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娟 吴俊七
(重庆市彭水县彭水第一中学校,重庆 409600)
班级管理是班主任工作的重心,了解班级现状及每个学生的个性特征是班主任开展班级管理工作的首要条件。这一届我接手的是一个文科小班,共51人,其中男生11人,女生40名;留守儿童比列高达百分之八十,这是我校的一个普遍现象。大部分孩子对父母都很理解,具有较强的独立生活能力。但长期缺乏父母的陪伴与监护,这些孩子在习惯养成、学习态度以及人际交往等方面有以下问题。
生活习惯方面主要表现为作息时间不规律,卫生习惯差,缺乏基本的礼貌。家庭教育的缺失是造成学生不良生活习惯的主要原因。大部分孩子都由爷爷奶奶或者其他长辈看护,他们对孩子的教育意识淡薄,只负责孩子的吃穿,其他方面顺其自然。与女孩子相比,男孩子在生活习惯方面非常差。比如,我班的大部分男生个人卫生意识极差,他们不会扫地,不会自己洗衣服,每周的衣服都是统一自费用洗衣机洗。所以,男生在做教室和寝室卫生以完成任务为主。
一个班级想要取得良好的学习成绩,必须要有良好的学风。然而我班的学生普遍学习习惯差。主要表现为学习没计划、自主学习能力弱、不爱看书。一方面,学生除了在学校读课本书以外,在家从不学习看书,作业也是以完成任务为主。其次,学生在家的作业很难得到及时辅导,从小就没有建立学习的自信心,因此学习兴趣低。因此我班学生自学能力极差,学习茫然,缺乏学习动机和计划,每天都是以作业任务驱动他们去学习。学生长期在学习上没有向往和追求,导致他们把更多精力放在手机游戏上。班级自主学习氛围不浓,学生个人奋斗目标模糊。
一方面,长期在外面打工的父母因为没有办法照顾自己的孩子而有比较强烈的愧疚感。继而采取“金钱+物质”的方式来弥补缺失的亲情。这种简单的弥补方式极易促使孩子滋生好逸恶劳,形成享受主义和功利主义的人身观。他们只知道单向接受,不知道去施爱,很多孩子和父母感情淡薄。这就造成他们对师长,朋友,同学冷漠少情。、其次,孩子们从小在遇到情感和心理问题时无处倾诉,逐渐封闭自己,变得沉默寡言,不愿敞开心扉与人交流。
那么,针对以上问题,班主任应该怎样来引导学生来共同管理班级呢?
习总书记也多次谈到“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强调“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班主任是加强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交流的重要纽带。
最好的家庭教育就是言传身教,然而很多家长都单方地说打教育。比如我班的张华梅和冉钟攀同学。两位同学的父母关系恶劣,他们一方面严格要求孩子,另一方面又把双方恶化的关系暴露在孩子面前。因为受家庭的影响,这两位同学沉默寡言、学习无动力,虽不调皮但不听从老师教导。年底他们父母务工返乡后,我对两位同学进行了家访并把孩子的在校表现如实告诉家长,真诚地指出父母关系的好坏与孩子的健康成长息息相关,两方父母为了孩子做出了改变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建立学生自我管理制度,既有助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和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又能提高班级的凝聚力。我建立了“三制三会”的班级管理新体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三制”指“人人岗位制” 、“值日班长制”和“小组值周制”。“人人岗位责任制”就是人人是班级的管理者,每个学生都在集体中负一定的责任,既是干部,又是群众;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班级的荣辱与集体成员息息相关,学生的主人翁责任感、集体荣誉感得到了普遍的增强。
学生具有向师性,班主任对学生生活和学习都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同时学生自身的心智尚未发育成熟,有喜欢模仿他人。因此,班主任应当为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以身作则,给学生带来良好的、正面的积极影响。首先,在日常生活中,我做到按时到位;在教学中,我坚持严谨的治学态度;在日常生活中,我给予孩子更多的关怀,平等、公平的对待每一位学生。针对班上的留守儿童,我经常与学生谈心交流,在平时的学习或生活中给他们更多的机会,并且抓住合适的时机对其进行表扬与鼓励,让其更积极地参与班级集体活动。
每个学生都是班级的重要成员,因此班主任要引导学生参与到班级管理目标的制定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担负的班级责任。班级管理目标是确保班级得到有效管理的重要保证,是建立和谐班级的关键所在,也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和激励的过程。这样既能让学生明确努力的方向,又能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同时,班级管理目标要高地适中,保证学生通过努力能够实现班级管理目标,激发学生不断攀登高峰的信心。
如果家校紧密合作;如果班主任和学生关系融洽;如果每一个孩子都被尊重、呵护,都有归属感和集体荣誉感;如果每一个学生都能自我管理;如果教室里充满笑声与关爱;那么班主任管理班级自然轻松,学生在这个班上自然很有幸福感。学生必然春风满面,班级必然春意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