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少纯
(潍坊学院 网络信息中心,山东 潍坊 261021)
自《国家十二五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颁布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飞速发展时期。但国各高校在各自信息化应用环境建设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本文通过对信息化应用环境的范围和建设周期的定义,阐述了对信息化应用环境建设的一些思考,以期对高校信息化建设有所借鉴。
信息化应用环境是指以高校日常管理、教学和学生生活学习为中心,建立起来的信息化应用系统合集,旨在以信息化手段处理高校内各种事务。其细分可分为:
基础应用环境主要包括在高校信息化应用环境中起到基础支撑作用的各种应用。该环境内的应用与具体业务无关,是为其他应用提供数据存储与保护、身份识别和信息发布的统一平台如统一身份认证、统一数据共享平台等。
业务应用环境主要是指学校管理业务信息化环境,即围绕学校办学过程中涉及到的各项业务所构建的信息化管理和服务环境[1]。业务应用环境是整个信息化应用环境的数据基础和业务框架。
学习应用环境是指为有效促进学习者学习而建立的信息化学习环境[1],是一个围绕师生的教与学过程,运用信息化手段营造的内容丰富、方式多样的网络学习环境。
社交应用环境是指为丰富校园网络生活,促进网络交流而建立的信息化社区环境,是一个网络化的虚拟校园生活环境。它是整个信息化应用环境中最活跃也是最复杂的。
数据利用应用环境是指对信息化应用环境中产生的大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数据挖掘和知识发现等处理的应用环境。如统一数据仓库、综合校情展示和大数据分析平台等应用。
根据以上对信息化应用环境的分类,建设思路可分为三个阶段:核心业务环境建设期、学习和生活环境建设期和数据分析与决策支持环境建设期。
1.建设统一的信息化执行标准
统一的信息化执行标准既是实现信息化建设目标的基础,又是衡量信息化建设质量的尺度[3]。统一信息化执行标准的制定过程,也是对信息化建设整体架构、建设内容以及建设思路的整理和明确的过程。
2.建设核心应用环境
核心应用环境的判断原则为基础性和业务性。基础性是指该应用在整个信息化建设周期中起到基础支撑的作用,比如统一数据共享平台、统一认证平台;业务性是指该应用是以实现学校管理的具体某方面业务为目标,比如人事管理系统、教务管理系统等。核心应用是信息化应用建设的基础和框架,必须在建设初期进行建设。伴随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展开,核心应用将不断的完善,并产生大量的数据积累。为其他应用系统的建设提供数据支撑。
1.以服务师生学习为中心,构建学习应用环境
以服务师生学习为中心,通过建设学习应用,为全校师生构建一个内容丰富、手段多样的信息化教与学的环境。将老师的课堂教学与信息化技术结合,使信息化学习应用环境成为老师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和学生获取更多课外知识、扩展知识面、增强学习兴趣、培养业余爱好的网络途径。通过有选择性的提供优秀的网络教学资源,正确引导学生学习。
2.社交应用环境建设
社交应用环境是指为丰富校园网络生活,促进网络交流而建立的信息化社区环境,是整个信息化应用环境中最活跃也是最复杂的。社交应用涉及的信息化技术较多,应用种类小而杂,因此,其建设过程应遵循“成熟一个融合一个”的原则,将社交应用环境的建设贯穿于整个信息化应用环境建设过程。
学习应用环境和社交应用环境较之前的业务应用环境有更大的用户范围。因此该建设期是信息化应用环境建设成果的大面积推广时期,也是扩大高校教育信息化应用环境影响范围的关键时期。
1.建设数据仓库、模型库和知识库
经过信息化应用建设初期和中期的建设,统一数据共享平台和各应用数据库中会积累到大量的基础数据和事务处理数据,这些数据构成了高校生产库数据环境。生产库中的数据的织形式更有利于日常业务的处理而不利于数据分析和挖掘处理。直接进行数据分析与挖掘会增加生产数据库处理的压力,影响正常业务处理效率。因此,基于大数据环境下的数据分析与决策需建立数据仓库、模型库及知识库。
模型库与知识库的建设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丰富和完善的过程。也是高校信息化应用环境后期建设的主要任务。
2.基于模型库与知识库建设综合校情分析与决策支撑平台
综合校情分析与决策支撑平台建设所涉及的技术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信息化技术,其中还包括了统计学、经济学甚至物理学等诸多领域的知识。平台的建设更多的是高校充分运用自身科研和开发能力逐步丰富的过程。是高校大数据的利用平台,同时也是相关学科科研活动的实验平台和成果的应用平台。
综上所述高校信息化应用环境建设将会是一个漫长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任何的信息化建设到后期都将以信息化应用环境建设为主。应用环境建设在不断影响和提高师生信息化理念和应用水平、服务地方建设的同时,也必将对高校管理理念和教学方式方法改革产生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