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银磊
(郑州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郑州 451450)
高校的思想道德教育是一项十分复杂的教育实践活动,要在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必须紧紧抓住思想道德教育中的实践性环节,这对深化思想道德教育的内涵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高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方法应该基于大学生自身的学习兴趣和内在需求,积极创造各种有益条件,以便更好地引导大学生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活动,使其主动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最终达到提高他们的道德意识和文化传承的效果。因此,为了更好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对大学生的教育效果,高校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必然需要在继承中不断创新,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思想道德教育方法,是古代先贤对教育实践的总结和升华。在浩如烟海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典籍中,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和教育方法的记述数不胜数,其中不仅包括古代先贤对自己思想的总结升华、对人性的思考洞察,更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及其方法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释,形成了一整套较为系统完整并具兼具东方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时至今日,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方法的创新仍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中国人无疑是极其聪明的,从古至今,能者辈出,不仅创造出了中华民族璀璨的文化瑰宝,更是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流传至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它独特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也正是由于它的重要作用,让我们的民族和国家能够在一次次灾难和浩劫之中顽强屹立。而作为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来说,他们的智力和能力各方面都是当今国民中的佼佼者,正因如此,面对如此重要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传承,他们理当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然而,一些大学生却并没有真正肩负起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职责,更有甚者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知半解、知之甚少,这无疑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难题之一。
目前,制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传承的一大问题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于优秀传统文化了解不够深入,不能满足更为专业的教学需求。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相关教师大多出身于专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则流于表面。同时,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队伍人数严重不足,直接导致了教学质量的下降。
除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队伍方面存在问题外,目前高校普遍采用的教学方式也不能满足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法,教师大量灌输,学生机械听讲,课堂毫无生气,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负担。此外,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拘泥于课堂、拘泥于书本上的知识。而思想政治理论相关课本上涉及优秀传统文化的部分分布零散,且内容较少,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却不能以点带面,对于书本上的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缺乏适当的延展性,从而不能使学生产生较为系统的知识体系,因而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也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流于表面。这就导致了当代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不能真正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不能真正的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中,极其不利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的传承与发展。
从目前我国的现实国情出发,不管是国家制度层面,还是经济发展水平方面,传统文化中已有许多内容与当代社会实践情况不相适应。这就要求我们在继承中创新,在发展中改变,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结合,充分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新的时代特色,使其在当代得以传承和发展。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效果是否能够达到预期目标,不仅要看教师和学生的个人素质,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也要加以改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教学内容不仅是教学展开的基础,更是完善和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的重要部分,通过新颖且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达到以一传百的教学效果,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更是提升大学生群体文化素养的重要手段。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拓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实践途径,高校大学生课程相对来说并不是很多,这就让他们有更多的课余时间去参加校园中的活动,在这一过程中校园文化建设就会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给大学生带来重大影响。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的有效传承必须紧紧抓住校园文化建设,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赋予优秀传统文化更多贴近大学生生活。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不仅对大学生本身是文化的洗礼、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有着重要作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最深刻的文化标识,也是我们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的最强大支持。高校大学生作为国家重要的人才储备,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与传承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关乎民族文化和祖国未来的重要群体。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尽管还面临着许多问题,但整体发展向好,这不论是对大学生本身还是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都是十分有利的。但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高校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作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为大学生的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