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万
(重庆市垫江县武安小学,重庆 408300)
新课改指出: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质疑问难的能力。因此,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重课堂提问的艺术,有位教育家曾说过:“教师不谙熟发问的艺术,他的教学是不容易成功的。”可见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课堂提问,对于语文教学是多么重要。课堂提问是否有效关系到是否能活跃课堂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了解学生掌握知识情况,更重要的是可以开启学生心灵,诱发学生积极思考,从而开发学生学习潜能,实现师生之间情感双向的交流。可见注重课堂提问的艺术性是教师走向教学成功的一条有效途径。
然而,试看我们今天的课堂现状,一个毫无价值的问题、串讲串问充斥着整个课堂,好端端的一篇美文被这些毫无价值的问题割裂得支离破碎,好词佳句、精彩段落、精妙的表达也随之消失在这些繁琐的发问中,这样学生完全失去了自主质疑、探究的积极性,常常忙于应付教师提出的问题而忽略了认真地读书,自然也就失去了品味、感悟的过程。那么,到底是问还是不问呢?答案是肯定的。关键在于“怎么问”、“问什么”,这就要求教师要深入领会新课标,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精心设计每一问题:内容要精当,角度要新颖,方式要灵活,问在学生 “疑”“惑”之处,“欲知”“求知”之时,这样才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其积极、主动地探究,在自我感悟中获取知识,学会学习。下面就课堂提问结合我自己的教学实践浅谈一些做法与体会。
课堂提问是为了启发学生的思维、深化教学内容、落实教学目标而采取的师生双边活动。每节课都有其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方向,这也决定了我们的课堂提问要有明确的出发点和针对性。其出发点就是每节课的教学目的和要求;针对性就是围绕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一篇课文可以设疑的地方很多,但不能面面俱到,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设计出紧扣目标的关键性问题,还要把问题提准,使各教学环节组合成有机的整体,产生合力。例如《匆匆》一文的重点问题是讨论从匆匆一词中体会到什么?如果学生通过联系实际体会到了其中的含义,学习这篇课文也就轻而易举了。
我们在导入新课或在教学关键处设置悬念,既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又可以在平淡处引出新奇,犹如在“迷宫”里亮起指路明灯,使学生在顿悟后领略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例如我在进行《遇者的三个电话》的教学时,我向学生讲述了发生在美国的9.11事件,其中有一个真实而感人的故事:一个银行家爱德华在生命的危急时刻打了三个电话,当讲到第三个电话时,我戛然而止,然后问道:“大家猜猜,第三个电话是打给谁的?会说些什么?一时间,学生议论纷纷,都想知道答案,接着我又告诉学生,想知道答案,就去书里看看吧,就这样激发了学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需要心理,引发学生迫不及待地阅读探究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正如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如果问题拆得细碎,问得过浅,过滥,不仅使学生感到零乱无味,而且会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我们一要注意问题的归类整合,尽量做到“少而精”切忌“多而杂”;二要寻找突破口,提到刀刃上,一语中要害;三要体现一定的容量或较大的面,四要面向于学生的未来发展,让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去发现,在小组合作中讨论,在交流中感悟、延伸。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而且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内容或学生的实际,较易的问题让后进生回答或不好发言的学生回答,难的问题让优、中生回答,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跳一跳,思一思,摘桃子”,一般情况下,先叫中等水平的,中等生答个八九不离十,再请较好的学生补充,优等生留着答问“卡壳”时解“危机”时使用
课堂提问的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因而教师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使学生掌握解决同一问题的多种方法,既拓宽学生思维的空间,又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善于把课本知识与课外有关知识联系起来思考,以扩大知识的利用价值,这样,孩子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就被老师调动起来了,并激发孩子独立思考。
“善于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问题的设计要先易后难,由表及里,由具体到抽象,有层次,有梯度。如登山一般,搭级而上,循序渐进,让学生有一个思考的过程,由易到难地回答问题,这样有利于让学生正确掌握所学知识,有助于学生克服畏难情绪,把学生的思维一步步引向新的台阶,因而设计问题必须在问题的难易上下功夫,让人人有思考的机会,个个有答问的条件,每个学生的答问都能显示其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在教学过程中,究竟该采取什么样的提问方式,还需要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不断地去实践,探索和完善,只要我们能准确地把握课堂,因人而异,因教育而行,讲究提问的艺术,精心设计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问题,就会让自己的课堂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