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的再认识

2019-01-13 13:02浙江省台州市黄岩第二高级中学卢灵军
家长 2019年35期
关键词:素质评价学生

□浙江省台州市黄岩第二高级中学 卢灵军

十九大的胜利召开,标志着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中央、国务院对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越来越重视。2019年6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关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有如下要求:

把综合素质评价作为发展素质教育、转变育人方式的重要制度,强化其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导向作用。强化对学生爱国情怀、遵纪守法、创新思维、体质达标、审美能力、劳动实践等方面的评价。要从城乡学校实际出发,完善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

要深入钻研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应该追本溯源,了解其发展历程,分析当下现状,并展望未来以应对新的挑战与机遇。同时,还要有世界眼光,结合地方、学校特色进一步优化评价途径,方能取得良好效果。

一、综合素质评价的前生

综合素质评价虽然是一个新生词,但是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早在春秋时期就开始实行。《礼记·学记》中有这样的记载:“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力而不返,谓之大成。”这是我们所知道的最早根据教学目标进行的每两年一次的综合素质评价。《论语·为政》中记载孔子的话:“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谈的也是对学生的综合考察评价。战国时期的大商人白圭将自己成功的经营谋略概括为“智、勇、仁、强”四个方面,并以此选拔学生。三国时期的政治家诸葛亮从人的“志向”“应变力”“风识”“胆略”“人品”“德性”“诚信”等方面观察、评价人才。

随着时代的变更,科举制度的兴起,导致了以升学与出仕为主的评价,所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种认识导致了我国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全面落后。但即使在这样的环境下,一些开明的士大夫仍然坚持综合评价,曾国藩在评价人才时就综合考虑人的“精、气、神”几方面的情况,并且强调人才应该德才兼备。“德若水之源,才即其波澜;德若木之根,才即其枝。”

到了近代,陶行知说:“国无游民,民无废才,群需可济,个性可舒。”新中国成立后,高考仍然强调以升学为主的培养目标。在意识到应试培养目标的弊端后,1985年我国提出了素质教育改革,正是素质教育的推动,让综合素质评价逐渐成了教育研究的一个重点。进入新世纪特别是十九大以后,综合素质评价更成了教育改革的一个突破口。

二、开展综合素质评价的意义

(一)在信息网络引领的环境中培养综合素质人才

信息网络主导的世界是一个高速增长、传播和迅速变化的世界,是一个动态、整体、互补和平衡的世界,是一个充满创造活力、竞争与合作并存的世界。在多样化、动态变化、复杂而不确定的21世纪,一个国家的发展力和竞争力不仅取决于有知识、有活力、有能力的劳动群体,还取决于是否能够为劳动群体提供学习和更新知识及技能的机会,使他们在人生的任何阶段都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为顺应世界发展的趋势,不仅强调学生的“硬实力”,而且非常看重学生的软实力,如自我意识、人际关系、国际意识等。这意味着未来世界需要综合素质更高的人才来促进世界发展。

(二)在复兴文明中国的背景下提高国民综合素质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现在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在某种程度上表现了我国的富强。但在追求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我国面临着社会公平、环境污染、人口、社会公共秩序等多种问题。要想解决这些难题,我国需要依靠更高的文明水平。这意味着我国需要培养具有“遵守公共秩序、具有诚信品质、能够面向世界”等综合素质的公民。当前及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中国将处在从“富强中国”迈向“文明中国”的过渡阶段。富强中国与文明中国的教育是不一样的。富强中国需要培养大量的人力资源,而文明中国旨在培养有教养的国民。文明中国要求我们看重并培养中小学生的综合素质,这也意味着推进综合素质评价势在必行。

(三)在传承本土特色的舞台上彰显学校办学特色

除了考虑世界格局和我国国情,我们还要思考由于地域差异所导致的学生素质培养的不同,综合素质评价研究的侧重点也应随之变化。台州的城市定位是“山海水城、和合圣地、制造之都”。从资源来讲,台州背山面海,以灵江为主的水系如血脉一样分布在台州大地上;从文化来讲,天台山孕育了和合文化,台州要以和合文化引领整个城市的人文发展;从产业来讲,台州以制造业为主,亟须各类制造业人才。因此,台州在综合素质评价落地时就要尊重其文化特征,在保证人的基本素质均衡发展的基础上,对那些“应用型”知识、技能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予以更多的关注。比如“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综合实践”这类课程。在注重学生“德”与“智”的同时,更要注重劳动教育和体育健康教育。

三、目前综合素质评价存在的问题

(一)推动力不足问题——认识不到位、思想重视不够

评价能否取得成功,不仅取决于是否真的在进行评价,而且也取决于如何认识评价。有的学校对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停留在“形式”层面,认为考试分数才是办学硬指标,综合素质评价只是一个形式,或随便应付一下,或仍按传统的方式进行;有的学校认识不到位,认为高中所做的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未必被高等学校采纳,反而给学校带来额外负担和工作量;还有的学校认识狭隘化,“唯知识”“重产出”,没有调动师生直接和间接参与评价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没有上升到“以评促改,以评促建”的高度。

(二)考核方案不足问题——指标简单分解,个性特色不明显

不少学校把综合素质评价当成了一个“筐”,什么都往里装,在指标分解时,面面俱到,千校一面,特色不明显。有的认为“全面”就是要把所有影响因素都同等对待,都一样补齐。其实,“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是在全面反映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上有侧重地选择在其在校期间的关键因素赋予较高的权重,主要目的是发现学生的优势领域,以便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也就是说,应重点放在“勾勒”本校学生的主要特征、爱好特长、潜能特色等方面,有鲜明的学校精神烙印。

(三)支持性不足问题——环境不够成熟

目前,支持性环境欠缺主要体现在:监督制度、考评诚信、师德师风、满意率测评等存在问题,使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导向性和公平性受到影响;数据采集与处理过度依赖教师日常的积累和观察,导致积累比较困难,甚至流于形式,从而影响评价质量;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教师在把握标准、实际操作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缺少科学评价方法研究的培训。

四、优化策略

(一)评价主体

评价需消除单一视角和自上而下的态势,打破评价霸权和制造边界,就必须遵循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原则,做到哪里有参与,哪里就有评价,并激励师生参与评价的积极性。尤其是让学生参与进来,做到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参与者就是评价者,被评价者也有评价权,这样,评价就会更有价。学校要综合正式评价和非正式评价、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将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小组或全班评价)、教师评价等结合起来,其中学生互评权重不低于70%(有的是学生自评权重为30%、学生互评权重为40%),教师评议组权重30%,提升“全员、全过程、全面”的评价品质。

(二)评价依据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要以学生主要行为表现的实证材料为依据,比如:班级日志、生涯指导等日常记录统计;关键性作业、作品;课程学习的阶段性或终结性考试或考查成绩;综合实践活动(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岗位体验、第二课堂等)的有关记录和证明;教育行政部门认可的获奖、表彰、特长鉴定、医学检查等证明;关键性评语;自我描述等。

(三)评价过程

1.建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组织机构。

各班分别建立学生和教师评议小组,负责本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全过程的组织实施和管理。学生会成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小组和监督小组,推动、指导、检查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学校成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领导小组,统筹管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协调有关部门,共同为学生志愿服务、公益劳动、体育艺术科技活动、研究性学习等活动提供支持。

2.形成评价材料。

3.学生申诉流程。

学生如对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有异议,可向领导小组提出书面申诉要求。领导小组要及时审核,对不符合受理条件的要求补充材料,重新审核后与原结果一致的,要向学生告知评分依据。重新审核后与原结果不一致的,要给出书面处理意见,通知学生本人及学生所在班级、级段,并及时更改评价结果。

4.评价材料录入。

利用智慧校园建立校内综合素质评价平台,德育处人员及时上传值日教师的值日记录;学生会、团委负责人及时上传有关管理数据;班主任上传本班学生的有关管理数据和材料;学生自己则上传个性特色材料等。平台上的数据供学生、班主任查询或申诉,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小组成员及时处理申诉,审核确认上传的管理数据和个性特色材料等,定期形成学生个人的“负面清单”和“激励清单”,并及时公示,通过钉钉、校讯通、微信、QQ等平台反馈给家长。

猜你喜欢
素质评价学生
SBR改性沥青的稳定性评价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素质的培养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赶不走的学生
学生写话
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用好“变”的态度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
多维度巧设听课评价表 促进听评课的务实有效
聪明的学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