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永靖县四局小学 梁志霞
在以往的数学教育中,教师更多的是选用灌输的方式。显然,这样的教育方式看似对时间进行了有效的利用,但是却没有取得理想的成效。因此,教师应当主动改善以往“高耗低效”的情况,及时摒弃落后的教育思想,对传统数学课程的教育手段进行大胆的革新,以便促进师生在共同进步中有效地提高学习质量。
数学知识的来源是生活,学生进行数学知识建构的目的也是服务生活,而在课改理念中也多次强调利用生活元素丰富教育活动。所以,数学教师应当改变固有的思想,将生活元素与数学学科的教学进行整合,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生活印象的同时,逐步发现数学学科的学习价值,增强学生进行学习的动力。例如,在《分数的初步认识》中,可以从日常分东西的生活情境出发,进行导入环节的设定。在课堂中,采用“谈话”的方式,向学生询问“你们有没有分过东西?”的问题,并为学生提供几个月饼,组织学生按照要求分月饼。如,询问“如何将四个月饼分给两个人?怎么做到公平、合理呢?”的问题,再如,为学生提出“如果要将一个月饼分给两名学生,那么应当怎样做到平均分呢?”的问题,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主动地投入主观情感,增强学习本节课的动力。
信息技术是当前科技社会的产物,能够渗透到教育领域,让课堂充满生机。在对学生讲解数学知识中,教师也应当研究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之间的关联点,让信息技术手段的多功能与数学课堂进行整合,促进数学课堂的教育调整和改革,更加突出数学课堂中的重、难点,从而为数学课堂注入活力,提升教育的实效。教师利用现代媒体技术让学生经历从现实世界抽象出立体几何图形的过程,能够使学生基于直观的角度对立体图形的结构进行分析,从而突破立体图形教学的重难点。
“学源于思”告诉我们课堂学习活动与问题之间的关联性,指出了问题设计对提升教育质量的积极价值,但是在延续传统理念下开展的小学数学教育活动,仍旧将单向灌输作为主要的教育方式,使学生无法真正地进行知识的建构。所以,教师应当提出合理的问题,利用问题的方式激活课堂,刺激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将主动学习数学知识变成习惯,从而产生学习数学内容的欲望。例如,在《小数乘法》中,在课堂的开始,教师向学生提出“什么是小数呢?”“学习小数具有什么意义呢?”的问题,让学生从旧知出发,逐步过渡到新知中,减少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陌生感。之后,在具体施教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利用问题的提出,让学生沿着问题的思路,探索计算小数乘法的方法,逐步掌握进行小数乘法计算的技巧。可见,教师将问题贯穿在课堂教育的始终,能够让学生一直保持活跃的思维状态,从而让学生在思索中产生学习的欲望,完成数学知识的建构。
思维导图是一种进行数学知识建构的工具,在教师为学生教授了基本的理论内容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使用思维导图对基本知识进行整理,形成框架,使学生可以透过直观的结构图,理清不同知识间的关联性。
总而言之,要想打造优质数学课堂,让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的积极建构,教师应当主动转变数学课堂中教与学的模式,让课堂走出传统教育理念构建的藩篱,不断创新数学课堂,及时改进教育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