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伟民 杜凤莲
摘 要:内蒙古自治区沙区分布面积大,受沙漠化危害严重。多年以来,内蒙古沙区生态治理成果显著,沙产业的发展开拓出了一条治理与开发结合、治沙与治贫兼顾、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本文从立地条件、产业特征、利用对象等角度梳理了沙产业的概念,将沙产业的概念从沙地种植业扩展到相关工业、景观旅游与休闲服务以及生态服务业;在概述了沙产业的治理经验和内蒙古沙产业发展的特点后,我们发现当前还存在政策支持不系统、产业链网络不完备、市场活力不足、对资源和环境的认识还处于初级阶段等问题;进而提出深入研究沙产业、创新产业发展思路、促进市场与品牌建设、优先考虑资源承载力,明确产业发展界线等政策建议。
关键词:沙漠治理 沙产业
中国是世界上沙漠面积最大、土地沙漠化最快、受沙漠化危害最深的国家。沙区面积约 170 万平方千米,占国土面积的 17.9%。其中,内蒙古沙漠、沙地和荒漠化土地集中,是受沙漠化危害最严重的区域。2014年全国第五次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监测结果显示,全区沙化土地总面积为40.79万平方公里,占全区国土总面积的34.48%;沙化土地分布在91个旗县。如何在保护环境、生态修复的基础上发展沙产业,提升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人类福祉,成为各界关注的新热点。
一、沙产业的概念
沙产业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到秦朝蒙恬在河套等地移徙人口居屯垦殖,而现代沙产业的理论构想发端于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院士。1984年钱学森提出,以前的防沙治沙固然好,但是没有从积极层面去开发、利用,没有结合高科技以充分提升沙漠的价值;在随后对沙产业概念的完善过程中,他又提出,“沙产业就是在‘不毛之地的戈壁滩上搞农业生产,充分利用戈壁滩上的日照和温差等有利条件,推广使用节水技术,搞知识密集型的现代化农业”。因此,沙产业概念提出之初,就蕴含着通过生物转化充分利用光热水条件发展生产的产业思想和环保思想。
樊胜岳等人的关注点在于沙与产业的融合,他指出“沙产业是指在可持续发展前提下的现代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李发明等人强调,沙产业应该针对人类活动和资源特点。刘恕认为,沙产业是融合阳光和高新技术,并在市场机制引导下的现代化经营产业;其他的沙产业研究的学者更多地从产业特征上定义沙产业。朱俊凤提出,沙产业的特征与核心,主要从空间、定位、核心和经营四方面进行了分析。張睿蕾通过对内蒙古沙产业的研究提出“沙产业是以高新技术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采用龙头企业带动和‘公司+基地+农(牧)户的产业经营模式”。还有学者从沙产业的利用对象定义沙产业。李毓民认为,沙产业是使荒漠地区可以进行自我循环的经济运行活动。高德占认为,沙产业就是以利用沙生植物(主要是各种沙生灌木)为前提的产业。总之,沙产业就是在沙区开展的乔灌木产品采集、野生动植物采集猎捕、种植培育、养殖繁育、生物质资源延伸加工利用、相应的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公共管理等所形成的全部经济活动集合。而广义的沙产业除了沙区农业外,还包括与相关的加工工业,沙漠旅游服务以及生态服务业等。如利用毛乌素沙地上植物平茬材料燃烧发电的生物质不生产农作物,但促进了具有萌蘖效应的植物生长,达到了生态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如内蒙古西部沙区碱湖资源丰富,碱湖中含有丰富的 NaHCO3和 Na2CO3,利用天然碱湖养殖螺旋藻,既可以在无法放牧和耕作的沙丘上建立螺旋藻产业,也可利用沙区资源(碱湖、螺旋藻、光能等),保护耕地和生态环境,这些都属于沙产业范畴。
二、沙区治理和沙产业的实践
国际上,拥有沙漠沙地的国家都在尝试进行沙区治理和发展沙产业。土库曼斯坦建造卡拉库姆运河从阿姆河向西部沙地干旱地区引水使该国成为世界级棉花产区;以色列有三分之二的土地是沙漠荒山,人均水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他们利用死海的咸水滴灌,开发节水灌溉和荒漠农业技术,生产的柑橙、香瓜、西瓜等水果,甜椒、西红柿、青豆、土豆等蔬菜畅销欧美,赢得了“欧洲果园”和“冬季厨房”的美名。2016年,FirstSolar 借助太阳能光伏科技和风能技术加入沙漠产业行动计划,计划到2050年满足中东、北非和欧洲地区的大部分电力需求。
中国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荒漠化防治取得显著成效。1978 年政府批准建设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被誉为“世界生态工程之最”;重大生态工程的实施有效控制了沙漠化蔓延势头;基于风沙物理学原理的工程固沙技术和基于生物生态学原理的植物修复技术所形成的组合技术体系,开辟了沙区退化植被恢复和沙化治理的新领域。进入新时代,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绿色发展观,党和政府更加关注荒漠化治理。
在治理沙漠的过程中,工程治理的方式,如植树造林、铺设沙障、封山禁牧等方法可以有效缓解沙漠化。实践证明,防沙治沙如果不与区域发展、产业发展、人民福祉关联起来,沙区治理往往陷于所谓的局部好转、总体恶化的困境。但产业是城乡经济发展、群众就业的内生动力。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多目标前提下的沙产业应该成为沙区主要发展的产业门类。在这方面,内蒙古自治区发展走在了前列。自治区党委、政府始终高度重视防沙治沙工作,按照预防为主、科学治理、合理利用的方针,防沙治沙和管沙用沙相结合,实现了生态、生产、生活的有机统一。如乌兰布和沙漠地区的政府与北京大学、中国医科院药用植物所等20多家国内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以及国外科研机构开展项目合作,建立梭梭、肉苁蓉栽培繁育、技术集成、成果转化、产品研发等多学科联合试验和创新平台,开展了多项关键技术研发。阿拉善苁蓉集团牵头组建了阿拉善盟宏魁沙产业专业合作社,以“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为利益联结机制,入社梭梭林面积超过100万亩。合作社社员超过100户牧民;科尔沁沙地奈曼旗以建立县级国有资产公司为引领,积极发展林下经济,改造沙地产业,丹参、土木香、黄芪、板蓝根、地黄、桔梗等中草药种植呈现基地化、规模化和产业化发展态势,经济林沙果、仁用杏、葡萄、文冠果等产业发展迅猛,治沙工作和产业发展相得益彰。亿利集团创新了“治沙、生态、经济、民生”平衡驱动的商业模式,构建了“政府政策性支持、企业商业化投资、农牧民市场化参与”的沙漠生态循环产业体系,延伸出的生态产业服务开始参与国家首批“山水林田湖”试点青海祁连山修复、天津滨海新区盐碱地治理,为多地提供了生态修复与产业融合发展的解决方案。
三、内蒙古沙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政策支持缺乏针对性和系统性
从产业链的角度看,沙产业应该发展成为纵向成线、横向成群、综合成链,产业间相互衔接,资源在区域范围内循环流动,最终实现经济、社会及环境效益最大化的产业生态复杂系统。当前沙产业范围界定不够清晰,相应的政策往往顾此失彼。政府投入、企业自主运行机制和金融支持尚未形成合力,例如政府对沙产业的鼓励政策只投放于生态环境治理或者太阳能、风能等节能环保项目;沙产业尚未纳入自治区农企利益联结机制专项资金等相关的产业化政策范畴。企业因为产业化能力不足而缺乏获得金融支持的能力,政策碎片化特征明显,尚未形成合力。
(二)产业链网络尚未形成
沙产业的特点是“高科技、高投入、可持续”。在生态脆弱的环境中发展产业,必须有效利用光照资源,采用节水技术,使用新材料和新方法,沙产业一定是知识密集型产业,而发展沙产业又需要在不影响生态承载力的前提下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规模效应和范围经济特征明显,需要较高的资本投入;在此基础上实现产业兴旺、生活富裕、生态改善,又需要走可持续的道路。上述产业特点要求沙产业链实现纵向延伸、横向耦合及资源能源的综合利用。没有大集团的规模化投入,沙产业就不可能发展起来。当前,内蒙古沙产业领域出现了一些带动性强、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广的龙头企业,如圣牧高科公司开创了垂直整合全程沙漠有机产业链生产模式,形成了在沙漠种养加一体化循环发展模式。亿利集团的沙漠光伏生态科技园,发电、种植、养殖、旅游全产业链链接,实施了扶贫、治沙、生态综合目标的治沙新模式。蒙草抗旱基于大数据平台建设、生态修复技术和种质资源储备三大技术,构成以科技为支撑、立足本地实际的生态修复方式。但总体来看,能够引领沙产业龙头企业数量少,产业链合作企业偏少,尚未形成结构完整、利益衔接的产业链网络。
(三)市场活力不足
内蒙古沙产业企业已经能够生产骆驼系列产品、苁蓉甘草药酒、特色林果业、地道中药材等绿色产品,营养和保健价值比较高,但因为市场意识不强,资源整合能力不足,在市场进入、市场秩序维护以及品牌建设方面进展缓慢。乌兰布和沙漠的沙生肉苁蓉、甘草药品及保健品的生产企业,因无法取得国家食药监相关部门的批准文号,产品不能上市,企业发展停滞。个别企业、合作社和农牧民为获得国家补贴,单纯扩大沙生植物种植范围,出现了原料过剩,压价销售,严重挫伤市场主体的积极性。
(四)对资源和环境的认识还处于初级阶段
沙區产业发展进程中,个别企业为了快速获取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对所在地光照水资源的科学利用往往缺乏长远规划。科尔沁沙地大量种植的沙区大米、沙地西瓜,消耗了极为宝贵的沙区地下水;乌兰布和沙漠近5年新开垦的50万亩土地在经营过程中全部使用地下水,因渠道衬砌的原因,地下水补给逐渐减少,造成地下水采补不平衡,甚至出现水位的持续下降。
四、思路和对策
发展沙产业既可以防沙治沙,也是可持续发展的体现,更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沙产业应该成为内蒙古协调地区生态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产业。为促进内蒙古沙产业发展,本文提出如下发展思路:
(一)深入研究沙产业
对沙产业理论和政策开展联合研究,明确沙产业范畴,完善沙产业统计指标体系,为各级政府科学评价提供充分依据。根据沙产业所产生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高低,经济单元和生态单元之间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循环进行分类,将沙产业划分成为互惠型沙产业、经济型沙产业、生态型沙产业和偏害型沙产业,分别进行宏观指导,给予精准的政策投放。
(二)创新产业发展思路
沙产业具有改善环境的生态属性,也有带动当地居民脱贫、促进就业、提高福祉的社会属性,还要照顾到其获取利润的产业属性。发展沙产业一方面应坚持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积极引进各种所有制企业聚力沙产业,补齐延伸产业链,形成可持续的产业链;另一方面,当地政府应提高沙产业的战略地位,借鉴阿拉善“英雄会”成功举办的经验,在一些关乎环境治理、生态修复的领域,在产业发展前期难见利益、民营资本又无力进入的阶段,积极发挥国有资本的独特的作用,引导资本、人力等资源进行集聚。
(三)促进沙产业市场品牌建设
突破沙产业现有的市场空间有限的难题,要发挥龙头企业、行业协会等第三方机构的优势,推进沙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认证、地道药材的认证;积极促进大型电子商务平台与相关企业对接,推进产品品牌和渠道建设;大力发挥社会组织、公益慈善机构对于连接消费者和沙区公益活动等的积极作用,推动阿拉善SEE公益机构等社会网络组织,扩大对沙产业的反哺效应。
(四)优先考虑资源承载力,明确产业发展界限
相关部门应开展沙区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研究,在水资源承载力的范围之内合理开发沙产业。坚决制止高耗水的产业用发展沙产业的借口布局在沙区;发展沙产业要尽可能地把工业集聚在园区,实行园区集中供水制度,按需按量分配用水,发展循环工业;沙区农业发展应更加关注水资源动态变化,采取采补平衡措施,借鉴以色列等国内外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解决产业发展与生态争水问题,缓解沙区地下水压力。
参考文献:
1.王岳,刘学敏,哈斯额尔敦,夏方禹娃.中国沙产业研究评述[J].中国沙漠,2019,39(4).
2.钱学森.西部开发要以农业发展为基础[J].国土经济,2000,(4).
3.樊胜岳,李斌.沙产业理论内涵探讨[J].中国沙漠,1999,(3).
4.李发明,张莹花,贺访印,刘开琳,聂文果,郭春秀.沙产业的发展历程和前景分析[J].中国沙漠,2012,32(6).
5.刘恕.我对钱学森沙产业理论的理解[J].科学管理研究,2003,(2).
6.刘恕.对沙产业科学内涵的认识——纪念钱学森沙产业论述发表20周年[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7.朱俊凤.沙产业理论概念及其内涵的探讨[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3,(3).
8.张睿蕾.内蒙古沙产业内涵探究[J].当代畜禽养殖业,2016,(4).
9.李毓民.探索研究沙产业开发的思路、举措与途径[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8,(9).
10高德占.对沙产业理论内涵及发展方向的几点认识[J].林业经济,2011,(1).
(作者单位:内蒙古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责任编辑:康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