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论搭台,唱好高效阅读这出“戏”

2019-01-13 09:09江苏灌南县扬州路实验学校周达莉
小学教学研究 2019年20期
关键词:诸葛亮辩论文本

江苏灌南县扬州路实验学校 周达莉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在充分阅读、感知文本的基础上,要根据自身的经验和积累发表见解,以便形成正确的认知或意见,达到情感上的共鸣。这必然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对文本有自己的理解和感悟,逐步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创设和谐氛围,营造辩论的环境

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学中学生积极参与、自由表达的基础。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为学生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参与”“表达”的兴趣。学生心情舒畅,思维活跃,在抒发阅读感悟时,才能敢说、敢问、敢辩,营造出活跃的学习氛围。

如何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呢?笔者认为教师应力求做到“三要”。

(一)师生关系要平等

教学中师生地位是平等的,教师是平等的参与者,是学习讨论的指引者。教师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尤其要真诚对待学困生。教师能理解、关爱学生,学生就会尊重、信任教师。教师只有相信学生、尊重学生,让其处于平等的地位进行读书、讨论、争辩,学生的求知欲才能被激发,才能涌现出独到的阅读见解。

(二)教师态度要亲切

“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只有觉得教师可以亲近、值得信赖,才能逐渐认可、聆听教师的建议和教诲。阅读教学中,很多学生从教师的亲切态度中,感受到来自教师的肯定、鼓励和赞赏,从而觉得教师对自己关注、重视,无形中缩短了师生间的距离,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了情感及认知上的满足。

(三)评价体系要民主

学生的天资禀赋、知识积累、生活环境不同,他们的理解和感悟必然不一样。教师应承认学生具有差异性,尊重学生独特的个性和不同的见解。教师应营造民主的评价体系,组织学生开展自我评价、生生评价、小组评价,适时地进行评价调控,增强学生参与的信心,让他们积极主动地融入其中。

二、鼓励学生质疑,培养辩论的精神

北宋理学家程颐提出,学者先要会疑。南宋哲学家陆九渊也说过,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大胆质疑是敢于辩论的基础。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抓住契机,点燃学生辩论的热情,让思维的火花剧烈碰撞,产生独特的见解。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去质疑教材、教师、同伴、自己,让学生在经历质疑、讨论、争辩后豁然开朗,感受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

例如,在教学《草船借箭》时,学生提出质疑,“老师,我觉得诸葛亮利用大雾天气,曹操的谨慎多疑,经过精心布置才‘骗’箭成功的。我觉得将‘借’字改为‘骗’更好?”学生敢于向教材挑战,说出了自己的不同观点,正是他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经过独立思考,迸发出求异思维的火花。于是,笔者抓住了这个契机组织讨论:“《草船借箭》中的‘箭’是借来的吗?题目用‘草船借箭’合不合适?”

学生1:我觉得题目可以用“借箭”。船两面受满了箭后,诸葛亮吩咐士兵们齐声高喊:“谢谢曹丞相的箭。”我们在平时借别人物品后,会说一些感谢的话,在“借箭”后,诸葛亮让将士们对曹操表示感谢。

学生2:我不赞成。我觉得这不是感谢曹操,而是嘲讽、炫耀。我们借箭成功啦!曹操您白白地送给我们十万多支箭。

学生3:我觉得“借”字用得巧妙,意义深远。有借有还,再借不难。诸葛亮神机妙算借来的箭,今后战时会还给曹操的。

学生4:“借”是中性词,“骗”是贬义词,用“借”字表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用“骗”字有损诸葛亮的形象。

“打破砂锅问到底”“鸡蛋里挑骨头”,教师趁机引导学生对“借”字辩论,鼓励学生互相切磋、分析、争辩,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究的兴趣,有助于培养其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

三、指点思考方法,提高辩论的能力

在辩论过程中,学生经常会提出一些富有挑战性的问题,通过争辩,他们对阅读的理解更深刻,使课堂高潮迭起。辩论不是目的,只是一种手段,其目的是为了达成教学目标,提升学生素养。因此,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从不同视角,用不同方式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透过现象看本质,进一步挖掘文本背后的深刻含义,提高学生的争辩能力。

(一)抓住课文“文眼”处

“文眼”是指文章中揭示主旨、升华意境、涵盖内容的关键性词句,往往起奠定文章感情基调、深化中心的作用。阅读教学中,教师紧扣“文眼”,引导学生分析其与整篇文章的关系,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是《草船借箭》的“文眼”。学生在熟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基础上,笔者引导他们讨论:“你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高效“辩论”的大幕悄然拉开。

(二)揣摩人物内心处

心理描写往往是文章最为精彩的部分,它细腻、生动、真实地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由于构思角度不同,有些地方作者并未描写人物的心理。这时,教师可精心设计,引导学生探讨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如在教学《月光曲》一课时,当讲到“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你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去讨论:“贝多芬为什么没有回答?他的心里是怎么想的?”“一曲弹完了,贝多芬为什么要再弹一曲?”通过辩论,学生逐渐揣摩出贝多芬的真实想法,找出了他这样做的原因。

(三)紧扣主题难解处

小学语文教材中,很多朴实的故事蕴含深刻的道理。如何让学生通过阅读,理解其中蕴涵的道理,往往让教师很费脑筋,而“辩论”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难题。如孙双金老师在执教《落花生》一课时,利用两组对立的观点开展辩论,你是喜爱做像“落花生”一样的人,还是愿意做“苹果”“石榴”那样的人?通过争辩,学生轻轻松松地明白了“落花生”的精神和作者的良苦用心。

(四)补充内容留白处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些内容作者往往有意不写,或者写得较为简略,叙述描写留有发挥的余地,达到“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效果。教师要抓住教材的“空白点”,引导学生开展争辩,提升其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再见了,亲人》中“小金花妈妈是如何死的”是文章的“空白处”。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辩论:“小金花的妈妈是如何同敌人展开搏斗的?你能用具体的语句描述出来吗?最终结果会怎样?”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还原课文的“空白处”,进行文本的补充再创造。

四、培养辩证思维,激发辩论的兴趣

形象思维是小学生主要的思维方式,他们善于联想,灵活性强,却经常走向片面化、绝对化。教学中,教师可通过争辩,逐步去培养学生辩证看问题的能力。《北风和小鱼》这篇童话故事,文中的北风狂妄、自大,小鱼不畏严寒、敢于反抗强者。在引导学生讨论“文中的北风和小鱼,你最喜欢谁”时,结果95%以上的学生都喜欢小鱼。如何让学生有一个正确的价值观,能够辩证地看待事物的好坏呢?笔者引导学生通过争辩“北风的好与坏”,让学生明白凡事均有两面性,有利必有弊,通过争辩将辩证的思维方法教给学生,让他们体会到成功带来的快乐,充分调动学生辩论的积极性。

在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下,“辩论”已成为阅读教学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辩论,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我们搭好辩论平台,共同唱响高效阅读、高质课堂这出精彩的“大戏”吧。

猜你喜欢
诸葛亮辩论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诸葛亮喂鸡求学
央行行长们就应对气候变化展开辩论 精读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诸葛亮没看过的书
词典引发的政治辩论由来已久 精读
如何赢得每一场辩论
IBM推出可与人类“辩论”的计算机系统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诸葛亮隆中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