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宗旭
(河北省衡水市阜城县河北阜城中学,河北 衡水 053700)
原则是我们科学使用、充分发挥其效益应遵循的底线,向左向右越过原则,都会影响到信息技术在物理教学中的正确使用,甚至降低教学效果,达不到我们预设的目的,所以遵循原则是我们合理使用的基础。
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物理学习的主体。”而部分教师在使用信息技术手段时往往会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将自身主导地位化为“放电影”,甚至将整堂课都交给了多媒体。这显然是过分依赖信息技术了,其只是一种辅助手段,现代教育只是利用多媒体在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上加以辅助,目的是为了提升学生兴趣,开阔学生视野,而不是以物化主,更不是以物易主,我们必须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他们才是课堂主体、学习的主人,任何辅助手段反客为主的做法都是极其错误的。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沙塔洛夫曾经说过:“教师的创造性是学生创造性的源泉。”信息技术进入课堂,成为教学常态后,如果我们不能创新制作教学课件,仅把信息技术作为呈现知识的黑板,不但不能达到激趣,营造氛围的目的,还会让学生产生信息技术“不过如此”的错误感觉。因此,功夫下在课前的理念要求我们:应当令课件具有独创性。通过新颖性、诱思性和创新性的制作与使用,引发学生积极参与,使其萌生创新意识。
虽然信息技术有着传统手段不可比拟的优势,但我们也不能一味使用,更不能盲目使用,应当考虑好要不要使用、何时使用、怎样使用的问题。我们应当根据自己教学内容和学情实际,将现代教育方法与传统教育手段相结合,尽可能考虑到时效性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够发挥出信息技术的优势。需要日常指出的是,我们一些个别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由于盲目地制作那些花哨的画面或过于丰富的的课件,不仅没有达到激发兴趣的目的,反而把学生注意力从知识点分散了,结果学生只记住了那些花花绿绿的画面而忘记了教学的内容,大大降低了教学效果。
以多媒体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手段,集文字、语言、符号、声音、图形、图像等多种媒体信息于一体,既能丰富知识呈现方式,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又能增大课堂容量,降低教学难度。如果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就能快速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创设教学情境是信息技术的基本功能。只要我们能在课件制作时,能将优美画面、悦耳声音、精彩视频、激趣动画等很好整合,制作出图文并茂、动静结合、影音辉映的导入课件,就能创设出具有诱思性、激趣性、煽情性于一体的教学情境,既能优化物理教学环境,使学生受到全方位的刺激,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其产生不学不快的学习欲望。例如在教学《机械运动》一课时,我们就可通过多媒体播放一段视频: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名法国飞行员在2000米高空飞行的时候,发现脸旁有一个小东西,以为是一只小昆虫,敏捷地把它一把抓了过来……”画外音:“飞行员抓到的是什么呢?原来是一颗德国子弹。”学生在惊奇之余,教师提出:“这名法国飞行员怎么会有这么大的本领呢?”让学生眼观其形,耳闻其声,各种信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引起了学生好奇,产生了“我要知道为什么”的学习动机,这就达到了激趣目的。
物理是研究物质结构、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涉及分子、原子等微观世界物质,比较抽象难懂,故而很多高中学生觉得物理难学,产生“怕物理”的厌学情绪。而多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就能很好地化解这一难题,能将传统难以讲述的物理现象、物理过程、物理概念和规律形象呈现,通过使抽象的问题形象化、高速运动低速化、动态问题静态化、分散问题集中化以及宏观与微观问题的相互转化,这不仅能为学生直接感知、观察事物或现象创造了条件,还能形成概念表象,成为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的思维载体。这给学生进行有效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物理各种现象与规律提供了形象介质,自然就降低了知识学习难度。
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突飞猛进,让课堂也搭上了信息高速公路的快车,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与学便由此有了更多实现方式。因此,我们教师要借助这一科技产物,充分利用网络的优质教学资源和多媒体的交互技术,搭建更多实践平台,让学生参与其中,通过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和学习资源进行自主学习,或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但不论哪种学习方式,我们都要搭建平台让学生进行讨论、合作解决以提高多媒体教学的效率。特别是要给学生必要的反思时间,让学生在这段时间内对整个问题涉及的知识和方法,对自己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运用知识和方法的过程进行必要的反思,通过对比自己和老师、同学解决问题的不同点进行反思,学会思考和调整原有的认知结构,形成新的知识结构,从而达到知识升华。
总之,信息技术是物理教学的良好手段,我们要充分发挥这一工具的优势,使其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为学生科学素养提高服务。但是我们可信赖但不能过度依赖,注意把握其原则,克弊扬长是我们使用任何辅助手段都必须讲究的,具有重大优势的信息技术手段也不可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