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玉
(河南水利与环境职业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8)
有少数的大学生在没有真正的认清楚信仰导向本质的情况下,会盲目地传习一种消极被动的信仰导向活动。这些大学生作为信仰导向认知盲目传习的主体,他们并没有真正的认识到传播的后果,仅仅了解到一些信仰导向活动的表面现象,就去参与他们的团体活动和社会活动以及其他一些附属活动。在现实生活中,网络也对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产生了新的影响,这种影响必将导致他们日常行为发生改变。有调查显示,大于五分之一的大学生认为,信仰导向教义“非常可信”或“比较可信”,这部分同学的对待现实的认知态度过于超然,往往会因为缺乏进取心而把生活过得消极。
“信仰导向热”如今流行在当今世界各地,高校作为学术氛围十分活跃的主要阵地,在国内外都在进行着十分火热的学术交流,国外信仰导向文化的传播在国内的影响也越发强烈。大学生还没有完全的走入社会,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可能不受到信仰导向观念的影响,现在很多新闻报道甚至出现了一些高校大学生信教的现象。在社会转型发展的今天,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导向观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马克思主义体现出的理性和对人的尊重与依赖,与信仰导向有着本质的区别,大学生学习它,是因为它可以给我们现实的力量,而信仰导向通过一些信仰导向造事和轮回报应的机制,会让很多人失去对生活的信心,脱离现实世界。大学生作为当代社会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主体,他们对于人生的发展的规律仍在探索的阶段,因此,加强他们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导向教育也是社会发展和国家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1]。
社会因素、教育因素以及信仰导向文化因素都会影响大学生的信仰导向认知情况。如今的社会处在转型的状态,这样的状态让原来的文化被经济大潮冲毁,大学生这个群体很容易出现信仰缺失的危机,他们在面临现实问题的时候,如果没有得到及时合理的解决,就很有可能将精神寄托于信仰导向,从信仰导向中去获取精神寄托。另外,现在的社会文化多元,在教育层面,大学生在这方面主要接受到的是思想政治课程,而尽管是在今天这样的社会,很多高校的老师在进行思政教育的时候也是偏注重于教材而忽略实践教育,片面化的教育很容易让大学生的心理与思政教育之间产生陌生感,也就弱化了思政教育的效果,这些也从另一个方面让少数大学生更易接受信仰导向知识[2]。信仰导向存在在于它的独特性和神秘性,从某种角度来讲,信仰导向具有的价值理念,也能让人们感受到心理上的慰藉,甚至给人归属感和安全感,它的神秘性不同于其他的世俗文化,更能引起大学生的兴趣。这些影响因素都会促成大学生形成信仰导向认知。
知识永远是人们获取能力必不可少的途径,打造高校的思政课堂能够从根本上提升大学生的辩证思维和创新能力。教师在这一方面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充分发挥不同科目老师之间的协同作用,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把这些力量汇聚成教育合力,增强他们的战略思维和正确认知,弱化那些信仰导向倾向和唯心主义方式。另外,老师还应该加强对于教育目标的认知,增强大学生情感体验的积极性。
对于课程而言,学校可以从必修课和选修课这样的方面共同开展信仰教育,强化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在增加信仰导向理论知识教育的同时,引导学生理解信仰导向本身的意义,不要盲目的遵从甚至去了解一些邪教。学校和老师可以通过开会,或者是与学生交流等其他方式创建一个属于大学生的思政教育体系,剖析人教版教材中结构排列的意义,完善对于他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公民,要十分牢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且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仰者和积极传播者,并将这种精神付诸于行动,为深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贡献力量。
创新教育方式能够有效地促进大学生形成科学、正确的信仰导向认知和判断能力,增强他们对于马克思主义内容的全面了解。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微课和翻转课堂教育的方式,将教育模式进行创新。不管是从内容还是交流探讨方式方面,由于微课的趣味性强,知识传输效率高,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另外,围绕信仰导向的起源和发展这些类似的知识点,老师可以建立微课平台上的学习讨论小组,通过老师的讲解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在全面深入了解信仰导向知识的同时,减少大学生因为不了解或浅层了解信仰导向而去盲目传播的现象。除了微课这种模式以外,学校还可以借助翻转课堂,通过互联网技术转变师生之间的教学地位,来培养学生的深度理解能力和广泛应用能力。
高校大学生对于信仰导向问题存在一定的模糊性,针对这些现象,高校必须加强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导向观教育,培养他们对社会的有益作用,为建设中国特色主义发挥高校的教育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