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丰洪
中秋佳节,我们班以“月到中秋分外圆”为主题,开了个微班会。
“提起中秋,你会想到什么?”我问。
“中秋是传统节日。”“吃月饼。”“团圆的日子。”“放假!”同学们七嘴八舌地回答。
“你们说得很好!我们先进行第一个环节:趣味竞答。”我打开课件,投影上出现了第一题——月饼最初的用途:A.祭奉月神的祭品;B.馈赠亲友的礼物;C.节日食品;D.地方小吃。
“我选A,祭奉月神。” 思源迅速回答。
“回答正确。”我给了好评,同学们也纷纷点头。第二题是有关中秋的神话传说,第三题是月圆和月缺一般形容什么,第四题是有关中秋的诗句,同学们都很快给出了答案。
“古人留下了许多关于中秋节的诗词佳句。今天的第二个环节是:看图说诗。”我迅速进入了下一环节。
屏幕上展示了第一张图片:明月下,诗人倚床眺望明月。哲琪立刻抢答:“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同学们点头称是,我给予肯定。
接着,我展示了第二张图片:大海上,明月升起。思源立刻回答:“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第三张图片一打开,大家就争先恐后地回答:“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原来这是月光下,诗人在对月举杯。
两轮竞赛结束,同学们兴致高涨,我高兴地说:“同学们回答得很好。常言道,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作为团圆的节日,这份思念更强烈,文人墨客常常会用诗词来表达情感。那么,我们试着以‘月字为题,全班分成两大组,来一场飞花令。”
同学们欢呼起来,个个摩拳擦掌。对决开始了,只听见:“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大家你来我往,互不相让,一口气接了20句。虽然大家对战犹酣,但考虑到时间关系,我及时叫停。我告诉同学们:“我们的比赛很精彩,但是,山外有山,请大家观看一场更精彩的对决。”
我播放了《中国诗词大会》中有关“月”的飞花令对抗片段。美妙的诗句在选手的口中吟诵,两位选手精彩的对决让同学们赞叹不已。我趁势说道:“看了这个视频,请分享你的感受。”
“他们的积累量很大,我们要学习。”小瑶说。
“他们不仅说得多,有的还是我们不知道的,不是课本上的。”小睿接着说。我笑着点评:“对,学习不仅仅在课内,课外的积累也很重要。”
“他们很有自信,不慌不忙。”以诺赞道。
“是啊,想想我們,虽然很热闹,但少了淡定,少了从容。古人的诗词佳作要自信地、有情感地大声朗诵出来,这才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好的学习。”
看同学们若有所思,我总结:“同学们,今天短短的10分钟,我们交流了中秋的习俗,感受了中秋诗词的魅力,也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希望大家更好地学习中华传统文化,感受诗词带给我们的美好意境。”
(作者单位:上海市奉贤区古华中学)
点评:
上海市奉贤区古华中学提出了打造班会课校本课程的主张,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课例,形成了合理的序列。本刊今年第4期刊载了该校杨蓓蕾老师的《让我们一起走进春天》诗词微班会,本期则推出了《月到中秋分外圆》微班会。两节课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都有看图说诗和飞花令,这是学生很喜欢的形式。但《月到中秋分外圆》比《让我们一起走进春天》难度稍有增加,这种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的做法值得借鉴。(丁如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