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卫国
在歐洲大陆,法国是最早出现华侨的国家之一。在文化领域,早就有华侨在法国致力于中华文化的研究和法国文化的研究。据史料记载,早在1702年,就有一个姓黄的福建青年,到法国皇家图书馆,整理积存的中文典籍;其整理的资料很有参考价值,因而成为法国汉学研究比其他国家更有权威的重要原因之一。可惜这个黄氏青年后来不幸早亡。到了1920年、1921年,中国有1600多名青年学生赴法国“勤工俭学”,半工半读,他们当中也有人热心研究中国文化和法国文化,后来有少数人居留法国。
不过在法国的华侨、华人中,自觉地以弘扬中华文化为己任,潜心研究中华文化特别是中国古典文学,尽心尽力,不畏艰辛,并通过各种渠道,将它推向世界,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和巨大的影响的,当属法国法籍华人、高级研究院博士论文导师、山西人张馥蕊先生。
张馥蕊(1914——?)是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东王村人,1914年出生于一户农民家庭。如今的东王村位于运城机场大道的北侧,运三高速公路的西侧,东邻机场和空港新区,西邻禹都经济技术开发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利;全村整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可是在民国时期,东王村的村民基本上都是一辈子与黄土地打交道的农民,如无战乱和天灾,辛勤劳作收获也只勉强可以维持温饱。“背靠地,脸朝天,嘴里叼着经济烟”,干活歇息时的放松状态,被认为是惬意的享受。
张馥蕊的父亲和祖父虽是农民,却有远见而且不安于现状。他们认为要改变家族命运,必须让孩子去读书受教育,哪怕砸锅卖铁卖房卖地也在所不惜!于是,孩子一个个离开柴门走进校门,甚至走出国门,最后成为闻名遐迩的专家学者。张馥蕊留学法国,成为著名的文学家和史学家,后定居法国;弟弟张馥葵留学美国,成为著名的桥梁专家,后定居美国;另一个弟弟张馥蓉留学日本,毕业于熊本高等工业学校,是无线电电讯专家,后回国曾在山西、贵州和云南工作。张家“一门数杰”,在河东大地声名鹊起。
张馥蕊先生后来赴法国发展,与他在北平就读中法大学密切相关。
成立于1920年的中法大学,是在“留法俭学会”“法文预备学校”和“孔德学校”的基础上组建而成的。其办学宗旨为:“研究高深学术、养成专门人材、沟通中西文化,并注重实习,致力应用。”原为私立,1933年据国民政府教育部令,改为 “国立”。
“留法俭学会”成立于1912年,由李石曾、吴玉章、吴稚晖、张继等人在北平发起成立,并获时任教育总长蔡元培的力赞。其宗旨为“改良社会,造就新国民”。这个宗旨与中法大学的宗旨,精神实质是一致的。
于是,许多家境不富裕的年轻人得到鼓励和帮助,从中法大学毕业后,即获得机会赴“民气民智先进之国”法国去留学,而成为出类拔萃的“专门人材”。
张馥蕊先生自幼喜欢文学,尤其关注民间文学(神话故事、民间传说等),同时向往和憧憬外部世界,于是在山西念完省立二师附小、第二中学以后,立即报考坐落在北平的中法大学,如愿以偿进入文学院学习。在中法大学“充电”,他收获满满:不仅加深了对国学的理解和对法国文化的认识,还掌握了浅易法语和一般的西方习俗,为日后留学法国打下坚实基础。学习期间,他曾为《北平晨报》《世界日报》《盖世报》写了不少散文;还担任过《盖世报》文艺周刊的主编。
张馥蕊先生自中法大学文学院毕业后,由于“卢沟桥事变”爆发、日寇大举入侵,曾流落到大西南,在贵州省政府担任科员、在贵州邮局任邮务员。战乱及生活上的艰难,并未磨灭他对文学的兴趣爱好。他曾在当地《每周文艺》上发表几篇小说和散文,还在其他报刊上发表一些评论和杂文。
后来,张馥蕊先生同许多有志向的知识分子一样,怀着远大理想走出国门,踏上留学之路。1947年冬,先到达英国伦敦。次年初,到达法国。随即进入巴黎大学攻读文学。
巴黎大学是欧洲最古老的大学之一,历史悠久,人才辈出,声名显赫。在张馥蕊入学之前,巴黎大学已有7位学者荣获诺贝尔奖。在这座环境优美、师资优秀、校风优良的大学里,宽松自由而竞争激烈的学术气氛,令张馥蕊心情舒畅,如鱼得水。他倍加珍惜,心无旁骛,发奋学习,刻苦钻研,终于在1951年获文学博士学位。随后,他担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特约翻译以及法国国立历史研究所的编译。从1958年开始,他在巴黎大学东方语文系任教,从讲师、助理教授、副教授做到教授。1981年9月,他到法国高级研究院(培养博士的机构)担任研究教授、导师,直至1984年退休。
张馥蕊先生望重士林,誉满国际。在数十年的学者生涯中,孜孜不倦地从事中国文学、历史、哲学等方面的研究,硕果累累,堪称权威。他把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在国际范围内传播、弘扬,从而扩大了中国的影响,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
从研究的范围看,张馥蕊先生把中国古典小说作为研究的重点,推出了大量的著述与译作。
中国的古典小说,在唐代获得了重大的发展,开始成为一种有意识的文学活动。参与创作的人也逐渐增多,内容更加接近现实生活,作品主人公也由人取代了鬼神。白行简创作的爱情小说《李娃传》,就是一篇出色的代表作。作品描述名妓李娃与荥阳公子的恋情,表现李娃忠于爱情和舍己为人的崇高品德,揭露封建思想特别是门第观念对纯洁爱情的压制。1976年,张馥蕊先生将《李娃传》译为法文,在法国出版,使李娃美丽而动人的形象被法国人所熟知和传颂。
同年,张馥蕊先生在法国还出版了自己编著的《宋代小说》,系统地向海外读者介绍了中国文学史第一次出现的白话小说——“话本。散见于《京本通俗小说》《清平山堂话本》《警世通言》《喻世明言》《醒世恒言》诸书中的宋代话本,以曲折动人的故事,尖锐地抨击贪官污吏,热烈地赞颂市井小民,突出地表现女性的忠贞和勇敢。《碾玉观音》《闹樊楼多情周胜仙》《错斩崔宁》《宋四公大闹禁魂张》等话本的故事和人物,逐渐被法国人所悉知并折服。
1986年,張馥蕊先生在法国出版了法文译作《剪灯新话》和《剪灯余话》。前者系明代瞿佑所著,后者系明代李祯所著。这两部传奇小说在当时和对后世都产生过较大影响。《剪灯新话》中的爱情小说尤为动人。如《翠翠传》《爱卿传》反映元末动乱中人民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不幸遭遇,缠绵悱恻,凄婉动人。《剪灯余话》中的《凤尾草记》《秋千会记》写得也颇为生动感人。这两部传奇小说是唐宋传奇到清代《聊斋志异》之间的桥梁之作,在中国小说发展史上起了承先启后的作用。张馥蕊先生将其译为法文正是看到了它的价值。应读者的要求,这两部译作于1988年在法国再版。 对于清代小说的研究,张馥蕊先生动手更早。1969年,他就将《聊斋志异》翻译为法文在法国出版。蒲松龄自己用心血写成的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光辉篇章。尖锐地揭露了社会的黑暗,政治的腐败,官吏的昏庸,人民的悲惨;抨击了以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的罪恶和弊端;反映了封建婚姻制度的不合理,颂扬了青年男女追求爱情、向往自由的愿望和行动。法国读者有幸阅读到如此辉煌的杰作,不能不归功于张馥蕊先生这个热心的媒介。1976年,张馥蕊先生在法国又出版了另一部法文译著《儒林外史》。这是清代吴敬梓写的长篇白话小说,从剖析封建社会不同类型的知识分子的生活和精神面貌入手,揭露豪强劣绅的贪婪、蛮横和愚蠢,无耻文人的虚伪、迂腐和卑劣,进而抨击封建社会道德风尚的黑暗沉沦。法文《儒林外史》的出版,使法国读者从另一个视角了解中国的过去。
对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小说,张馥蕊先生也有深入的研究。近年来,他经过艰辛努力,将张华的《博物志》和干宝的《搜神记》译成法文出版。张华是晋代有名的文学家,所著《博物志》记述异境奇闻和古代琐闻杂事,为后人研究古代文化和古典文学提供了宝贵资料。干宝是东晋时期的文史学家, 他用笔记体裁编写的志怪小说集《搜神记》,是志怪小说的代表作。书中有相当一部分富有现实意义的民间传说和世俗故事,是本书的精华。如《干将莫邪》《李寄》《韩凭夫妇》《董永》等,脍炙人口代代流传,对后代文学创作影响很大。如鲁迅的《故事新编》中的《铸剑》,即来自《干将莫邪》,电影黄梅戏《天仙配》即来自《董永》。张馥蕊先生翻译这两部志怪小说,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对于中外文化交流的贡献是不可低估的。
张馥蕊先生弘扬中华文化,不局限于向世界介绍中国古代小说,在文学领域中的其他门类和历史、哲学等方面的研究,也有很高造诣和丰硕成果。1969年,他在瑞士出版了《中国历史情诗选译》,1962年在法国出版了《中国名家诗选》;1969年在法国出版了《中日战史》:1964年在意大利出版了《夷坚志论》,1975年在法国和我国台湾出版了《夷坚志通检》;1971年在法国出版了《中外历史年表》;1977年在法国出版了《五四运动史》等等。
从研究的时代来看,张馥蕊先生对宋代的研究投入了很大的精力,因而成果也特别丰富。1962年,他在法国出版了《宋代职官》;1968年,他在法国出版了《宋代社会》;1976年,他与友人合编,在联邦德国出版了《宋代小说》;1978年在香港出版了《宋代书录》;等等。说他是研究宋代社会和文化的专家和权威,完全当之无愧。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壮大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随着全球兴起的一阵阵“汉语热”,西方世界对中华文化的兴趣、研究的热情也愈发强烈。
中华文化,特别是中国的传统文化,精品多多,璀璨夺目。作为中国人,张馥蕊先生无时无刻不徜徉在中华文化的海洋里,吮吸着中华文化的甘甜乳汁。作为法籍华人,张馥蕊先生自觉地充当中西文化交流的使者,竭尽全力,数十年如一日,发挥自己精通外语的优势,通过自己的著作,将灿烂绚丽的中华文化呈现在世人面前,让更多的西方各界人士,有机会接触、了解乃至享受到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真善美,进而为世界文化宝库增添了永放光芒的瑰宝,真是功莫大焉!
为此,我们向张馥蕊先生这位杰出的山西乡亲,表示崇高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