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军
(北华航天工业学院 招生就业处,河北 廊坊 065000)
2017年教育部出台了《关于推动高校形成就业与招生计划人才培养联动机制的指导意见》(教高[2017]8 号),推动高校形成就业与招生计划、人才培养联动机制,促进高校毕业生多渠道就业、创业,是高等教育主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工作。目前,高校在构建招生和就业的联动机制上都在积极行动,努力适应新时期市场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新高考制度推行后,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就业市场需求之间的联系变得更为紧密,然而大部分高校在这场大变革中的应对方案并不完善,造成这种困境的原因是高校不能清楚的认识当下的改革形态,导致培养体系滞后,教学形式滞后,无法将新形势下的就业生态与专业培养更新结合,进而造成高校的人才培养缺乏指导性方向。招生工作是高等教育的前期工作,生源质量的高低直接制约着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而就业质量的高低也是对高校人才培养成果的验证,并影响着生源质量的高低。因为,生源为基础,培养为关键,就业为结论的三者关系密切相连,相互发展。
分析现状,实行招生和就业的联动机制,主要目的是为了适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向社会输送有活力、有创造性的生产力,即提高就业能动力。而从传统的高校专业设置上分析,一些专业的开设和培养无法适应当今的市场经济发展,一些行业出现了过饱和,因此招生专业的设置、计划数的分配、专业培养方案等工作要根据当今和未来的市场环境和就业趋势来制定,构建目的鲜明和实施科学的招生就业联动方案是推动人才培养和毕业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举措。
在吸引高质量生源工作上,各校的举措一定要“量身定做”,突出高校的办学定位,突出高校的专业优势,突出高校的办学特色,“三个突出”要融入到招生工作的全部,包括:调动全校师生的积极性,形成全员关注全员参与的局面;推动生源基地建设,特别是生源高质量地区和就业吸引力大的地区;利用新媒体及时发布有关高考的新动向,并提出相应举措,只有高质量的生源保障才能奠定高质量的就业基础。
就业质量无疑对于提高招生宣传有着强力作用,而高质量就业的主要措施在于:建立就业工作的考核制度,强化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的实效性,推动夯实全员参与的长效机制建设;依照发展要求,从就业服务的理念出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销对路的市场经济人才;加强就业基地的建设,强化就业职业技能的培训,提高核心竞争力;增强就业指导的水准,帮助树立科学的就业观,实现充分就业;拓宽就业市场,以生源地域为出发点,招聘数量和招聘质量并进,提供更多更好的就业岗位;依靠优势专业,优势行业和校友资源,为高质量就业提供资源保障。
重视大学生职业生涯与就业创业指导课程。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加强,就业环境不断变化,制定符合学生发展的课程体系方案。以培养应用型人才高校为例,课程体系分为四个阶段,贯穿式教育。其中分为三个主体阶段和三个辅助阶段,主体阶段面向全体学生讲授生涯规划、创业基础、就业指导。辅助阶段以讲座、论坛、网课等形式,整个教学过程丰富多样,加入了专业名师、优秀校友、企业人事经理、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的面授,把“以就业为导向”和“校企合作授课”贯穿到全过程。使学生在获得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的同时,获得资助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协作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依托校园网,手机APP 和微信公众平台建立相应的就业服务宣传媒介和新媒体传播平台。保证学生用好网络平台,查找就业信息,对接就业咨询,实现虚拟招聘面试。就业网络平台的搭建,畅通了毕业生对就业信息的获取渠道,降低了求职成本,满足了毕业生对于就业服务的需求,提高了就业服务水平和质量。
高校实行招聘会和专场招聘相结合,实地招聘和网络招聘相结合的招聘形式。招聘会实行项目管理,从前期联系单位,招聘过程组织,到招聘结束的后续服务,由专人负责,管理规范,责任明确,服务周到。
全方位使毕业生熟知就业政策,了解就业形势,转变就业观念,调整就业心态,确定合理的就业期望值,引导毕业生主动到基层工作。群体辅导和一对一咨询相结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针对特殊群体毕业生分类建立数据库和就业帮扶台账,从职业发展、就业指导、政策宣传和心理辅导四个方面做到精准帮扶,做到不落下每一位可以享受政策的学生。
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招生与就业联动体系有助于提高生源质量,更有助于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资源培养,从而做到高质量的充分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