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遵化市第二中学 姚金凤
《礼记·学记》中有言:“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曾子也曾有言,“五日三省吾身”。这些话告诉我们反省对于一个人是多么重要,而作为教师,为了长足的发展,在教学后,反省更为重要。教学反思,就是反思教学,反思教学中的导入、新授、重难点突破、课堂提问、学生表现、问题生成、突发情况的处理,甚至板书的设计,都需要回顾,对照教学设计和教学预设,找出优点与不足,适时总结与批判,反思与改正。
《智取生辰纲》是部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所选的一篇小说片段。故事情节吸引眼球,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本节课是第二课时,由于我在课前对教学环节进行了精心设计,所以整节课下来效果甚好。设计之前,我仔细阅读了单元导读文字:学习这个单元,要抓住小说的主要线索,梳理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探讨其性格形成的原因;结合具体描写,了解古代白话小说的艺术特点。针对这一导读,我将《智取生辰纲》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进行了这样设定:
了解《水浒传》的主要内容及作者的思想倾向。
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
分析杨志等主要人物的形象特点及性格形成原因。
分析文章艺术手法。
引导学生走进古典文学名著,主动阅读古代优秀作品,在历史文化土壤中汲取营养,提高文学修养和审美能力。
通过分析人物言行,结合具体环境,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分析人物性格形成原因。
学习本文精巧的构思,即运用两条线索巧妙地组织故事,在复杂的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在具体教授本文时,我设置了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定为:了解《水浒传》及相关文学常识;理清小说节选部分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积累古今异义词语。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为:分析人物性格特点及性格形成原因;学习古典小说的艺术手法;感受古人的聪明智慧。这里我重点说说第二课时。首先,针对文本篇幅长、切入点难定、文白间杂、相互转化困难的特点,在导入新课环节中,我采用了师生互动的交流方式,设计了四个问题:生辰纲为何物?生辰纲是谁取的?又是用怎样的方式取得的?从谁的手中取走的?这四个问题浅显易答,简单明了,一下子就理清了杨志失陷生辰纲前面的情节,进而把教学的重点直指吴用等人如何“智取”上。这样既能整体感知故事情节,又给学生提供了积极参与、主动探索的空间,很自然地就过渡到《智取生辰纲》的中心教学环节“智”字的分析上来。然后,我逐步实施了教学设计,在教学中紧扣文题中的“智”字,引导学生探究,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1.吴用之“智”表现在哪?
2.杨志无:“智”吗?他的“智”表现在哪里?
3.作者之“智”表现在哪里?
4.我们之“智”表现在哪里?
5.我们有什么启示?
在分析吴用等人如何施计智取生辰纲时,紧扣“智用天时”“智用地利”“智用人和”,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共同探究“智取”的故事情节,指导学生理清“下药”的整个过程,感受吴用等人的智慧和谋略,并结合“三十六计”,具体剖析吴用等人的“智”;由此可见,杨志的“智”败于吴用的“智”下,有诸多的外在因素。小说中以“智”对“智”,使故事情节更加曲折,引人入胜,增强了艺术效果。在此,我又适时引用了金圣叹、李卓吾、王望如、茅盾以及原著中杨志自己的话,对杨志失陷生辰纲的原因做了补充,这样,在学生自己分析的基础上,又加上了《水浒》专家的评论,使学生对杨志被“逼上梁山”这一主题有了切实而深刻的理解,增加了本节课的厚度。
这一环节都是学生自己找出原文中的依据,自己总结人物性格特点,每个人都很有成就感,突破了本节课的重点,达到了本节课的第二个小高潮。品析作者之“智”,其实这一环节设计的本意是学习总结文本的艺术手法,由于换了提问的角度,学生回答起来一改往昔硬性记笔记的做法,积极动脑,回答起问题来,对于衬托手法、环境描写的运用、补叙的使用,分析得头头是道,条分缕析,进而突破了难点。话说我们之“智”这一环节是对文本认知的又一次升华,在品析作者之智”的基础上,让学生以一种审视的目光重读本文,帮助杨志找出吴用等人的漏洞。整堂课上下来,总体感觉思路是清晰的,重点是突出的,最终达到了教学目标。由此,我深深感悟到,只要对课堂采用恰当的教学方式,进行师生交流活动,学习的重点难点是可以突破的。纵观本节课,我感觉到在教学技术上有两个方面值得强调。一是一系列问题的设计巧妙有效。这些问题的设置,既体现了整体阅读的性质,又给学生提供了积极参与、主动探索的空间,而且具有牵一发而动全局的效果——在理解文本主要内容的同时,能旁及作品其他方面的成就。二是充分调动学生,让学生阅读文本,围绕文本展开讨论,找出依据,互相交流,互相补充,得出结论,各个环节都没有直接灌输与讲析,而是让学生充分参与。课上学生活动活跃,氛围宽松,很好地实现了学习方式的转变,突出了学生这一主体。
总之,“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我们上课前,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课后还要进行教学反思,以期在教学上的道路上越走越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