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佳楠 /大连海事大学
中国经过四十年的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而西方主流经济学界对我国如何成功推动这一发展进程基本无法做出科学的解释。为此,我国知名的经济学家郎咸平教授倾注其十年积累的思想撰写《马克思中观经济学》(人民出版社,2018年5月版)一书,全面、系统、深人地总结和分析马克思中观经济学理论和思想,对指导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很高的理论指导价值。该书具有如下三个特点:
作者在开篇就开始阐述经典的微观经济学以及随之孕育出来的自由主义经济学与历史的完全背离。作者发现18世纪西方经济学的奠基人亚当·斯密和马克思一样都严厉地批判资本主义,痛斥资本家勾结政客剥削工人和殖民地人民,进而提出了由“看不见的手”而不需要政府干预来调节市场的运行。马克思在19世纪中叶提出了劳动价值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对资本主义剥削方式进行了无情的批判。为此,当时的欧洲经济学家出于对马克思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的恐惧和仇视,开始想方设法证明资本创造价值的合理性来否认资本家的剥削。于是作者在第二章指出奥地利学派的经济学家为了铲除劳动价值理论,开始创造出了以“边际理论”为基础的微观经济学,透过“边际理论”来证明劳动者的劳动和资本家的资本都对价值的产生做出了贡献,进而得出了完美的瓦尔拉斯一般均衡理论。作者在第三章中对瓦尔拉斯一般均衡理论进行回顾分析后发现,此理论从根本上认为没有劳动价值和剩余价值存在,更没有剥削,所以根本就没有爆发无产阶级革命的土壤,以此来为资本主义辩护。作者通过这些分析指出,“边际理论”的横空出世完全放弃了劳动价值理论,在这个错误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微观经济学是对马克思中观经济学发展的扼杀,作者的这一结论振聋发聩,发人深省,为广大读者批判性地学习西方经济学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思路。
在认清历史事实后,为了发掘马克思的中观经济学,作者重点从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卷中的再生产模型中来挖掘中观经济学的灵魂,具体在第五章和第七章中分别讨论了马克思的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模型。在这两个模型中,马克思将社会生产分为两个部门——生产资料部门和生活资料部门,类似于重工业和轻工业的划分。由于重工业部门更加资本密集,马克思将其设置为扩大生产的优先部门,资本家通过积累资本不断投人,可以使该部门的规模不断稳定地扩大。轻工业部门处于从属地位,可以用重工业部门剩余的生产资料来扩大自身的规模,如果重工业部门没有剩余,则不扩大生产规模。作者针对这一理论使用数学证明了最终两个部门的规模都可以获得稳定的扩张速度,由此认为马克思是现代计划经济的鼻祖,虽然其提出的扩大再生产是基于资本主义的生产,但是其关于产业部门的再生产安排带有很强的“计划性”,而不是“市场化”地任由两个部门在自由竞争的环境中扩大规模。作者在第八章的贡献就是改变马克思的再生产安排,将马克思的举例中的“计划性”去掉,来研究自由市场下进行的扩大再生产,并通过数学证明发现这一生产扩大方式是不稳定的这一重要结论。作者的整个研究思路顺畅有序,逻辑清晰,层次分明,能够帮助读者更加深刻、清晰的认识到马克思中观经济学的发展历程和中心思想。
作者在理论方面首先对西方经济学的重要基础理论——瓦尔拉斯均衡进行总结,即在均衡价格之下,实现消费者效用的极大化和生产者的利润极大化,依此来决定均衡产量和均衡价格。西方经济学中的微观经济学是研究实现均衡过程的生产者和消费者行为,讨论的对象是个人,宏观经济学研究政府利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维持均衡的稳定增长,讨论的对象是国家,中间缺少了都没有讨论到的产业环节。在此认识基础上,作者提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框架——《资本论》弥补了微观和宏观经济学缺少的中间环节,主要关注两个产业(部门)的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均衡问题,其中简单再生产均衡可以对比微观经济学的静态一般均衡,而扩大再生产均衡可以对比微观经济学的动态一般均衡。作者认为马克思的再生产模型较瓦尔拉斯的模型要复杂且深人,主要体现在三点上:一是马克思考虑到了社会分配的问题,工人和资本家在收人来源和消费上均有所不同,这一点在瓦尔拉斯的模型中是没有的,所以瓦尔拉斯的生产像是乌托邦式的生产,而马克思研究的是实实在在的资本主义生产。二是马克思是价值理论的集大成者,其将价值体系贯穿社会生产均衡全过程,不仅讨论了价格下的均衡问题,还揭示了价值在其中的分配过程。三是马克思经济学中将社会各行业分为两个部门,分别是生产资料部门和生活资料部门。当马克思中观经济学的扩大再生产均衡确立后,消费和生产分别透过微观经济学所分析的消费者效用极大化和生产者利润极大化得来。这样作者就将马克思经济学的再生产理论与今天的微观经济学实现了无缝对接,将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理解为中观均衡,瓦尔拉斯的理论理解为微观均衡。
在追求经济稳定增长方面,作者着重分析了马克思提出的计划经济内涵,即政府优先支持生产资料部门的生产计划安排,将生活资料部门安排发挥后勤配合的作用。在此基础上,作者独辟蹊径,运用线性代数和差分方程进行分析,发现西方经济学推崇的“市场化”的扩大再生产将变得极不稳定,在多数情况下都不能达到常规意义上的稳定增长。而马克思安排下的“计划性”的扩大再生产是可以实现两个部门同步的稳定扩张的,所以政府只要把握好生产资料部门的计划性,经济自然稳定增长。因此,作者最后总结认为,社会生产无时不处在发展中,计划使之有序,市场使之无序。如果我们全面采取了自由市场的经济政策,那么不可避免的事实就是经济的不稳定性。作者的这一分析方法科学、直观,而且易于理解,充分证明了马克思经济学的科学性和指导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重大现实意义。
该书对于马克思中观经济学研究的一个贡献是采用了数学推导证明的方法来验证马克思的中观经济学理论。马克思主要运用价值和价格来分析资本主义的生产交换过程,由于缺乏数学工具,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中也只能举一些简单的数字案例来说明价值和价格的转换过程。作者在书中第四章和第六章的主要贡献就是在前人的基础上,通过自己设计的数学系统得到了四个有关价值的特征,一是产品价格大于价值;二是价格基本上与价值成比例;三是剥削率大于利润率;四是在特定条件下,可以推导出剥削率和利润率之间的固定关系。为了帮助读者了解价值的特性,作者借助《资本论》第二卷的“简单再生产”的重工业和轻工业两个部门例子,用数字案例和数学证明帮助读者理解《资本论》第三卷的价格和价值在重工业和轻工业两个部门生产过程中的转换关系。这充分显示了作者扎实的经济与数学理论功底以及科学严谨的研究作风,对读者从定量的角度来分析马克思经济学问题具有重要的启发价值。此外,作者为了保证全书逻辑的流畅性,剥离了《资本论》中关于哲学和历史的讨论部分,只关注于经济学的讨论,从第二章开始逐步进行数量化分析,从第四章以后就以数字案例和数学证明相互搭配,在数学推导之前都会用简单的数字案例做说明,以便于读者阅读和理解。
该书对构建马克思主义中观经济学理论体系进行了有益的探索,首次以数学方法来解读马克思中观经济学,并提出了很多新的思想观点,充分体现了作者独立思考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是一本可以匹敌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学术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