经济发展的波动性。统计显示,1978年我国轻重工业比例为42.7 ∶57.3,轻工产品存在“供应紧张,难以满足基本生活需要的局面”张小筠、刘戒骄:《改革开放40年产业结构政策回顾与展望》,《改革》2018年第9期,第42—54页。。而在经济发展方面,1982年,中国GDP增长率为9.0%,1984年达到顶峰的15.2%,此后至1989和1990年,相关数据则降至4.1%和3.8%,肖建龙:《1978—2005年中国历年的GNP和GDP》,《小康》2006 年第3期,第71页。为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最低位。2.市场体制初期的秩序混乱风险。1992年,我国确立起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机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进一步解放了社会生产力。在经济转轨的过程中,由于缺乏市场规范经验,也致使市场运行中出现了一些混乱现象,如市场各要素的失衡化,伪劣产品等裹挟而来的市场体系运行失序化,及市场主体利益化带来的心理危机,债务膨胀对经济增长带来的内在制约等。周碧华、张硕:《我国政府债务风险及国际比较》,《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3期,第84—94页。这些风险因素的产生不仅妨碍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也对社会政治稳定带来了不利影响。3.开放环境下的外部风险冲击。改革开放的展开,也推进中国不断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在引入外资和技术的同时,也客观上加剧了我国遭受国际经济金融风险冲击的可能性。从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到2008年的美国次贷危机,一定程度上均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外部冲击。以次贷危机为例,这场危机爆发后,中国出口大幅下滑,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2009年,我国净出口对GDP的拉动为-3.9个百分点,净出口对GDP的贡献率下降至-44.8%。国家统计局:《2009年三大需求对GDP增长的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002/t20100202_12632.html,(2010/02-02)[2019/11/01]。企业裁员、民工返乡,使我国经济面临增长趋缓和就业形势严峻的双重压力。
针对新时期以来我国经济建设相继出现的各类风险因素,党和政府一直给予高度重视,并基于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着重从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高度作出历史性回应:1.对于阶段性投资过热风险,力主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重要作用。其中,从1979至1983年,针对投资过热等问题,中央提出了“调整、改革、整顿、提高”八字方针,通过压缩基建规模等措施,基本实现了财政收支平衡。1984年后,针对经济发展过热和物价攀升等问题,则采取了紧缩中央财政开支、税利分流试点等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推动物价回归正常水平,确保通货膨胀得到有效化解,此后国民经济亦成功实现“软着陆”。2.对于市场背景下的失序危机,把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摆在突出位置上。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此后,党中央按照统筹发展要求,通过不断完善公共服务职能,增强企业活力和竞争力,不断完善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完善现代化市场体系和相应的经济法律制度等系统性举措,为有效化解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内生风险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3.针对经济全球化下的外部风险,坚持把深化改革和完善开放作为有力应对武器。尤其是通过改革财税体制、投资体制和金融制度等,不断完善监管机制和营商环境。与此同时,党中央明确提出优化开放结构,形成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和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发展体系。如在亚洲金融风暴期间,中国坚持人民币不贬值,既通过扩大内需政策保持国内经济稳健增长,又积极推动地区和国际金融合作,为带动亚洲经济复苏发挥了重要作用。而面对美国次贷危机,中国在着力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稳定性的同时,不断推进金融监管体制的完善化,为维护我国金融和经济安全提供了重要支撑。统计显示,1978年之后的30年间,我国GDP年均增长达到9.8%,不仅明显高于改革前的增长速度,也大大高于世界同期年均3%的增速。严于龙:《改革开放30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宏观经济管理》2008年第12期,第35—38页。可以说,这期间党和政府在经济风险防范过程中,立足经济和社会整体,实现了从理念到制度的全方位拓展,在有效规避各类风险因素的同时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快速腾飞,可视为风险防范的突破性阶段。
(四)党和政府防范经济风险的完善创新阶段(2012年—)。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也走入从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转变的新常态。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的深刻改变,新时代党和政府面临的经济风险也变得更加错综复杂。从国内发展看,新时代以来我国经济形势总体向好,但经济金融领域的风险依然不可小觑,主要表现为:1.结构性失衡下的产能过剩风险。即在产能过剩和需求结构升级之间存在矛盾,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足。以电解铝行业为例,据工信部统计,2012年该行业国内产能达到2 765万吨,但产能利用率仅为71.9%,行业亏损面高达93%,2014年后,全国电解铝行业有所减亏,但行业亏损面仍在90%以上。杜纪福、杨翠红:《中国电解铝行业产能过剩现状、成因及化解對策研究》,《科技促进发展》2018年第5期,第331—337页。产能过剩不仅使行业面临增产不增收的现实困境,也进一步加剧了企业的债务危机。2.经济空间布局下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风险。对此,一些学者将其概括为空间的无序布局、粗放开发及由此导致的经济发展同资源、人口分布不匹配,部分区域建设用地规模过快扩张和经济治理“碎片化”等问题。滕飞、黄征学:《我国经济空间布局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及对策建议》,《中国经贸导刊》2018年第16期,第52—55页。一些学者则提出经济的过度金融化及其对实体经济生长空间的压缩问题。苏治、方彤、尹力博:《中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联性——基于规模和周期视角的实证研究》,《中国社会科学》2017年第8期,第87—109页。从国际环境看,新时代以来我国对外贸易不断走上新台阶,但国际经济交往领域的摩擦也前所未有地凸显了出来,集中体现为美国单边主义战略下的中美贸易摩擦风险。特朗普政府上台后,大肆在国际关系上推进单边主义战略,在其驱使下,美国将贸易保护主义视为自身政策核心,打着“美国优先”的旗号,三番五次对我国设置关税壁垒和挑起贸易冲突,给中美两国乃至世界经济发展都带巨大的不确定性。如何形塑对我国有利的国际经济环境,依旧是当前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
针对新时代以来经济风险,党中央审时度势、高瞻远瞩,以总揽全局的战略自信做好防范工作,确保我国经济稳序前进。1.针对结构失衡问题,作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决策。2015年,习近平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指出,“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必须“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以化解“过剩产能”和实现“产业优化重组”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第44页。。必须指出的是,我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绝不等同于西方供给学派理论,绝非抛弃需求管理,而是在结构优化中创造新供给,释放新需求,从而为经济发展创造新动力,因而对破解新时代经济结构性风险具有重大意义。2.针对发展布局失衡问题,从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高度作出历史性回应。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11页。。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提出,有助于解决发展中的结构性、区域性和产业性不平衡不充分的难题,能够为完善我国经济布局和实现经济稳序运行提供理论支撑。3.针对外部经贸摩擦问题,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指引下,力主打造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经济贸易关系。早在2013年,习近平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演讲时,就提出了以合作共赢解决国际问题的思路。2015年,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正式提出,在这一倡议框架下,中国力主同世界各国共同致力于全球经济良性发展,坚决反对美方霸凌主义,得到各国的普遍赞同。统计显示,截至2018年,我国GDP总量已攀升至90.03万亿元,人均GDP提高到6.46万元,相较于新中国成立初,实际增长分别达到了174倍和70倍。新华社:《砥砺奋进,续写辉煌——三部门负责人回顾70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新华日报》2019-09-25(13)。显然这些成就的取得,同党中央高度的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是密不可分。可以说,新时代以来中央在风险治理层面的理论创新和精准研判,为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根基,可视为党和政府防范经济风险的完善创新阶段。
二 新中国70年党和政府防范经济风险的经验提炼
新中国诞生后的70年,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不断取得突破性成就的70年,也是中国人民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再到强起来之历史性飞跃的70年。从新中国成立初,党和政府带领人民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恢复生产和初步建成社会主义制度,到以极大的政治勇气推进改革开放,实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策转移,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70年来,党和政府在领导人民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过程中,可以说成功抵御了一个又一个经济风险的考验,成功化解了一个又一个风险的冲击,从而在经济风险的防范应对中实现了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升华。正基于此,我国国民经济才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才不断得到彰显。通过对新中国成立70年党和政府防范经济风险的过程分析,可从中提炼出赋有中国特色且极具引导价值的历史性经验,对此,我们认为,可将其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
其一,从根本前提看,有效防范经济风险,必须始终坚持和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也是做好我国经济工作的根本保障力量,其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和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防范我国经济领域各类风险因素的产生,首先必须把坚持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地位摆在核心位置上。早在1956年《论十大关系》报告中,毛泽东就基于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层面,强调了在发挥地方积极性的同时,坚持“中央的强有力的统一领导”《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730页。的重要性。1957年,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伊始,他更是直接对党的领导核心作出了定位,明确强调若“没有这样一个核心,社会主义事业就不能胜利”《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03页。。改革开放之后,邓小平在推进经济體制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也明确强调党的领导核心地位的不可动摇性,否则中国就会走向混乱与分裂,“就不可能实现现代化”《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67—268页。。坚持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既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根本保证,也构成了党和政府有效防范经济风险的根本前提。坚持党的领导,就必须不断加强党的领导。从新中国成立初,党以强大的政治动员力和社会号召力来推进社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到社会主义新时期以来,党领导和开创了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70年光辉历程充分表明,唯有坚持和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才能不断完善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形成指导经济工作的科学性理论和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因素,进而才能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持久性动力。尤其在当前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加强党的领导不仅有助于确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确发展方向,而且能够充分发挥党的统筹和协调能力,以在弥合各方分歧的基础上形成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合力,进而为推进我国社会经济有序发展提供主体性保障。因此,要切实打赢防范化解经济风险的各种战役,坚持和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是根本前提。
其二,从治理理念看,有效防范经济风险,必须不断强化对经济风险的科学认识。理念是行动的指南,科学地认识风险,是有效防范和化解风险的基本前提。通过回顾新中国70年历程,我们可从其中得出三条基本经验:1.有效防范经济风险,首先必须认识到经济风险的客观性。回望70年,不难发现无论是新中国成立之初还是改革开放以后,经济领域的风险都是客观存在的。1956年,中共八大对国内社会主要矛盾做出了科学界定,是党中央分析国内外经济形势得出的正确结论,但后续由于“左”倾思潮和政治运动,对经济领域的风险未给予足够关注,造成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停滞不前。可见,防范经济风险,首先就要有对风险的客观性认识,由此才能保持警醒,进而推进经济持续性发展。2.有效防范经济风险,必须认识到经济风险的整体性。新中国成立之初,社会主义政权还不稳固,经济领域的风险主要源自于自身底子薄弱和敌对势力的恶意破坏。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我国经济领域的风险则很大程度上衍生自市场体系内部,而无论是经济领域的何种风险,如财政风险、产业风险以及金融风险,都对社会进步乃至政治稳定产生了消极影响。因此,认识经济风险决不能仅聚焦于经济体系内部,应立足国家治理的高度形成整体性认知体系。3. 有效防范经济风险,还必须认识到经济风险的潜在性。从新中国70年的经济建设历程还可以看出,我国经济领域风险的产生,及由此带来的影响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以潜在形态逐渐产生影响的。改革开放之后,邓小平正是通过对前期发展经验的总结,提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有“闯的精神”,但具体事务上务必做到“谨慎小心”“避免犯大错误”《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29页。。由此推动了新时期我国经济的持续性发展。因此,防范经济风险,在认识其潜在性的基础上,形成前瞻性治理理念亦极为重要。
其三,从国内发展看,有效防范经济风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不动摇。防范与化解我国经济领域的风险,需要理念创新,更需要在治理上形成契合我国国情的制度保障体系。回顾新中国70年的发展史,不难发现这一制度从根本上而言,就是必须坚持完善以公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一方面,从公有制角度看,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标志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基础的初步确立,此后60余载,无论是改革前的贫困年代,还是在新时期以来经济模式多元化的大潮下,公有制经济都构成了我国生产力发展的中坚力量。历史经验表明,在公有制主导下,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体系不仅发挥出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在不利的条件下,摆脱了经济滞后带来的社会危机,而且通过掌握国家经济命脉,在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和抵御外部风险冲击等方面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防范经济风险,必须把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摆在首位。另一方面,从非公有制经济角度看,改革开放之后,尽管短期内出现过投资过热等问题,但40多年经济发展成就依旧表明,非公有制经济在稳增长、促就业和改善民生等方面的正向作用是主要方面。多年来,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不仅激发了各类社会要素的积极性,在动员社会资本的过程中,加速了我国城市化工业化的历史进程,同时也极大拓宽了群众参与现代化建设的渠道和空间,在推进社会分工体系互补性发展的过程中,进一步为保障国家的经济命脉和战略安全提供了有效支撑,防范经济风险,也必须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其二,从风险的走向看,表现出了更具潜在的不确定性。经济风险作为经济活动蒙受损失的可能性,本身就具备与生俱来的不确定性。诚如戴维·皮特(F.David Peat)所言,不确定性是我们成为世界参与者付出的代价。F David Peat. From Certainty to Uncertainty.Washington,D.C.:Joseph Henry Press,2001,pp.24.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高度集中的管理模式和相对封闭和简单的经济结构,为党和政府及时感知和识别风险提供了便利。但在市场体系下,随着开放力度的不断加大和经济模式的不断更新,显然,我国经济领域遭受的潜在的不确定性风险也必然随之得到提升。尤其是近年来,随着中美之间贸易摩擦的不断升级,给我国经济的稳序发展带来了一定影响。早在2017年底,中美双方就达成2 535亿美元的经贸合作协议,但仅不到半年,美方就抛出针对中国的“301调查”和“232调查”;此后,中美双方又多次展开谈判,中方一直报以最大诚意,但美方依旧频繁出尔反尔,肆意加征关税。美国对华贸易上的善变性不仅给中美关系蒙上阴影,也给我国乃至全球经济发展带来了更多的不确定性,同时在客观上加大了党和政府风险防范和应对的难度。
其三,从风险的影响看,表现出了更具强烈的威胁性。经济风险不确定性因素的增加,在给党和政府的经济发展及其治理带来更大难度的同时,也进一步放大了风险的消极性影响。尤其是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速,世界经济逐渐趋于一体化,各国各地区间经济活动的相互依存性、相互依赖性不断得到强化。任何一国的经济变动都会对世界经济发展带来不可忽视的影响,进而间接上使风险的破坏力得到强化。吉登斯(Anthony Giddens)等人就认为,相互依赖的增强,实质上表明的就是“更大的伤害性”[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赵旭东、东方,译,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第157页。。对于国内而言,外部风险的传导、较为粗放的发展方式及经济的结构性矛盾都在客观上提升了风险的威胁性,稍有不慎就可能给系统性风险的产生埋下隐患,进而给社会经济体系的良性运行带来直接和间接性效应。直接性效应即带来经济体系的秩序性毁坏,使市场主体蒙受损失;间接性效应即可能进一步向社会体系乃至政治体系进行蔓延,导致各类社会问题的产生,以及党和政府执政公信力的流失。正基于此,习近平多次强调,防范化解经济金融风险,“事关国家安全、发展全局、人民财产安全”习近平:《加强党中央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打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大攻坚战》,《光明日报》2018-04-03(1)。,当前党和政府必须给予高度重视,着力实现有效应对。
(二)新中国70年防范经济风险的经验启示
2019年初,习近平在省部级领导干部坚持底线思维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专题研讨班上,强调面对“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和“波谲云诡的国际形势”,必须形成“防范风险的先手”和“化解风险挑战的高招”,打好防范风险的“有准备之战”和“战略主动战”习近平:《提高防控能力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大局稳定》,《人民日报》2019-01-22(1)。。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习近平亦要求全党要“保持忧患意识、增强斗争精神,沉着应对各种风险挑战”习近平:《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确保主题教育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效》,《光明日报》2019-06-01(1)。。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布局,经济建设是根本,对经济风险的防范也是当前保持经济合理运行的首要任务。从国家治理而言,防范经济风险是确保经济增长的重要前提,而经济的稳步增长和高质量发展,又在客观上呼唤经济治理主体积极推进风险防范工作的完善化,二者可谓既互为矛盾又内在统一。我国经济领域风险的上述新特性,决定了新时代要切实做好防风险工作和实现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不仅需要立足实践展开调查分析,更要善于借鉴历史经验实现创新发展,通过新中国70年历程和经验的分析,可为新时代做好经济风险防范工作提供以下几方面启示:
其一,新时代做好经济风险防范工作,要形成更为科学的理论引领机制。理论是实践发展之基,新中国70年的发展历程充分表明,不斷破解理论难题,建构符合国情的经济理论体系是推进我国经济持续性发展的重要支撑。当前,科学地应对各类风险与危机,实现理论体系创新是首先前提。一方面,在理论内涵上,要把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摆在核心位置上。新时代以来,面对错中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和我国经济发展的新机遇新挑战和新要求,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经济工作中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理念,包括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等,具有鲜明的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创新,实现了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深化认识,能够为新时代化解经济领域的风险提供根本性理论指引。另一方面,在理论应用上,要建构严密的贯彻落实机制,确保理论真正走向实践。其中既要强化党对经济工作的统一领导,也要不断强化责任担当,完善重大经济风险防控主体责任体系,把党和政府防范经济风险的理论和责任意识落到实处,由此两方面形成强大理论支撑,为做好经济风险防范工作提供理念根基。
其二,新时代做好经济风险防范工作,要形成更为细致的预警评估机制。我国经济领域各类风险彰显出的更为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的特征,决定了对风险的防范应对工作亦应做到精准性和超前性,这也是新中国70年来党和政府领导经济工作的一条重要经验。新时代要切实提升经济风险防范能力,在坚持科学理论指引的前提下,还应进一步形成相应的风险监控评估机制。对此,习近平总书记也明确指出,当前要“提高动态监测、实时预警能力” “力争把风险化解在源头”《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82页。。要达至这一目标,当前一要不断推进经济运行监测预警机制的完善化,其中既要着力打通各部门各机构的数据壁垒,以掌握更为充分的风险信息源;同时要不断对现有经济监测预警方式和范围作出创新完善,尤其是重点做好对网络金融以及各类非法经济形态的监控,确保经济运行的规范化和稳态化。二要通过机制完善,不断提升对经济风险的研判和评估能力。风险评估是监测预警的基本前提,对此,相关治理主体要立足于国内发展布局和国际经济走势形成动态分析机制,着重对各经济变量作出归类和风险识别,并对其中识别的风险点风险源作出评估,进而在厘清经济风险特性、趋势及演变规律的基础上,形成相应的应对策略,为党和政府经济决策提供学理依据和技术支撑。
其三,新时代做好经济风险防范工作,要形成更為完善的协同参与机制。一方面,要积极通过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来促进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协同发展。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契合我国国情的制度设计,有利于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规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中的各类风险性因素。当前,应着力通过制度的细化建构,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公正参与市场竞争,平等使用生产要素,以确保二者之间形成相得益彰、相辅相成的良性运作关系,由此才能在优势互补、取长补短的过程中,为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推动我国经济高效益和高质量发展奠定体制根基。另一方面,有效做好经济风险防范工作,也要不断推进政府治理机构同社会团体和人民群众的协同配合。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党的根基和力量在人民,要经受住“四大考验”,必须始终密切联系群众。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论述摘编》,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第3页。防范经济风险亦不例外。尤其面对西方国家的霸凌打压,更要做到万众一心,其中既要着力形成各级政府同行业团体、市场主体等的全面协同机制,促使各主体明确职责分工,形成联动防范效应,也要引导民众对经济风险形成正确认知,通过切实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促其自觉做到维护国家经济利益,为应对外部经济风险提供力量。
其四,新时代做好经济风险防范工作,要形成更为广泛的多边合作机制。多边主义作为二战后世界和平稳定的基石,内蕴着合作共赢、平等协商的基本精神,是构成当今国际政治经济有序发展的根本保障。近期美国挑起经贸摩擦本质上是对多边主义的挑战。从历史经验来看,要有效做好中美贸易争端带来的外部经济风险防范工作,就必须切实做到广交朋友,通过形成更为广泛的多边合作机制来进行应对。对此,应着重把握两方面:一要在维护国际规则的大前提下,坚定不移地推进多边自由贸易。以中美关系为例,新中国成立70年来,从对立、建交到肩并肩,两国合则利、斗则伤的事实早已被历史反复证明。当前,我们必须坚决捍卫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体制,通过进一步推进国际贸易的法治化,为着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维护国际社会共同利益做出新贡献。二要以坚持改革开放为基点,进一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走向纵深化。“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发展也需要中国”习近平:《弘扬传统友好,共谱合作新篇——在巴西国会的演讲》,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11页。。有效应对外部经济风险,也要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同世界各国在资金、贸易和设施等方面建构更为紧密的连通机制,为实现合作共赢的发展目标贡献中国力量。
The Course, Experience and Enlightenment of New Chinas 70 Yearsof Preventing Economic Risks
HU Hong-bin
Abstract: In the 70 years since the founding of the PRC, the party and government have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prevention of economic risks and laid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and the consolidation of the socialist regime. From the early poverty of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to the completion of socialist transformation, and to the economic transition and the modern economic system construction in the new era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e party and the government have accumulated rich experience in effectively preventing economic risks in the past 70 years, that is, we must uphold the partys unified leadership in economic work, continuously strengthen scientific understanding of economic risks, unswervingly adhere to the basic socialist economic system, adhere to reform and opening up,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international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rely closely on the people as the fundamental destination. At present, in the face of the challenges of the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situation, it is necessary to further form a theoretical leading mechanism, an early warning evaluation mechanism, a cooperative participation mechanism and a multilateral cooperation mechanism to ensure that the ability of the party and the government to prevent economic risks in the new era is constantly improved.
Keywords: New Chinas 70 years; CPC; economic risk; prevention experi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