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君
表音文字和表意文字是文字发展的两个方向:以英文为代表的表音文字用字母表示语言中的音位或音节,而以汉语为代表的表意文字则用许多表意符号来记录语言。所以同一个汉字,尽管古今的读音不同,在不同的方言和外族语言里也往往有不同的读音,但它所代表的意义却相去不远。
网剧《太子妃升职记》里面有一段剧情,说的是一群大臣用方言向皇帝告状,他们讲的话南腔北调,观众不看字幕真的是一句都听不懂。然而汉语听力十级的皇帝,硬是每一句都听懂了。那么在历史上,皇帝真的需要掌握这么多门方言吗?
其实早在周朝,天子就发现了这个问题:诸侯跑来朝贡,然而他们说的话天子根本听不懂,所以周朝有专门的翻译官,当时叫“象胥”,负责诸侯的接待工作。后来象胥把周天子讲的丰镐话教给了各国诸侯,这就是最早的普通话,当时叫作“雅言”。
自從有了普通话,历朝统治者就陷入了和方言的苦苦搏斗,因为推广普通话实在是太难了。
魏孝文帝是普通话的忠实拥趸,他命令群臣要学普通话,但没人做得到。孝文帝急眼了,不得已把自己的岳父李冲拿来开刀,说李冲不学普通话,简直该杀,还说如果年龄不超过30岁的人过不了“普通话四六级”,那就回家卖红薯去吧。
不能说一口字正腔圆的普通话,在古代是会失去很多机会的。南朝时期,有个南昌人叫胡谐之,齐武帝打算给他介绍一门好亲事,然而对方嫌弃他不会说普通话。于是,齐武帝热心地派了宫人去他家传授普通话,结果没过多久,宫人就讲起了流利的南昌方言。
唐太宗是历史上少有的明君,然而普通话的问题也让他头痛不已。他很欣赏一个叫刘昌言的臣子,想要提拔他,但有人反对,说这个刘昌言是福建人,他讲话听不懂啊!太宗充满自信地说:“我自会得。”有了皇帝的垂青,没多久刘昌言就进了枢密院。此时,唐太宗沮丧地发现,刘昌言讲的话他一句都听不懂。
到了宋朝,洛阳话仍旧是官话。明朝时,有个叫赵宦光的人在他的书里说:“现代人学古人篆刻,就好像南方人扯直了舌头学北方人讲经。”
到了清朝,闽语仍旧是皇帝的噩梦。雍正发现自己听不懂闽语和粤语,于是下令在官员中推行普通话。而雍正的儿子乾隆,则意识到根本问题出在老师身上,于是下令老师必须学官话,否则就辞职吧。这样严厉的措施,在民间受到了全面的抵制,结果收效甚微。
等到了民国时,关于什么话能充当全国人民的标准语言,又引起了一番大讨论,被鲁迅称为“药渣”的吴稚晖,跑出来放了一通无差别“地图炮”。他说:“学什么无所谓,看什么话好学就用什么话当普通话吧!”
不得不说,在我国历史上,能有这么多人学会了官方普通话,真是一个奇迹。不过如今难题变了,现在,又有多少人能够说一口纯正的家乡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