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百年的经典重读
——《狂人日记》课堂教学实录①

2019-01-13 18:39:35建,等
太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1期
关键词:狂人日记狂人正常人

魏 建,等

魏 建: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研讨鲁迅小说《狂人日记》。上周已经布置了,谁先讲自己重读《狂人日记》的心得?

王菁钰:我在阅读的时候格外注意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中表达的独特的东西,那就是眼神。因为中国人非常在乎别人眼中的自己。一开头“不然,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提到了赵家狗的眼神,这个切入点让人不寒而栗。连狗都这样看待狂人,何况是人。所以接下来先生开始描写赵贵翁的眼神“似乎怕我,似乎想害我。”这一句话引人深思。为什么“怕我”为什么“想害我”,简单的一个眼神勾勒出了狂人的心理世界和他困顿的生存境况。同样地,后面的七八个路人的眼神、小孩子的眼神甚至后来大哥的眼神有类似的效果。其中在写到路人眼神的时候,先生穿插了这样一段描写:“他们——也有给知县打枷过的,也有给绅士掌过嘴的,也有衙役占了他妻子的,也有老子娘被债主逼死的”,也就是说那些人以前也是处于被压迫的地位,但如今他们也开始吃人。这一段看似不经意,其实非常有震撼力。

其中几处还有前后照应的效果。比如前面提到的赵家的狗,后来在第六节又出现了。另外,还有小孩子这个意象。小孩子在书中有特殊的含义,正因为他们天真烂漫、人事不知,所以他们的这种眼神才格外让狂人觉得绝望又难过,响应了结尾处的“救救孩子!”眼神还起到营造氛围的作用。无论是作为家人的大哥眼光的凶狠,还是后来“这鱼的眼睛,白而且硬,张着嘴”,吃进嘴里也不知道“滑溜溜的不知是鱼是人”的恐怖感,都刻画出了一种阴森恐怖的气氛,似乎让我们感受到狂人日益痛苦的心境,也能感觉到这里的叙事节奏逐渐加快。所以,《狂人日记》的魅力在于它的伟大隐藏在渺小之中。仅从眼神这一细微的地方,就能刻画出那个家人不是家人、孩子不是孩子的黑暗恐怖的吃人社会。

冯冉冉:天才在左,疯子在右。可有时候看似相反的事物往往只有一步之遥,就像《狂人日记》中那个整日提防被吃并且为孩子呼救的狂人一样,总是让人禁不住怀疑,他到底是个疯子还是个英勇的启蒙者?

他是个疯子,在自家哥哥眼中都是精神病患者。可是很奇怪,一个疯子的叙述竟然会有那么强的逻辑性,甚至是比正常人更具条理性。“晚上总是睡不着。凡事需得研究,才会明白”于是他开始了以今推古的过程。女人打儿子,像是要吃人。恶人被打死,心肝被人吃。而大哥和佃户看“我”的眼光则又分明是凶光。接着“我”翻开历史,发现书缝里全是吃人。狂人推测自己被人吃的这一系列过程是有理有据,明明白白的。而这所有的推理与联想都极易说服读者,让读者选择去相信。但太过理所当然的现象背后往往是有意为之的。就好像为什么狂人想的不是众人想要杀害他,而是要吃他。为什么他能想到要去历史中寻找答案,而正巧在书缝里看到了满满的“吃人”。这一切到底是谁安排的,狂人又到底是谁?

狂人是启蒙者,所以他才具有如此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可贵的善良之心。“你们立刻改了,从真心改起”“救救孩子”“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这一句句振聋发聩的呼号与质问无不显示了五四启蒙者们渴望疗救中国的赤子之心。而狂人备受歧视的异举与不被理解的孤独也表现出了启蒙先驱们孤立无援而苦苦求索的艰难处境。从这一角度来讲,狂人之“狂”不过是所谓正常人,即那些愚昧无知的大众们眼中的“疯了”罢了。谁才疯了?也只有悲哀弥漫在孤独的启蒙者心中,伴随着他们默默地前行。

虽然狂人作为一个启蒙者来说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人们往往忽略了他另一种身份——疯子,一个患有被迫害妄想症的疯子。他的语言即使具有很强的逻辑性,但也确实异于常人。开篇两三句的叙述比较正常,看不出是一个精神病患者的疯言疯语。可是,紧接着“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感觉不对了,这已不是一个正常人的思维方式,而是转入了某种病态的感官世界。那些看“我”的人都是青面獠牙,目露凶光的。这还不能完全表现出“我”是个精神病患者。“我”潜在的心理活动更是异于常人的心理世界。“黑漆漆的,不知是日是夜。赵家的狗又叫起来了。孩子似的凶光,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猾……”这几句话语意不明,但会隐隐让人觉得这就是狂人的内心活动。他恐惧,他担忧,他警惕。用动物来指代,显得混乱而又模糊,这确是一个病人的心理特征。这样,狂人实则是兼具启蒙者和疯子的双重身份。而这看似截然相反的两种身份却让他演绎得难以辨别,甚至还让读者时不时地感到困惑,他到底是谁?天才与疯子只有一步之遥,但事实上,他们也许就是同一人。

张雅宁:运用倒叙手法,在序言部分就交代狂人的结局,即“然早已愈,赴某地候补矣。”预告了狂人终于失败。而日记用白话文写成,序言却保留文言文,本意在表明作者及看客们是所谓的“正常人”,而主人公则是彻头彻尾的“狂人”与不可理喻的“疯子”。但也正是这种反衬的手法,表现出鲁迅先生的思想是截然相反的:文中始终虚伪度日,日后又代为写序的种种人才是疯子,而不被理解的狂人反而带有极强的自我象征意义。在整篇文章的十三则日记中,多处出现环境描写,这种环境描写又不是细致的,往往一笔带过却极具力量,散发一种冷峻的意味。其中的“月”和“夜晚”或许是一种内在的精神象征:如写“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时,狂人的心情是“分外爽快”的,因为这种三十多年后的重见是久违了的,而之后写“今天全没月光,我知道不妙”和“黑漆漆的,不知是日是夜”时,心境则大不相同。外面黑漆漆的本该是黑夜,狂人却分辨不出到底是夜晚到来还是白天被遮蔽,无疑此时的心境已经从开头处的明朗逐渐变得迷茫和怀疑,直至最后精神也陷入了恐惧和绝望当中,生的希望完全被吃人的阴影所笼罩了。

鲁迅先生在叙述“吃人”事件的可怕之处时,将吃人概括为两种主要形式:一种是自古延续下来的实际意义上的吃人,如文中提到的狼子村的骇人故事,以及流传已久的易子而食的故事;另一种是更有深意的吃人,即精神上的蚕食与压迫,典型的就是狂人所惧怕的被吃以及妹子的死也是由于这种吃人造成的。基于这两种吃人,先生又向我们论证两种观点:一种是吃人不是某个群体的事情,而是普遍存在的广泛行为。人们既想吃人,又怕被人吃,就在这种矛盾的夹缝中微弱求生,如文中“赵贵翁的眼色便怪:似乎怕我,似乎想害我”他无疑是怕被“我”吃,同时又迫不及待想吃“我”,就在这种吃与被吃的关系中逐渐沦陷了。另一种则是吃人也不是一代人的事,乃是几代人甚至是代代流传下来的事,文中的小孩子也在议论“我”,这使狂人百思不得其解,最后终于得出结论“这是他们娘老子教的”一下子将一代人的无知与罪过上升到一个更为广泛的层面上来。而狂人一开始是极力反对、害怕这种吃人的行为的,还去首先对自己的亲大哥进行规劝,最后却绝望地发现自己也不过是其中的一员罢了,即使自己从未有过吃人的可怖想法,却实在是不知不觉得参与其中了,就算不吃人,也不过是吃人的人的兄弟,在无意之间,或许也吃过自己心爱的妹子的肉,这是无可争议的事实。文中又多用动物来隐喻及象征,无论是“我”被关起来宛如毫无反抗能力的鸡鸭,还是惧怕赵家始终不肯放过我的恶狗,或是“狮子似的凶心,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猾……”都代表着吃人者的凶狠狡诈与被吃者的软弱无能。狂人从开始的害怕、逃避,到后来的带着一丝希望反抗、规劝,直至最后彻底绝望,只好寄希望于也许还有未曾来得及吃人的孩子,即使知道这种努力最后可能并不能取得一定效果,却依然不可放弃困兽般的挣扎与探索,不可放弃对下一代寄予的深切希望,把自己所期待的一切变革托付于不知道何时才能到来的光明。

宮 震:鲁迅的《狂人日记》不论从文学建构思维还是语言的多义性上来看,经验是完全来自西方的,所以人们称赞鲁迅是“创造新形式的先锋”,他把现代文学拔高到了一个新水平上。

首先我们注意到一个贯穿全篇的重要线索——吃人。两种含义:其一:吃人是生理上的吃人,表现出人类野蛮和残酷的一面。其二:吃人是一种象征,被吃的人象征遭受迫害者,而吃人的人象征着施害者。赵贵翁既怕我又想害我,小伙子们脸色铁青,佃户讲述着他们吃人的事……女人、医生、大哥、母亲,所有人都在看着我,向我暗示他们要吃我。如何探究其象征意义,就要搞明白谁在吃人。

第一组:大哥、父母,而我被吃,并且我怀疑他们已经把妹妹吃掉了。第一组吃人的群体就是“家庭”,而“兄长”“父母”则是家庭的权威,在封建伦理家庭中被吃的,恰恰是那些有着新希望,需要张扬个性的青年们。

第二组:史书和典故。误记李时珍、易牙、“易子而食”;“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的两个字是吃人”。“四千年吃人履历”吃人的是我们的历史,也是我们的传统,是从来如此。

第三组:他们。一方面是社会上那些“上等人”及其附庸。他们是乡土中国社会秩序的掌控者,是封建经济的中坚力量,同时也是农村的悲剧制造者。我们并不难理解他们吃人行为。另一方面,他们——也有给知县打过枷的,也有给绅士掌掴嘴的,也有衙役占了他的妻子,也有老子娘被债主逼死的……诸如文中出现的一些路人、女人、佃户等等,他们都是被吃的人,也是吃人的人。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就要考量谁是狂人?

狂人首先是被迫害的人,全世界的人都要吃他,我们可以说他是一个孤独者。其次他的狂其实是能够清醒认识社会和自我的体现,他又是那个时代的先知先觉者,另外,他善意的劝说大哥“不要吃人”,并且高呼“你们都改了吧!”我们发现他是一个心系社会,想改良这社会的人。由此,其形象灼灼可见,他是一个觉醒了的知识分子。和被称作姊妹篇《长明灯》里的疯子不同,他不是高呼“我要放火”,而是苦口婆心的劝说“从真心改起。”他是一个改良者而非破坏者。这样的知识分子形象在鲁迅的作品,乃至整个五四文学,乃至整个现当代文学史中都有太多。

我个人认为,此种题材小说随着社会历史和思想观念的发展,知识分子形象往往会随着“从被围困到毁灭”向“被围困到突围”的方向发展。鲁迅对“孤独者”知识分子所表现出的并非是批判而是深刻的同情。魏连殳的尸体还在冷笑“这冰凉的死尸”,生存和孤独蔓延到了故事时间中,散发出荒诞的色彩。《狂人日记》中难道没有知识分子困境问题吗?我们看到的狂人是人人想吃,被剥离于社会之外的人,文中提到“一方面恐惧被吃,一方面还想吃人”,这不正是人与人相互制造苦难,他人即地狱的存在主义思维吗?正如王富仁说,中国的现代主义应当从鲁迅的沙漠意识和闻一多的死水意识中去寻找,这就是鲁迅将中国现代文学造就的高度。

狂人其实是鲁迅个人体验的一种投射,他感到“被吃”的恐惧,其实也是一种“孤独”的恐惧。根本原因是知识分子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要帮助、告诫的人民之间无法对话,成为一种失语状态。由于思想基点的差别,失去了对话的可能。

第四组:孩子。孩子出现了三次。前两次都在强调娘和老子的教唆,最后是一句不自信的发问:还有没吃过人的孩子吧!救救孩子。其实孩子吃没吃人,鲁迅也没有交代,只是他有一种危机感,他恐惧的已经不是被吃,而是这些孩子受了太多的教唆。这种教唆是恐怖的,民族的新生群体只有摆脱数千年的思想重担,才能浴火新生,所以救救孩子,也就是救他们脱离旧家庭、旧伦理、旧社会、旧思想的侵害。

范丽媛:鲁迅的《狂人日记》由文言文小序和十三节白话文日记构成。在这个故事中,疯子,即“狂人”的形象自然备受关注,而“狂人”的“狂”到底真耶?假耶?艺术来源于生活,同时必须高于生活,绝对的真实必然成为不了艺术。这种“狂”我们与其将它视为生理学意义上的病症,不妨将其视作知识分子的一种分裂,一种超我的存在。

“狂人”的“狂”主要解释无非是两种:假狂与真狂。持假狂意见者,多将狂人看作是一个战士,“廿年以前,把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踹了一脚”。许多人更是喊出了“礼教吃人”的口号,将反封建反礼教推向了高潮。我们先说“礼教吃人”这一口号,究竟是狂人所想还是后人的过度阐释,我以为多是过度阐释。小说中是这样描写的,“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狂人是从字缝里看出的“吃人”二字,这是在“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的掩盖之下的真相。从理性上看,“仁义道德”只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一种秩序规范,正如西方社会的“契约精神”,是一种为大家所认同并遵守的社会规则。仁义道德是让人们守仁义有道德,怎么会成为吃人的工具呢?且狂人也并没有说是“礼教吃人”,他是在仁义道德之下看到的吃人。其实是那些以仁义道德为掩护,实际上却进行不义之举的行为在“吃人”。狂人既然能看到华丽外衣下的真相,怎么能说是真狂呢?

持真狂意见者主要依据是小说中序言部分所说,“知所患盖‘迫害狂’之类”。而且小说用写实主义的手法将发狂之人的心理、思想等描写得栩栩如生,若是假狂是断不能如此的。由此,许多人认为狂人之狂乃迫害症所导致。从这个角度去看,我们又无法解释疯子是如何写出日记的。若说其发疯是间歇性的,日记是正常状态下所记录的,那另一个问题便会自然而然的浮现出来,狂人在发疯时的思想、心理状态又是如何记录地如此之清晰。所以我认为将狂人之“狂”定义为绝对的“真”、“假”是不合适的。

这篇日记记述了狂人从发现“吃人”到最后绝望的整个过程,结构条理,思路清晰,若说为狂人所作,恐怕是难以服人的。在看似平淡的词句下所展现的思想深度,则更像是知识分子所作。“狮子似的凶心,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猾……”,短短三个词组言近而旨远,将吃人者的心态描写得惟妙惟肖。另外还有诸多意象的使用,如赵家的狗、古久先生的流水簿子、月光等,尤其是“月光”这一意象,它代表了与黑暗相对的光明。有月光之时是一种稍微明亮的境地,在没有月光之时,便陷入彻底的黑暗。“月光”的含义在日记中就显得醉翁之意不在酒,另有一番意蕴。在日记第二则,对众人的描写,让我们看到了最常见的就发生在街头巷尾的、中国人所特有的围观议论,而狂人将这种现象提炼出来,并且加以精炼生动的描写。我们与其认为是狂人的记述,或许更愿意相信是小序中做了候补不再“狂”的狂人的叙述。并不是真的狂人在记述,而是某君的另一个“我”在记述。《狂人日记》这个小序置于文章开头,交代了事件的前因后果,我们可以看到这篇日记是一个知识分子所作,“余昔日在中学时良友”。我所认为狂人是知识分子的分裂也源于此,在小序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符合社会规范的、中规中矩的知识分子,在病好后去某地老老实实做候补的知识分子。而日记中给我们展现的则是一个敢于挑战几千年文化,敢于对“吃人”说“不”的知识分子先驱者、觉醒者的形象。不论是做候补的某君还是狂人,这其实是知识分子的两面。自古以来“狂”就是读书人身上的标签之一,尤其在魏晋时代,“狂”更是读书人的标志。魏晋文人们以“狂”来“越名教而任自然”,《狂人日记》中我们也可将这种“狂”理解为知识分子的反抗。只是以常人的眼光看来,这种反抗无疑成为了一种“狂”、一种“疯”,如同《药》中众人“恍然大悟”夏瑜是“发了疯了”。

魏 建:针对同学们所谈问题,我来谈谈我的看法。

一、狂人究竟是怎样的形象?

对于狂人形象的认识,学术界的观点主要有四大类:“真狂说”“假狂说”“装狂说”“似狂非狂说”。这些观点都从各自的角度走进了狂人形象,获得了不同的发现。这些观点看似不同,但它们有共同的局限性,那就是都把狂人都当成一个写实的形象来对待了。总想在这个人物身上找到现实中某一类人的影子。如:启蒙者,精神病患者,佯狂的战士,被迫害发狂的先觉者等。而事实上,狂人是一个虚构的象征型的人物。

鲁迅在《呐喊》自序中说:“我年青的时候也曾经做过许多梦”。这是指的他在日本留学时期,那时候的鲁迅是“精神界之战士”。后来,鲁迅沉默了将近十年。即使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如火如荼的日子里,鲁迅依然很消极。对《新青年》的启蒙,对蔡元培在北京大学的改革,没有多大兴趣。文学革命星期的时候,他依然在“录碑”,日记中大量“无事”的记录。这时期,鲁迅的灵魂是分裂的:一半属于“精神界之战士”的鲁迅,一半属于“沉默的鲁迅”。前者愤激、希望、焦灼、真实;后者消极、绝望、平静、虚无。后来生活中出现的也是两个不同的鲁迅。一个遵守传统道德的形象,一个反传统道德的形象;一个是穿着长衫的爱国者形象,一个坚持西方文化价值立场的形象;一个以火热的赤子之心关怀民众的形象,一个以无情的文字痛斥愚民的形象;一个长期钻研整理中国古籍的形象,一个让青年少读、最好不读中国书的形象;一个接纳了包办婚姻妻子的形象,一个与比自己小17岁的学生自由恋爱的形象。前一个是正常人的形象,后一个像发狂的形象,而狂人形象应是鲁迅发狂心灵的自我表现。

鲁迅心灵中那一半发了狂的思想感情,在“五四”以前是缺乏表达语境的。到了“五四”时期,这样的表达才有了被接受的可能,当然以狂人的话语方式。这种话语方式在《狂人日记》中成了鲁迅式的叙述方式——借用疯疯癫癫的狂人语言讲述常人难以置信的骇人听闻的“吃人”故事,借用被害妄想的狂人心理说出常人难以置信的“吃人”现实,借用漫无边际的狂人思维贯穿四千年“从来如此”的“吃人”的历史。文学创作无不是自我表现。狂人所象征的应是鲁迅灵魂中另一半自我。《狂人日记》使鲁迅找到了作为文学家的自己,唤起了鲁迅的创作激情,既表达出了鲁迅精神世界里的孤独与反抗,又寄托了他“独战多数”的思想;既能看到鲁迅式的多疑与尖刻,又看到了鲁迅式的诚挚与坦荡,还能痛苦地发现鲁迅强烈的“防范意识”;狂人敏感的病态的感觉——四面充溢着阴谋、流言和陷阱,人与人之间满怀敌意与猜疑——也许就是鲁迅精神上时时处于高度紧张状态的变形的反映。

二、小说写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对于《狂人日记》,许多人形成了这样的前理解:鲁迅深刻的思想带来这篇小说的震撼力。于是,大量《狂人日记》的研究成果,几乎都是从思想到思想,从概念到概念,脱离小说的艺术层面直奔作品的思想意义。似乎这篇小说的成功,就是因为出现了“吃人”、“救救孩子”之类的字眼。其实不然,小说文体有两个根本性的东西:一是讲故事,二是虚构人和事。研究小说不能离开故事和虚构孤立地谈作品思想。如果可以这样研究,那么作品解读就会变成随意附会。如果真是这样,小说作家无需精心虚构故事,只要会选有深度的字眼,会喊几个口号就行了。《狂人日记》的成功,主要不是因为出现了“吃人”的字眼,更不是结尾时喊了一个口号,而是小说艺术的成功,其中之一就是成功地虚构了一个耸人听闻的荒诞故事:正常人都想吃人,疯子却不让人吃人的故事。

鲁迅为什么要讲这样的故事呢?“五四”新文化先驱都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刻的洞察和批判,都对中国现代文化建设做出了积极的探索。但他们观察的视角和思考的路径是不一样的。有的关注的是“主义”、有的关注的是“问题”、鲁迅始终关注的是中国人的“灵魂”。从《狂人日记》开始,鲁迅小说集中讲述中国人心灵黑暗的故事。正常人都想吃人的故事,这是鲁迅式的寓言。

好的故事都是在熟悉与陌生之间,太熟悉的故事难以吸引人,太陌生的故事难以产生共鸣。对于中国读者来说,这个疯子的故事肯定是陌生的,但故事里的生活场景却是中国人都熟悉的。在狂人的日记里,第一次写到狂人与正常人接触时的情形是这样的:

早上小心出门,赵贵翁的眼色便怪:似乎怕我,似乎想害我。还有七八个人,交头接耳的议论我,又怕我看见。一路上的人,都是如此。其中最凶的一个人,张着嘴,对我笑了一笑;我便从头直冷到脚根,晓得他们布置,都已妥当了。

“小心”注意别人的“眼色”;聚集在一起“交头接耳”地议论人;看到别人“交头接耳”议论自已并且对自己笑,自己就发毛——这些都是中国式的人与人交往的生活细节。小说就是这样从中国正常人的正常生活中看到人与人之间提防、算计、伤害等劣根性,并以“吃人”意象和故事象征这种罪恶的心理和行为。

象征是用具体的感性形式暗示与之相近的理性内涵。象征的实现程度,在于“感性形式”与“理性内涵”之间“暗示”得是否自然,是否合情合理。本来,说正常人“吃人”是不合情理的,但由于出自狂人的臆想,便成为较为自然的了。然后,小说中嵌入了正常人真的吃人的事情,如“易子而食”、“食肉寝皮”、“割股疗亲”、以及从历史上的“易牙蒸了他儿子,给桀纣吃”,“一直吃到徐锡林”(几年前发生的)。这些事情动机不同,结果完全一样——真的吃人,而且一连吃了四千多年。在《狂人日记》中,一会儿是真的吃人,一会儿是狂人臆想中的“吃人”。就这样,亦真亦假,似真似幻,从而产生了象征性。

《狂人日记》中吃人的人并非是恶人,相反,倒是狼子村的人把“大恶人”吃了。那么狂人眼里吃人的人都是些什么人呢?小说中说:“也有给知县打枷过的,也有给绅士掌过嘴的,也有衙役占了他妻子的,也有老子娘被债主逼死的”。也就是说,他们都是些不幸的人,被“吃”的人,他们都要“吃人”。“我”的大哥也吃人,连“我”也不能保证定然没有吃过人。狂人大呼:“我同他人有什么仇?”因为“吃人”是大家的欲望、一种集体无意识的欲望。这种种欲望形成了一个人人想“吃人”,人人怕被吃的生存状态。这就是象征在中国人集体共同犯罪背后所存在的普遍的心灵黑暗。

前人研究《狂人日记》的成果总是说这篇小说“揭露了‘仁义道德’吃人的本质”。而实际上关于“仁义道德”在原作中是这样描述的: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问题的要害是:小说不是告诉我们“仁义道德”吃人,而是说“仁义道德”掩盖了“吃人”。否则何言“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所谓“字缝里”露出来的字,也就是“字缝”挡不住的字。所以说小说中的这一段描写是形象地说明“仁义道德”掩盖了“吃人”。这也就是为什么“吃人”现象能在中国延续几千年。小说没有说“仁义道德”本身吃人,而是象征“仁义道德”使“吃人”合法化了。

鲁迅的《狂人日记》突然出现了“吃人”的意象,不仅写人要吃人,而且每个人都要吃人,甚至于狂人自己也吃过人,这与“五四”新文化主流的理念并不一样。“五四”新文化主流标榜“人是万物的灵长”,张扬个人,揭露旧礼教旧文化把个人吞噬。突然出现了鲁迅对“人”的解构,特别震撼中国人的心灵。这个荒诞故事具有多重象征意蕴:其一,人本身的荒诞,人是会吃人的,本身就具有从动物遗传过来的吃人的本能。这跟我们通常理解的个人主义和人文主义有很大区别。其二,现存秩序规则的荒诞。吃人与被吃就是现存秩序,而且“从来如此”,“书上都写着”。其三,荒诞的合法性。正常人对一切现存秩序规则的是非、善恶——直至对“吃人”的对错,都是不必问的,“你说便是你错”。其四,荒诞的延续性。孩子意象在小说中象征他们被成人所驯化,成人被从来如此的秩序所驯化,使得荒诞变成了现实,而且不断延续。以往《狂人日记》的研究者大谈历史吃人,礼教吃人,封建社会吃人,传统吃人。可是鲁迅明明写的是自己也是吃人的。这是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反思,是对人自身的追问,与“五四”先驱倡导的主流文化有明显的不同。

三、如何理解小说的叙述者?

很多人把《狂人日记》在艺术形式上的成功归因于开创性地使用白话,理由来自“《狂人日记》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这几乎成了大多数中国人的一个文学史常识。但这是一个极为错误的“常识”。中国文学史上从来就不缺乏白话小说。与文言小说相比,古代白话小说要多得多。还有人说“《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这也不对。即使把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起点确定在正式掀起“文学革命”的1917年1月,在1918年5月《狂人日记》发表以前,也已经有多篇典型的白话小说发表;如果把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起点再往前推,那就不知发表了多少白话小说了。《狂人日记》只是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而且五四时期的白话小说分两种:一是源于中国古代和近代的白话小说,二是在翻译小说的基础上形成的西式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属于后者成功的范例。在语言上,《狂人日记》的特点,主要不是因为作品正文使用了西式白话,而是作品的开头小序用的是文言。这种文言叙述与白话叙述的并存,是一种复调的叙述方式,也就是一部作品中同时有多种叙述者的声音,或互相争吵,或互相消解,或互相颠覆,或互相补充。

《狂人日记》中存在着三个叙述主体:小说创作者、小说的叙述者“余”、日记的叙述者“我”。鲁迅既不是“我”,更不是“余”。在鲁迅、“余”和“我”三者之间,充满叙述的张力。

先说“余”和“我”。这是两个对立的话语系统:文言系统与白话系统,其背后是两类语言的使用者:常态的人与病态的人。前者是站在正常人的立场看世界,后者是站在精神病患者的立场看世界。它们之间是相互否定的。以“余”看“我”,“我”是疯子;以“我”看“余”,“余”是“吃人”世界的维护者。“余”把“我”的话视为“语颇错杂无伦次,又多荒唐之言”;“我”对常人的话却充满怀疑“从来如此就对吗?”这就给读者提出了两个问题:作者究竟是肯定“余”还是肯定“我”?读者究竟应当相信“余”的叙述,还是相信“我”的叙述?

狂人的话是反对吃人的,但却是疯话。常人的世界是符合礼教的,但却是吃人的。这就使得读者与“余”和“我”都保持着距离。读者以“余”的眼光读日记,发现疯话中充满从古到今“吃人”的历史和现实的真实。这就使的读者自觉不自觉地开始用“我”的眼光审视世界。“我”的眼光是从夜晚开始的。这隐喻着正常人闭眼不思考的时候,正是狂人睁眼思考的时候。“我”所看到的,是正常人无法看到的,“我”所想到的,是正常人无法想到的。狂人看到、想到的是正常人生活的阴暗面:充满凶狠的眼光与伪装的笑容、想吃人又怕被吃的吃人世界。从而给读者留下了深广的思索空间和想象空间。

今天的课就到这里。同学们的发言很有水平。我想这既是纪念《狂人日记》发表一百周年、又是研究与传播鲁迅的一种很好的形式,希望同学们继续阅读鲁迅作品、持续关注鲁迅研究,我们以后还会继续作这样的讨论交流。

猜你喜欢
狂人日记狂人正常人
读鲁迅《狂人日记》
中华诗词(2021年8期)2021-12-31 08:40:30
蜕变与抉择:成长小说视野里的《狂人日记》
周豫才著 “狂人”的那一晚
南方周末(2017-09-28)2017-09-28 20:27:46
试论《金锁记》对《狂人日记》的继承
唐山文学(2016年2期)2017-01-15 14:03:58
李书福 从“狂人”到“网红”
中国汽车界(2016年1期)2016-07-18 11:13:36
靠脸吃饭等
史上最强虐心考眼力
正常人视交叉前间隙的MRI形态特征
磁共振成像(2015年5期)2015-12-23 08:52:49
正常人大脑皮层言语分区结构性不对称研究
磁共振成像(2015年2期)2015-12-23 08:52:22
游戏狂人
创业家(2015年4期)2015-02-27 07:5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