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芸芸
(陕西师范大学,陕西 西安 710100 )
随着全球一体化经济的催化,产业结构开始转型,文化商品贸易量日益增长,文化创意产业在市场上的地位越来越高,发展速度也十分迅猛。人们对文化商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对场地的要求也随之产生,这时城市中的废弃工厂、工业遗址等旧城空间与城市空壳闯入了人们的视线,它们在空间上有着宽阔且集中的特点,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十分有利。这也吸引了越来越多国家的商人及艺术家为其注入新的灵魂与能量。不但重新塑造了城市形象,还提升了空间效率。“创新”、“创意”等概念成为了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文化创意产业这个概念最早是由英国首相布莱尔提出的,他在1997年对创意产业做出了这样的定义:“一个人的创造力、才艺与才能为基础,透过智慧财产权的建立与开发,创造财富与就业机会。”由此可见英国对文化基础的重视程度,在此基础之上创造出更多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和就业机会,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另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于“文化产业”的定义是指:“结合创意生产以及商品化的方式,运用本质上具有无形资产特性的文化内涵,在受到智慧财产权的保护下,以产品或服务的形式来呈现。”从这个定义中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文化产业分为文化商品、文化服务以及智慧财产权三项内容,这三者共同作用所产生的结果就是文化产业的持续进步。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不断发展,文化群聚、文化创意园区等相继出现并不断推广。这个“文化创意园区”整体上来说就是将文艺界、产业界与消费者结合起来,并以聚集的方式成立创作及生产的基地。同时也是现当代艺术孕育的温床。 它的出现和发展刺激了都市长久麻痹的不动产,推动了城市的再生。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社会就已经完成了现代艺术的转型,行为艺术、装置艺术、先锋艺术、后现代艺术等相继出现,并且受到了极大的关注和追捧。而对于中国艺术来说,在同时期的艺术态度还是以传统思维为主线发展的。两千年以来“中国画”有五次较大规模的与外来艺术交融的经历:魏晋南北朝的曹不兴、张僧繇接收中亚、印度传入的佛教艺术凹凸法;唐代的尉迟乙僧、吴道子发展了立体感;明清之际利玛窦、郎世宁等传入了西洋古典绘画的明暗、透视法;五四运动之后,西洋近现代绘画输入;20世纪80年代,一部分画家从国外现代艺术中汲取营养。 在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绘画艺术被看作是服务于封建地主阶级的腐朽艺术,它们不能为新中国的建设提供服务。在新中国建设之初,中国绘画主要是服从政治和以西画改造中国画。在美术界盛行“厚西洋,薄传统”的风气,人们越来越大程度的接受西洋绘画,并且尝试用西洋画的观点来影响中国画的发展方向。在“文革”期间,中国画一度跌入了低谷,“文革”结束后慢慢得以恢复和发展。到了80年代中国绘画的风格和种类发展的愈加丰富,创作氛围比较自由表现主义和怪异风格十分盛行,画家们不再拘束自己的思想更加的随心随性,艺术领域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这些还要归结于审美意识的深刻变革。中国绘画逐步走向现代化归根到底是画家们现代化审美意识的确立,是对现实生活直接的、新鲜的呼吸,是他们从现实与理想的统一中提炼出来的独特的美,是画家们对这个时代的信仰,是在灵魂深处与现实的契合,是寻求时代使命最严肃、最热诚的一种本质力量。但是纵观整个艺术领域,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的这20年间,艺术始终没有一个主流样式,也没有一个主导思想来引导中国艺术的发展。在这一时期画家主观上对以西方现代绘画为代表的现代性的追求和对个体价值、绘画本体的重视,而客观上则是不谋而合地对本土问题的关怀和向本体文化的回归。随着创意园区产业的出现,艺术在空间上的集群无形中将艺术家们的思想也聚集在一起,慢慢成为了影响中国艺术发展的重要元素之一。这里也成为了那些思想前卫、敢于尝试创新的艺术家们的乐土。他们在这里逐渐摆脱了西方现代艺术对我们的影响,创造和发展中国现代本土艺术,确立了中国当代艺术在西方的声誉、地位。鼓励更多青年艺术家们以积极的状态去加入文化创意产业的行列,并且将中国现代艺术推上世界的舞台。
我们走访了上海的一些创意园区,发现这些市级文化创意园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它们基本是建立在老旧厂房之上,后经由改造而成。它们大多位于静安区、杨浦区、长宁区、虹口区等区域内的老工业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出现无疑是给这些落败的产业带来了希望并为其注入新鲜的血液使其再生,同时也避免了老厂房在搬迁之后造成的空间上的浪费,为上海旧城的改造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另外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需要良好的平台,而创意园区恰恰为他们提供了这个自由的平台。创意产业园区在发展过程上大致分为四个阶段:自发聚集(1999-2005年)、政府催化(2006-2007年)、政策调整(2008-2013年)和内涵发展(2014年至今)。像“M50”、“四行仓库”、“田子坊”等园区就是在“自发聚集”阶段形成及发展至今的。园区内包含了各种特色的艺术形式,也越来越多的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可以说这些创意园区已经成为了当代艺术的一个标志,以及当代艺术交流的一个窗口。吸引了大批艺术家入驻园区,他们在这里毫无保留的释放自己的才华,极大地丰富了我国的艺术种类。对中国当代艺术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为了获取经济收入也聚集了部分工艺品商店,将艺术园区打造成了多元素于一体的产业集群,除了专业画廊、设计公司、创意工作室以外还增加了酒吧、餐厅、咖啡馆等休闲场所,还有伴随着旅游业而产生的纪念品商店,创意产业花样类型层出不穷。在发展前期实现了极大的扩容和发展。
作为上海文化的地标之一,“M50”创意园区由一开始的沉静逐渐发展成为了热闹且充满艺术氛围的活跃艺术区,不同风格的艺术家们在这里实现了自己的艺术理想,潜移默化中也丰富了园区内的艺术品类。在这里你可以看到各种形式的展览,内容涉及的十分广泛,除了常见的绘画艺术,还有行为艺术、音乐、戏剧、舞蹈以及影像等,中小型的雕塑艺术也在这里生根发芽,幻化出更多的样式。艺术家们将园区内的每一寸空间都运用到了极致,园区内的墙面上或多或少都留下了艺术家的印记,吸引了大批游客的目光。“M50”创意园区就是一个包容、开放、大度、实验性质的艺术特区,即具有着独特的中国本土元素,又极大限度的体现出了中国文化的包容性,使外来文化到了这里也能顺利扎根, 并且多种文化和谐发展。在“M50”创意园区内还有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 家利用有利的条件开设艺术画廊,在画廊内展示着能够体现他们国家独特艺术特色的作品,这一点对于中外现当代艺术的交流起到了推动作用,并且使得艺术更加多元化。来园区内参观的除了中国人之外还有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爱好者,他们在这里不但能感受浓厚的中国文化气息,还能将个性在这里得到良好的释放。他们展示着各自国家的文化背景与艺术特色,毫无保留的表达着自己的想法,创造出了一个和谐互补的良好氛围。随处可见的街头艺术就是很好的例子,给观者带来了十分震撼的视觉体验。他们让我们更直观的看到文化差异。我们走在“M50”创意园区内可以明显的感觉到中西方文化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融合,文化背景的不同导致了艺术给我们呈现出很大的差异,艺术元素之间发生了激烈碰撞,它们之间碰撞的结果令人惊喜,在过程中相互借鉴,并且拓宽了视野,从而产生新的艺术视觉效果。这一点我们直观的从园区内部分建筑的装饰装修风格便可看出;“M50”创意园区是当代的。首先从园区的整体外观上看,建筑具有现代感及工业风,即时尚又前卫。“M50”创意园区更是艺术的,由于当代艺术的盛行才有了“M50”这类创意园区。也是由于艺术的存在与活跃,才有了创意园区的辉煌。在园区内我们能看见最前卫的艺术,每天都会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观者慕名而来,聚集在这里感受艺术给人带来的快感,大批媒体的到来也为园区带来了更高的关注度,让它成为话题中心。另外,“M50”创意园区具有原创性,原创性对于艺术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也是艺术的竞争核心力。在“M50”创意园区所有有关艺术、设计的想法都可以变成现实,但是在过于宽松的环境下我们不光可以看到好的创意,也会看到令我们难以理解忍受的东西。
尽管各类艺术都可以在园区内有很好的发展空间,但也不得不受到经济的限制,没有了经济的支持园区内部分画廊及工作室直接面临生存问题。在创意园区内一些规模较小的画商也因为资金不充足的问题难以将画廊维持下去。受到全球性金融经济危机的影响,艺术领域中的艺术市场因此受到了很大的打击,中国当代艺术家纷纷从艺术市场退出,活跃的中国当代艺术明显出现了后劲不足的现象,在艺术界享有一定地位的画家也受到金融危机不同程度的影响。此时艺术的创作已没有了当初的纯粹它们大都是与经济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艺术必须是在经济环境良好的环境下才能生存下去,。尽管如此这些艺术家们仍然没有放弃对艺术的追求,不断提升作品的技法和内涵,规划和设计未来的创作道路,使得他们所追求的艺术能够更好的继续发展。同时为了促进经济收益,一批艺术家入驻园区并经营起一些很有意思的艺术小店,店里的艺术品大都是小而精致与国际化和时尚化并存,并且非常具有实用性,价位也能被大多数人接受。于是来到园区的游客在这类小店里也能满足对艺术的新鲜感和好奇感,还能挑选几样艺术品带回家为生活增添几分色彩,与此同时艺术小店还能获取一些经济上的效益,共同创造出一个双赢的结果。
创意园区如火如荼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将直接扭曲了建立创立园区的初衷。园区内部分“艺术家”开始以创意为名却做着与创意偏离的事情,创意园区的健康发展成为了我们不得不关注的问题。创意产业不仅仅是经济转型的一个手段,而是通过创意产业的兴起而解决文化自信不足、创造能力低、人文发展丧失等一系列的问题。这里是广大创意人才聚集在一起集思广益不断发展我国的创意文化的地方。而不是成为另一个追名逐利的新战场,更不是沦为“收租”园区。一些有想法有能力创造出高质量艺术的青年“创客”意气风发的踏入社会,把智慧与青春献给了艺术创作,他们所需要的仅仅是一个能够自由创作的空间以实现个人的艺术梦想,创意园区本应当是最合适的空间,但是由于高昂的租金使得他们难以承受。
还有一些青年“创客”为了生存不得不违背自己的内心的想法,在迎合大部分消费者的心理需求的同时却埋没了真正的才华。如此可见,开办创意园区的初衷与现实是偏离的。这种趋势十分不利于青年“创客”的生存与发展,也使得文化的发展变慢甚至是停滞不前。艺术家对于创意园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是创意产业发展的灵魂所在。当真正的艺术家因为经济的原因无法在创意园区内生存下去,那么这样的园区已经名存实亡了,更不要期待中国现代本土艺术出现跨越式的进展了。此外,园区内的艺术小店占据了过多的空间,虽然店内所售商品的种类繁杂,价格也能让人接受,但是店与店之间销售产品的品类却十分雷同。逛过几家店以后难免会让人产生视觉疲劳,对其产品的兴趣度逐步下降。更有甚者为了盈利,将遍布网络及大街小巷的爆款商品加上了原创的名号。并且所谓的“原创”还成为了他们定价高于市场价格的借口。对于以上种种的现象,若园区管理者不对入驻产业加以筛选和管理的话必将产生无穷的后患,大大缩短创意产业园区的寿命,失去了它最先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创意产业园区对我国现代艺术的发展是举足轻重的,如果任由园区这般发展下去,它终将会变成商业区或是旅游景点。希望更多人意识到这个问题,打破当下太过商业化的困局,共同来保护这新时代艺术的聚集地,使其生生不息的发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