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锦荣
(河北省衡水市冀州区小寨乡第二小学,河北 衡水 053200)
要实现“人文化”的教学,教师就应当具备一定的人文底蕴。一个思想僵化、缺乏人文理想和思想激情的教师,不会给学生真正的心灵自由,也无法奉献给学生蕴含人文精神的语文课。学生也就无法展示个性、放飞心灵、表现自我。教师应热爱自己的事业,博览群书,关爱每一位学生。与学生的关系应是“平等、宽容、蕴情”。学生能够在一种民主、温馨的气氛中对话沟通,放飞心灵,进行愉快而自由的精神交往。这一切都以浓郁的“情感”为纽带,教师和学生都在相互进行爱的传递。只要有爱,学生的人格就能够得到尊重,就有展示自我,发展自我的欲望。学生敢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个性才能得到充分发展。
课堂教学是作文教学的主要阵地,蕴含人文因素较浓的文本是作文教学的主要资源。只有充分地利用文本,开发文本资源,作文教学才能焕发生命的活力。
文本含有丰富的人文底蕴、文化内涵。读书是基础,读书是积累,读书是吸收,胸无点墨,怎能下笔成文?通过读、看、想、写等方式,引导学生去悟、去体验。悟后及时摘抄文中的优美词、句、段,及时点评,及时写写读书心得。同座位交流,小组交流,全班交流。引导学生广泛地与文本对话,交流感受,能够提高其领悟能力、驾驭语言的能力。
翻开文本,或文字符号,或图文并茂。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娓娓动听的讲解,惟妙惟肖的表演,丰富多彩的想象……学生如身临其境,会听见文本中秋虫的低吟,溪水的潺潺,鸟儿的欢歌,大河的咆哮……久而久之,学生沉浸在语文课堂五彩缤纷的审美天地之中,审美情趣提高,人文底蕴得到熏陶和丰厚,善于发现生活中真善美并用自己的文笔满怀激情地表现真善美。
在学生对文本的内容透彻领会的基础上,通过尝试、观察、想象等方式延伸文本内容。如引导学生模仿创作,续写、扩写文本空白情节,改编文本、表演文本、唱文本、画文本、据图填补解说词等,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创造性地开发文本中的人文资源。发展学生个性、提高写作能力。
德国诗人荷尔德林有一句名言:“人,诗意地栖息在大地。”诗意地生存,就是那种生活到处感觉到生命和美的存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带领学生走进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春天来到,带领学生去踏青,看看草的颜色,闻闻花香,听听流水的淙淙,放飞手中的风筝,感受春的希望;夏天来了,带领学生去浓荫下乘凉,去小溪边戏水,去池塘边看那朵朵绽放的荷花,感受夏的热烈……学生在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中感受到其无限的魅力,情操得到陶冶,人格得到净化,能够写出一篇篇文质优美的文章来赞美大自然,歌颂大自然。
一位教师在上《听爷爷说汉字》一文时,引导学生说写自己名字的来历,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但领略到中华文字的博大精深,也感受到家庭对自己的厚望,暗下决心努力学习。再如浙江宁波的罗光奖老师抓住了一个瞬息即逝的机会,带领学生采访名人桑兰,要求以此为内容写一篇文章,让学生在交往的过程中锻炼包括语文在内的各方面能力。
学生作文是一种创造性劳动,选材千差万别,写作方式多种多样,要找到一种客观的标准,公正的评价是不容易的,但是倾听学生心声,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是教育的根本宗旨。大纲明确指出九年义务教育是公民的基本素养教育,写作的总目标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来写作。因此批改学生作文时,用儿童的眼光欣赏儿童的作文,你就会被许多真情打动,被许多奇思妙想所折服,自然就会由衷地赞赏学生。学生的作文得到赏识,增强了写作信心。
教师在某些方面批改作文时,可根据文章的内容,文章的情感,用不同的口吻,或亲人、或朋友、或老师、或同学,与学生倾心交谈,悲他所悲,乐他所乐,也可让同学互批,相互交流感情,这样学生很容易把他的内心世界向他人吐露,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地成长。
首先教师应以赏识的眼光欣赏学生的作文,其次应变换不同的评价方式唤起学生的兴趣。如用卡通图像、打五角星、小动物图像等表示作文成绩,再次也可利用手抄报、黑板报、校广播、电视台、校报、校刊等形式创设作文园地展示学生作文。让学生感受到生命因作文而精彩,生命因作文而有趣。这样,学生就能提高写作兴趣。
有理由相信,作文教学有了人文精神的涵养与熏陶,学生会变得目光敏锐,心灵充实,神采飞扬,个性张扬。耕耘在人文教育这块园地的教师也将自信而崇高,作文教学将充满生机,不再迷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