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双修”规划背景下兰州市绿地系统景观改造的技术路线

2019-01-13 12:48:49郭敏
中国建材科技 2019年3期
关键词:城市双修南北兰州市

郭敏

(兰州财经大学陇桥学院土木工程系,甘肃 兰州 730101)

城市绿地系统是一个城市的重要基础部分,也是一个城市整体风貌呈现的必由之路。当代经济、科技水平都在高速发展,这就导致环境和生态状况的与日俱下,如何让城市健康持续的发展,成为环保、城市规划、管理部门的核心任务,如何建立健康全面的城市绿地系统也是当务之急。目前兰州市存在的绿地率低、人均绿地不足、绿地生态功能匮乏、缺乏地域特色和文化的内涵等问题亟待解决。近年来随着城市双修的提出,掀起了一场对城市修复、城市修补,治理城市病,改善人居环境、山体、河流、植物、湿地环境的浪潮。城市绿地系统中开始融合了景观生态学、绿地网络规划的相关内容,对城市的脆弱环境和问题有了改善。

兰州市位于西北半干旱区域且属于黄土高坡范围内,干旱少雨,市区南北群山对立,东西黄河穿城而过,绵延百里。海拔大部分为1500~2500米的黄土覆盖的丘陵。兰州地区降水不多,年均降水量仅310mm左右。由于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很少固植物生长缓慢、稀少,森林覆盖率极低,绿化带多覆盖在黄河风情线上,南北两山的绿化成效极低,固绿地系统的改造显得迫在眉睫。

1 兰州市城市绿化过程中的问题

中国的传统造园理论要求从传统的思想命脉如:君子比德思想、山水自然观理念和天人合一哲学观为理念基础,在不破坏自然环境的情况下进行大面积修复。城市双修理念的提出继承了前人造园的优秀理论以“自然生态修复”“城市生活状况修复”为目标,建设有情怀的、凸显黄河之畔兰州的新风貌。由于兰州市在建国后的绿化脚步稍显迟缓,以南北两山和黄河风情线为基点,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人民的平均绿化率,但是总体上由于自然环境受限和土质及地貌的影响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之处。

1.1 排洪沟及南北滨河路存在的问题

1.1.1 缺乏系统的全面规划

黄河千百年来,水流冲刷出的腹地布满了沟壑,就像人体内的血管,兰州没有形成系统的排洪沟布局系统,所以连带绿地系统的平面布局和设计也主要是以土地现状、人为强行兴建为主。兰州市沿黄河布置的排洪沟有10多条,但是绿化却远远不够,五里铺、七里河桥的排洪沟绿化也是残缺不全的。

1.1.2 滨河景观带的功能不足

滨河带大多数的绿化多为草坪和稀疏的灌木,很少有成气候的乔木林地和群落。兰州南北滨河区景观节点的连续性不够 ,城市绿地量少,人均绿地率居西北五省最后一名。景观节点的距离相距较远,很难步行15分钟内到达,滨水地区毗邻黄河,很容易受黄河洪水淹没的危害,景观廊道尽量做到了见缝插针,但连续性不高,所以导致景观与景观之间的联系性极差。

1.2 兰州湿地公园绿地系统存在的问题

1.2.1 管理不健全

由于体量过大,大体和一般性的综合性并无较大区别。核心区域往往设计不明,建筑和构筑物风格千篇一律,没有兰州特色和地域风格。由于面积过大,公园管理做不到面面俱到,湿地公园在保护与开发之间走向了两极,资源的保护在起初有一定成效,但是由于人为活动或者生产活动也慢慢退化掉,湿地公园的选址过于随意,与城市水系统衔接不紧密。

1.2.2 湿地生态系统缺乏连贯性

保护和营建湿地生物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是湿地责无旁贷的任务,为了确保生物的连贯发展和生存兰州市安宁区的湿地要求和周边绿地系统联系在一起,确保合理的生态廊道和动物的紧急避难场地。但是目前看来很难做到与周边绿地联合在一起进行生态维护。

1.3 南北两山的绿化问题

因为气候和自然因素的影响,兰州市南北两山不适宜大面积栽植生态林,虽然经过半个世纪的治理和努力,南北两山水土流失和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的情况都得到了缓解,但是综合来看,南北两山绿化的景观利用价值极低,也违背了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黄土不露天。

在南北两山上种植的植物成活率低,虽然每年有几万到几百万人参与到植树造林中,但是效果欠佳,荒地还是很多,绿化开发和旅游管理制度都不完善,较之别的城市的两山绿化明显滞后。

1.4 规划绿地未能展现地域特色

现代城市设计中趋同性越来越明显,很多城市大多呈现一个色调、一个特色,所谓“千面城市”,这是设计的悲哀。在城市大背景下,如何设计出塑造地域景观的特殊性和别具一格性,要从自然和文化两方面入手,总结优势和劣势并存的问题,充分挖掘地域符号和解决措施。丝绸古道和黄河、飞天等文化的深入挖掘都应在黄河两畔凸显出来。

2 景观改造的技术路线

2.1 优化公园结构

对兰州市内几个主要公园,如水车博览园、植物园进行景观和植物的优化配置。兴建一座兰州市中心公园,以黄河为主线,有机的串联周边景观、公园、和街旁绿地、街道绿地,形成一个覆盖兰州市的有机科学的生态绿轴。减少园区的服务半径,城市绿地比较匮乏的地区如:七里河区、城关区可结合黄河风情线加大景观的延展性,全面提高兰州市市民的出行需求—真正实现“200米见绿,300米入园”的出行需求。在均衡布局公园绿地的前提下,提升乡土植物如国槐、丁香、白皮松等的应用比例,创造出一个和谐生态的公园环境。建议对未来城市和绿化系统提供积极的构想。绿地系统要全面充分利用兰州的立地先天条件,多利用立面条件,选择能够攀爬的植物,依靠各种建筑物及立交桥、黄河两岸护堤处、花架、廊架、栏杆、古木及公园中的假山石等增加绿地面积。

2.2 排洪沟的修复

从建国初期至今,兰州市的几十条排洪沟均有污染问题,存在很多问题:一是体量较大,二是较难治理。排洪沟的绿化欠缺或单一的一部分原因在于其管理体系不健全,管理混乱,无法深入地对问题绿化对症下药。在沟渠堵塞后,很长时间都无人治理,更不用说绿化设计了,政府相关部门也没有很好的对其进行管理和规划。市民产生的错觉就是,排洪沟附近可以随处堆砌垃圾,无人爱护和对其负责。所以,应该建立排洪沟的整体绿化方案,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及时处理排洪沟的绿化问题。

2.3 滨河区景观绿地的改造

兰州市是黄河穿城而过的唯一城市,黄河沿岸的滨河绿地景观是兰州市绿地系统的一大组成部分。现有的滨河区绿化已颇具规模,开放式的自然式规划与千篇一律的平面布局相结合,形成了兰州市的名片“黄河风情线”。但是其景观系统陈旧,节点规划的连续性较弱,点与点的规划往往相距甚远,所以滨河区的绿化景观仍需很大的提升空间。

2.3.1 加强景观节点的连续性

河谷型城市要有完善的城市绿地生态网络,几个元素比如点线面的结合,具体到绿化形式就是城市公园、街旁绿地、自然保护区、农田、湿地等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绿化系统。滨河区建有几个重要的公园,周边配合有驳岸的绿地和小型街边绿地,它们彼此间没有良好的连续性,源源不断的景观效果差强人意。景观节点之间没有元素的相似性,个体独立存在又没有相互作用。

2.3.2 加大地域特色的设计

兰州自古就是丝绸古道上的重镇,传承和记载着很多久远的思路文化,作为黄河的渡口、交通的枢纽和军事要塞,至今任然是丝绸古道上的重要经济带,因此景观的丰富与否定会影响到兰州的长远发展,在规划过程中如何大力体现景观的地域特色和兰州特有的文化内涵成为首当其冲要考虑的事情。丝路文化的元素符号应该散布在大街小巷,古丝绸之路一路绵延、一路向西,留在兰州的文化符号如:水车、黄河、刻葫芦、羊皮筏子等都要蕴含在景观的一草一木中。在市区也可结合一些古典建筑,比如城隍庙、白塔山、玉泉山,将建筑和景观良好的结合在一起,充分展现兰州丝绸古道重镇的魅力。

2.4 南北两山的景观优化

本着兴建南北两山绿色山脉的目标,并秉承着景观设计“不露黄土”的原则,应该大力种植树木,进行土地的合理利用和规划,创建生物和非生物之间的良好共联,整个山体的景观生态体系要靠生物和绿色景观共同营建。可以多引种防风固沙、涵养水源的植物必入沙枣、骆驼刺、沙拐枣等。南北两山的绿化好了,通过它们的有效拦截和阻挡,才能为兰州市打造出一个优秀的空气环境。

2.5 “雨水花园”和“海绵城市”理论的引入

兰州虽然下雨较少,实现水弹性城市较困难,也就是利用下雨时进行吸水、储水、循环利用的一系列操作,改造渗水砖、雨水花园、浅草铺装等绿色方式积极引水,而不是逢雨必涝。兰州市在黄土高原,水土流失较为严重。在南北两山的脚下可采用雨水花园的概念,兴建几个小型的绿地公园。通过公园聚集吸收地面的雨水,再通过植物和净水系统使雨水实现可循环使用,变废为宝的均衡发展。

总之,本文通过对兰州市绿地系统景观格局的概述,运用城市双修和生态修复等相关理论,指出了兰州市绿地系统现有的问题所在,并提出了初步的景观改造方案。对绿地布局和分区进行了优化,维护了小环境中的景观生物多样性,并力图恢复南北两山的绿化环境,为兰州市民创建出一个环境友好型、和谐、欢乐的生态兰州。

猜你喜欢
城市双修南北兰州市
兰州市园林绿配置模式
游走南北 蕴含古今
金桥(2020年11期)2020-12-14 07:52:52
阳光少年的飞驰年华——兰州市第四十六中学轮滑社团活动掠影
学生天地(2020年15期)2020-08-25 09:21:46
兰州市艺彩少儿美术作品选登
学生天地(2019年3期)2019-03-05 08:21:34
后工业时代的“城市双修”
新城乡(2017年2期)2017-02-25 00:29:47
《兰州市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管理办法)》8月起实施
云南报销案与晚清同光之际的南北纷争
西南学林(2012年1期)2012-11-12 12:57:46
南北冰雪写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