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爱过度聚焦的牺牲品

2019-01-13 01:34马志国
新班主任 2019年12期
关键词:人格障碍过度心理健康

马志国

心理学者,应用心理学研究员,知名心理咨询师,中国心理学会会员,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心理健康专委会委员,中国教育家协会理事,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总课题组专家委员,全国网上家长学校特聘心理健康专家,CCTV等多家电视台心理节目特邀专家,著有《怎样做学校心理咨询》《做一个心理健康的教师》等著作40余部。

案例:男孩为什么离不开家?

天博是个17岁的高中男孩,却已经很久没去上学了。妈妈左劝右劝,好说歹说,都不管用。他到底怎么了?

天博从小是个乖巧的孩子,小学期间转过几次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中考后,妈妈通过各种关系,将他安排到了外地的一所重点高中就读,老师还安排他当班干部。然而,这个学校管理非常严格,开学不久就开除了几名学生。天博受不了这样的管理,总是向妈妈诉说学校和老师的不好,经常请假回家。有一次,孩子和老师闹了矛盾,再次要求回家,让妈妈跟老师请假。这次,妈妈和老师都急了:孩子一有委屈就想请假回家算什么事?结果,孩子激动地冲出教室,说要自杀。

没有办法,妈妈给天博换了个新学校。新学校的管理很人性化,氛围很宽松,与之前的学校形成了强烈反差。然而,天博又适应不了,说这个班级不好要求换班,不换班就转学。后来,天博又陆续转过两次学,但他都很难适应学校生活,不是嫌老师不好,就是说同学不好。于是,从住校到走读,从走读到干脆不上学了。

我接到天博妈妈的求助后,通过进一步的沟通,了解了天博特殊的成长经历。

天博属于超生的孩子,所以出生后大部分时间和姥姥在一起生活。直到上小学了父母才把他接到身边。

在天博十二三岁的时候,他的父母又离婚了,妈妈一个人把他拉扯大。想想孩子小时候的经历,妈妈觉得应该好好补偿孩子。除了工作,妈妈把全部心思都用在了天博身上。从生活起居到升学选班,许多事情都是妈妈在替孩子做决定。天博也习惯了这一切,凡事都找妈妈,凡事都离不开妈妈。现在,天博不只是离不开妈妈,还离不开家了。

解析:依赖型人格障碍的表现

天博是一个规规矩矩的男孩,经过沟通和观察,我发现天博没有任何抑郁症症状,精神状态完全正常。

说起为什么不想上学,天博说:“我就是到学校心里难受,身体也难受,整个人都不得劲儿。同学关系也让自己难受,和同学在一起我总是随声附和,委曲求全,怕惹谁不高兴了。同学关系不错,我心里却不舒服。但在家里我感到很放松,妈妈千方百计照顾我。”

根据这些描述分析,天博的主要问题是依赖型人格障碍。

具有依赖型人格障碍的人,对亲近与归属有过分的渴求,这种渴求是强迫的、盲目的、非理性的,与真实的感情无关。这样的人,宁愿放弃自己的人生追求,只要能找到一座靠山,时刻得到他人的温情就心满意足了。这种处世方式,使他们越来越懒惰和脆弱,缺乏自主性和创造性。

依赖型人格障碍主要表现为:(1)在没有从他人那里得到大量的建议和保证之前,对日常事务不能做出决策。(2)无助感,让别人为自己做大多数的重要决定。(3)被遗弃感,明知他人错了,也随声附和,因为害怕被别人遗弃。(4)无独立性,很难单独展开计划或做事。(5)过度容忍,为讨好他人做自己不愿做的事。(6)独处时有不适和无助感,或竭尽全力逃避孤独。(7)亲密关系中止时会感到无助或崩溃。(8)经常被遭人遗弃的念头折磨。(9)很容易因未得到赞许或遭到批评而受到伤害。只要满足上述特征中的5项,即可诊断为依赖型人格障碍。

天博的依賴型人格特征是非常明显的。

依赖型人格障碍源于人生的早期。如果父母过分溺爱,鼓励孩子依赖父母,不让他们有长大和自立的机会,久而久之,孩子就会产生过度依赖心理,长大以后依然不能自主,不能自立,缺乏自信,缺乏独立性,总是依靠他人做决定,不能担负起自己的人生责任,最终就会形成依赖型人格障碍。

就天博的情况看,早年的母爱缺失使其内心深处一直有不安全感,让天博有了比一般孩子更重的依赖心理。正由于孩子的这种特殊经历,父母内心总觉得亏欠孩子,就有一种强烈的补偿心理,于是又会溺爱孩子,从而剥夺了孩子锻炼的机会,压抑了孩子的独立意识和自主意识,强化了孩子的依赖性。后来,父母离异,母子相依为命,进一步加剧了天博内心的不安全感,加剧了他对妈妈的依赖。

更重要的是,妈妈把自己的心理能量全部指向了孩子,全部聚焦于孩子。表面看,这似乎是对孩子的爱,实质上是对孩子的依赖。这时候,与其说是孩子依赖妈妈,不如说是妈妈更依赖孩子,把孩子当成自己唯一的精神寄托。于是,妈妈对孩子就会反应过度,关心过度,呵护过度,保护过度,照顾过度,一切都为孩子开路,为孩子铺路。这一切似乎是为了满足孩子的需要,实质上是为了补偿自己的情感需要。这种由依赖演化而成的爱,很容易过度聚焦。就好比阳光过度聚焦会晒坏花草一样,过度聚焦的爱势必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剥夺孩子自然成长的空间。这个伤害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孩子越来越难自立,越来越依赖妈妈。于是,天博的依赖型人格障碍慢慢形成了。

总之,是妈妈对孩子的依赖导致了孩子的依赖型人格障碍,是过度聚焦的母爱伤害了孩子。一句话,孩子成了过度聚焦的母爱的牺牲品。

对策:对孩子该放手时就放手

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内心不缺乏独立自主积极向上的种子,需要的是激发。为此,我给天博讲了蝉蜕的故事,告诉他成长难免要经历阵痛。天博很快领悟到,自己要经历一番身心的磨砺才能真正健康成长起来,才能真正自立。最后,天博表示回去后要努力学会自立,努力开始正常的学习生活。

天博依赖型人格障碍的改变,关键在妈妈心态的改变。只有妈妈改变了,孩子才能逐渐发生改变。于是,我与天博的妈妈做了较多交流。

我们从一个故事谈起:一位心地善良的老人经常在郊外散步。一次,他在草丛中看到了一枚蝶蛹。还是早春时节,老人怕蝶蛹挨冻,就小心地把它带回家精心保护起来。不知不觉中,小区的花园绿了起来,春天来了。老人精心保护的那只蝶蛹也开始有了动静。过了几天,里面的幼蝶把蛹壳拱开了一条小缝。可是,那幼蝶太娇嫩、太弱小了,挣扎了好长时间也出不来。老人急得不知如何是好。看幼蝶老出不来,老人想到现代医生常用的剖腹产。于是,他找来剪刀,小心翼翼地将蛹壳剪开,把那只幼蝶从壳中解放出来了。看到这美丽的小生灵出壳了,老人很为自己的“善举”而得意。然而,老人的笑容却如一朵昙花,一闪而逝。因为,美丽的蝴蝶虽然出壳了,可它的翅膀软弱无力,一副病态模样,根本飞不起来。没几天,蝴蝶便夭折了……

这是一位很有悟性的妈妈,很快,我们取得了最基本的共识:对孩子要狠心,要放手。也就是从现在开始,她要狠心藏起一半的爱,对孩子该放手时就放手,使孩子逐步学会独立,开始正常的生活。要孩子学会独立,最根本的是她要学会独立,学会安顿好自己的心,不再把心理能量全部聚集在孩子身上,不要在感情上对孩子有太多依赖。天博的妈妈表示一定要从改变自己做起,帮助孩子改变。

与老师们共同深入探讨

这个案例涉及学生的人格障碍问题,也是我们教师应该了解的。

所谓人格障碍,指从小逐渐形成的显著偏离常态的人格。人格障碍使人形成特有的行為模式,妨碍人的情感和意志活动,破坏行为的目的性和统一性,使人对环境适应不良,给人以与众不同的感觉,在待人接物方面表现尤为突出。

人格障碍通常开始于童年、青少年或成年早期,如果不矫正,有些人格障碍可能会一直持续到成年甚至终生。一个人出现人格障碍,是遗传、环境、教育、实践多重因素综合作用而成的。其中,家庭教育,特别是早期家庭教育,对人格障碍形成所起的作用尤为突出。当然,不同类型人格障碍还有其具体成因。

除了案例中看到的依赖型人格障碍,学生容易出现的人格障碍还有爆发型人格障碍、偏执型人格障碍、攻击型人格障碍、回避型人格障碍以及强迫型人格障碍、自恋型人格障碍、癔症型人格障碍等。

讨论至此,有个问题自然就摆在了我们面前:人格障碍可以矫正吗?

有道是:江山易改,禀性难移。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人的人格特征一旦形成,确实是难以改变的。如果这种人格特征已经构成了人格障碍,改变起来会更难。但是,这句话只是说“难移”,不是说“不能移”。所以,这句话绝不是固守劣性不肯改变的借口,恰恰相反,这句话昭示的道理是,只要心存向上向善的信念,面对自己不好的人格特征,哪怕是人格障碍,都有理由坚信:尽管难,但可以改。

具体说到学生,由于年龄越小可塑性越大,所以及早发现和矫正人格障碍,更容易收到较好的效果。而且,有些人格障碍是随着年龄增长有逐渐淡化的倾向,比如,攻击型人格障碍,青少年时期表现比较明显,成年后就可能不那么明显了。如果在这个过程能够通过有意的矫正施加积极的影响,改善可能会更明显。再有,不同的人格障碍矫正难度不一样。有些受后天环境因素影响比较大的人格障碍,比如回避型人格障碍,通过日常的教育训练就比较容易改变。

说到矫正方法,可以从哪些方面着手呢?一是日常的教育训练,特别是早期的家庭教育训练,包括改善家庭心理环境和亲子互动模式;二是主动的自我锻炼,自我改善的坚定信念和自我改善的坚持行动非常重要;三是专业的心理矫治,包括专业的心理辅导,以及专业的心理治疗。

作为教师,在这方面我们当然也是可以有所作为的。

一是认识先行避免盲目。如果我们对学生问题行为背后的人格障碍能有所认识有所理解,知道学生的问题不同于一般的错误,就有可能避免自己教育教学工作的盲目性,以便不失时机地为学生提供可能的帮助。

二是有意进行教育训练。如果发现学生存在人格障碍,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就可以有意识地给予学生积极影响,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训练,促进学生人格改变。

三是积极指导家庭教育。我们还可以积极指导家长,理解学生身上表现出来的人格障碍问题,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逐步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通过积极健康的亲子互动,促使学生人格障碍消失。

四是及时促成专业求助。必要的时候,我们还可以及时促成学生接受专业心理援助,这也是我们做好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分内之事。

猜你喜欢
人格障碍过度心理健康
探究攻击型人格障碍伴抑郁症患者的人性化护理
画与理
Do you share too much online? 你是 “分享控”吗?
边缘型人格障碍的“三不稳”“一冲动”
过度保护会剥夺幸福感
当下流行“过度病”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家长如何帮孩子摆脱表演型人格障碍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