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甦
每次观看凡·高、毕加索等大师的绘画作品时,我都会心潮澎湃。为什么他们的绘画作品中有那么多吸引我们的地方呢?
18世纪末19世纪初,一些艺术家开始关注儿童作品,他们大多是浪漫主义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他们不想再受写实主义的约束,也不想学习那些让人感到特别拘谨的描画真实事物的方法。他们开始寻找儿童绘画当中一些东西,发现儿童绘画中一些简洁有趣的元素特别吸引人。
到了20世纪,很多艺术家开始专门收集和研究儿童绘画,为自己的创作汲取灵感,毕加索就是其中之一。他曾说过一句话:“我花了毕生的时间学习像儿童那样画画。”
儿童画有很多独特的表现形式,孩子在绘画中会运用典型面的画法。典型面是什么意思呢?比如图上有一只小猪,小猪的侧面就是它最典型的一面,所以在儿童画中我们很少会看到孩子画正面的猪。
很多动物的典型面就是它们的侧面,另外很多交通工具也是。与此对应,人的典型面是其正面,所以大家可以看到,正面的人是儿童绘画中非常常见的主题,而且正面的人的两个胳膊一般都会一直伸着放不下来。
儿童画中另外一个有趣的地方是,孩子们会用透明画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生活经历。这是一个德国小朋友的作品,他把他吃饭的整个过程,包括吃了多少,以及饭粒在肠道消化道当中运动的轨迹都画得非常清楚,非常可爱。
儿童还会用夸张的手法来画画。这个小男孩特别喜欢刷牙,他特别喜欢牙刷和泡沫在口腔中搅动的感觉,所以在他的画中,整张脸上有一半的面积都用来画嘴和牙齿。
儿童画还常使用混合视点的表现方式。一个小孩画的是一家三口去吃龙虾,在这个作品中我们看到了夸张的画法,龙虾很大,几乎占满了整张桌子,而且龙虾是以从上往下看的俯视视角表现的。
他画的自己是正面的,而他的爸爸妈妈只能像散开的花瓣一样围在桌子的旁边。这就是儿童画中非常有趣的地方,但是我们通常都会忽略。为什么会这样呢?
这是西班牙画家米罗的作品。当我们站在大师的作品面前我们通常会想什么?大多数人可能会觉得看不懂。
除了画面上的一些图形、颜色、线条,等等,我们其实特别想知道画家想通过这样的外形表达什么,想要向观者诉说什么想法和思想。
可是当我们看到小朋友的作品时,通常会想他们画的到底是什么东西,很少会去关注小朋友想通过这样的图形、线条表达什么。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同样都是绘画作品,面对大师和孩子,我们对孩子的态度有点不公平。
我是做基礎研究的,多年以来通过实验的方法研究儿童心理发展。最近10多年,我尝试把基础研究的成果和教育实践相结合。我开始给孩子上课,想在最自然的场景中观察小朋友画画的状态。
这是一个小孩画的妈妈。他的妈妈留着鬈发,戴眼镜,穿着红色的衣服,很喜欢梳妆打扮。
妈妈进了屋子,小男孩很想知道妈妈在干什么,打开门一看,惊讶得伸出舌头,以为是妖怪来了。
其实是妈妈敷了海藻面膜。
大家看完这幅画都会会心一笑,画中小朋友的真情实感让人印象深刻。我想,“儿童画”这3个字中最重要的是“儿童”,儿童画中必须有儿童,有儿童就得有他们的思想,就得有他们的情感。
20世纪上叶,中国著名艺术家丰子恺先生就曾谈道:“你只要仔细地去观察小孩的作品,就会看到他们的每一笔都是从他们的小小的美术心中流出,每一幅画都是小小的感兴所寄托。”
在我从实验室走到实践当中给孩子上课的过程中,有一幅被我称为“非常著名的菠萝”的作品对我的影响非常大。当时我们在教室里放置了很多水果,让小朋友选择自己喜欢的水果放在自己的面前,然后将其画下来。
下方这幅画是一个5岁的小姑娘画的,她画得非常快,很快就画完了。我很想知道她为什么没有在菠萝上画刺儿,所以我问她:“这个菠萝身上都有什么?”这个孩子说:“全部都是刺儿。”我说:“你画刺儿了吗?”她很肯定地说:“我画了。”我又问了一次,她说:“我画的这一圈都是刺儿呀。”我问:“那中间空着的这一块是什么?”她回答:“那是菠萝的心,是菠萝的里面。”
我听了之后恍然大悟,觉得我的问题很蠢。我作为一个专业的研究者竟然会问出这样的问题,这是为什么?这其实是因为我的脑海当中有一个非常顽固的菠萝的形状。
我相信大家和我一样,那种形状是成人发明的,觉得应该这样画菠萝,但孩子眼里的菠萝和我们看到的是不一样的。无论是研究儿童还是在实践中教育孩子,我们都必须回到孩子本身的视角来观察事物。
这是我进行这项研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动力,也是我在研究工作当中时时刻刻提醒自己的,要从孩子的角度去看问题。
那么小朋友到底是怎么画画的呢?不同年龄的孩子会画出怎样不同的作品呢?
在2岁之前,我们通常会把它们叫作涂鸦,而且是早期涂鸦。有些小朋友在1岁前后如果接触到画笔和纸张,会很随意地在画纸上留下一些痕迹。这些痕迹由于动作技能发育还没有成熟,所以很微弱,但这些痕迹对于孩子来讲很重要。它可以告诉孩子,他们原来是可以留下一些东西的。
随后,他会通过动作上下来回开始画,最早出现的是向下的动作。然后慢慢开始左右横扫,再发展一点,就学会上下推拉。
那么接下来应该画点什么呢?应该画圈了。这时候就会出现一种有控制的像毛线团一样的东西。这个阶段对于小孩子来讲,是一个非常自由的、充满野性的阶段。这个时期的小朋友是非常喜欢这种活动的,几乎没有小孩不喜欢乱涂乱画。
用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的一句话来概括这个阶段就是:动即快乐。只要能够动起来,就会让孩子在生理上有一种非常舒适的感觉。这时候的小朋友在画画前没想过要画什么东西,主要就是想涂一涂,但在涂的过程中可能会找到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
这个阶段的孩子在涂涂画画的时候会持续地填涂,涂成黑黑的一坨东西。你要是再问他画的是什么,他就会说我画的是龙卷风,或者说我画的是汽车爆炸了。
这时候小朋友通过涂鸦表达的其实不是一个具体的东西,而是记录发展的过程。虽然你最终看到的是结果,但其中的过程能够通过涂鸦线条表现。
在这个时期,我建议家长要立规则,给他找地方。我们可以在家里给他找一个专门的空间,贴上大白纸让他画,并且告诉他这个地方是可以乱画的,其他地方是不可以的。有的时候他可能会忘记规矩,多提醒几次就好了。
在2岁到4岁,小朋友通过自己绘画过程中出现的某些形态,会偶然地发现自己画的东西好像跟生活中的有些东西很像。比如在画完上半部分之后,他忽然觉得和自己见过的小鸟很像,所以他在下面又加了很多条腿。
偶然发现的相似性让孩子开始慢慢找到可以表达事物的工具了。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和绘画经验的增加,我们可以看到孩子会画出越来越贴近生活的物品形状。
下方左图红色椭圆中的图案,小孩子会说它是一把菜刀,他会通过这个外形轮廓寻找生活中哪些东西是可以用它来表达的。在上面这个图中我们可以看到上下直立的图形,小孩会说这是梯子,旁边是水。
曾有一個小朋友给我画了一幅像,脸上有两个大圆圈,那不是我的眼睛,而是我的眼镜。因为我很爱笑,所以他把我的嘴画得非常大。我的头发比较长,所以他在我的整张脸周围都画上了头发。
画中有一个很重要的细节,我的一只手上长着两根指头,另一只手长了6根指头。这个年龄的孩子其实很清楚人一共有几根手指头,那么他为什么要这样画?
原因在于,这个时期的孩子不要求写实。他不想画得和实物一模一样,只是想用这个东西来代表你有,代表你的指头很多而已。这个时期的儿童画在形态轮廓上很相似,他并不想忠实地复制现实,而仅仅是希望去代表、去表达。
还有一些比较典型的人物形态,我把它叫作蝌蚪人,基本没有躯干,四肢直接从身体中伸展出来。
这是最早期的人物形态的萌发,也是这个阶段“失败的写实主义”。他们想要画得更像,但是由于认知能力的局限而无法实现。
比如注意力。小孩在画画的时候,被一个声音吸引之后,回来就不知道刚才画到哪儿了。还有一些小孩记忆力不好,一次能够想起来的东西就那么多,在他的画面中就无法实现各个部件都特别完整。所以我们把这个时期小孩的作品叫作“失败的写实”。(如果你想进一步了解孩子的艺术天分是如何丢失的,敬请关注下期的《成长论坛》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