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新
(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媒体形式发生多样化转变,从传统文字描述朝着视觉化方向慢慢转型。生活中随处可见广告牌和电视以及手机和电脑等,潜移默化之中,我们已然身在读图时代。新闻作品方面,民众现在厌倦了呆板老套的文字阅读形式,相比较而言,视觉化阅读模式备受青睐。旨在迎合广大人民群众的诉求,各类媒体机构付诸实践,探索视觉化写作模式,视觉化写作技巧对于新闻写作发展来说至关重要。
新媒体环境之下,新闻信息传播速度惊人,但是同时也强调了新闻语言的重要性。广义之上的新闻语言凭借新闻媒体渠道和路径,向大众群体进行最新发生的新闻价值信息报道的语言,新闻语言具备一定的客观性特点和朴实性特点以及通俗性特点等,与新闻报道要求和新闻特性要求相契合。应该了解到,新闻语言使用阶段,一定要彰显出真实性特质,对新闻特点进行完美彰显。新闻语言并不是“天生”就具备独立属性,19世纪之前,书面新闻问世,但是没有形成较为正规的新闻语言。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社会水平的日渐提高,新闻产业慢慢形成,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近代报刊相继进入大众视野,国外侵略者将办报和传教以及文言体《圣经》等发表在报纸上,新闻语言缺失。鸦片战争之后,《申报》《新闻报》陆续创建,中国文人主编操刀,一些新鲜新闻和简讯等有所增加,新闻语言这才算是胚芽萌生。特别是近代报纸的出现,以文言体形式进行记述文和政论文写作,突破原有语言形式束缚,拥有了本体语言特点。
首先是媒体自身发展的需求。媒体视觉化发展脚步从未停歇,1980年至今,改革开放促进了大众文化传播的发展,1990年初期,信息新技术和新媒介接连出现,到了中期,全球信息高速公路建成,使得人们感受到了新技术和新媒介的崭新形象。21世纪以来,民众获取信息的渠道变得多样化,电视网络媒体借助技术优势实施的视觉新闻传播操作,将图文声加以融合,视听结合电视和媒体给观众带来了强劲的感官享受。新闻语言视觉化模式,主要是纸质媒体的转型,也是新闻界所想向往的发展方向,新时代之下,报刊语言对视觉媒体的优势加以借鉴和吸收,在“看”这一方面着手,不同视觉元素被大力使用,读者观看新闻、阅读文字的过程中,不再像以往那样枯燥无味,而是渐渐融入到所描述的新闻现场内。
其次是满足了受众人群需求。从实际角度而言,媒介就是人的延伸,而报纸就是视觉的延伸,此时的电视和网络便是视听延伸。与听觉和嗅觉类相比,视觉冲击力最为直观和强劲,会给人们带来震撼感。计算机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双向发展,民众日渐养成了优良视听结合阅读习惯,乐于在精神享受阶段获取不同信息,视觉化新闻写作语言,具备一定语言特色和多样化写作风格,使人们为之津津乐道。我们的生活处于快节奏状态,民众喜欢快餐式的娱乐消费,新闻写作视觉化对于读者来说,一种轻松愉快的阅读体验。人们喜欢阅读图片,胜于喜欢文字表达和书写,“有图有真相”就是最好的写照。电视和网络以及手机设备等的出现,新兴媒体大力发展,大众群体在文字阅读上也日渐去追求创新和改变。
中国新闻行业领域发展阶段,媒体开始进行视觉化写作模式探索发现,但是具备一定片面性,1980年以后,新型新闻报道方式出现,就是现在大众所熟知的现场短新闻,此种新闻报道方式要求记者对新闻事件发生地进行调查,之后在此基础上写出生活和简练的现场写实新闻报道,此时便具备了新闻写作视觉化传播特点。还有就是此类深入报道,可将报告语言优势加以彰显,让大众群体感受到视觉化传播能效,在精神上得到新闻满足感。新闻写作实践阶段,旨在追赶潮流步伐,网络流行语的应用频率增加,和读者之间更加容易产生共鸣,缩短彼此距离,创建独特写作风格。
写作方式单一化是主要问题。新闻写作视觉化,其实没有特定格式要求准则,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但是因为大众群体定式思维存在,难免会滋生诸多错误,造成在新闻写作时不能创新,和传播环境以及需求等相互适应。新闻写作阶段,使用频率最多的就是通报式语言,涉及与经济方面有关的消极,专业术语应用较多,但是生动性有所缺失,通过上述所言可看出,旨在激发群众兴趣,只有适时变化思路和角度且适时创新才能写出好的稿子。
细节上的把握不到位。视觉化新闻作品具备良好准则,要和读者之间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和沟通,实现情感共鸣,不仅如此,还要营造出较为鲜明且立体的形象。但是,很多新闻报道均忽略了其中要求,作品中的空话和套话众多,缺少灵魂支撑。在进行人物和时间以及地点介绍也过于简洁,并未对事件实施深层调查和研究,可读性骤然缺失,读者失去了文字新闻阅读兴趣和热情。
视觉化语言灵活性缺失。新闻写作阶段,词语造句应用是最为基本的要素,新闻写作过程中,尤其是现在的视觉化新闻写作,对灵活运用语言和掌握语言技能的要求十分严苛,后续记者采访环节,要从各个方面去进行基础性细节把握,进行清晰画面塑造。
老旧式新闻写作,主要重视对事实情况的清晰描述,通常记者一方将报道结果直接告诉给大众,以定性传播形式出现,想象空间全无。感性思维写作风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和刺激读者,记者不会直接告诉读者所发生的事情,将所搜集到的具备联系关系的场景和信息展示给读者们,而后让读者本体自行辨别,借助文字表达形式缩短读者和现场距离,使其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新闻写作事宜,不能仅是停留在文字表面加工之中,主要借助画面绘制和新闻形象塑造来完成信息传递,从而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与丰富的想象空间。记者在进行新闻陈述时,可以进行适当的形象替代和物象替代,以简单语言写作来表达,比长篇大论要强得多,读者通过阅读,思维会跟着记者描述走,头脑中所展现的均是一幕幕生动鲜活的画面。
从静态事物角度加以分析,动态事物的吸引力十分可观,新闻写作中的“动”涵盖了很多动词使用内容和情节变化内容以及事件过程等,叙述语言和新闻背景二者相融一体。旨在更好更优的呈现新闻写作现场感,新闻记者一方需要在写作中灵活应用动词去不断提升观众视觉效果。人物不同的思想和行为差别等存在,会帮助人物形象树立独立性特点,赋予人物灵魂的基础上,将表述侧重点放在变动性事物描述中,将新闻整篇报道变得软硬兼具、活灵活现。
人物消息报道过程中,可使用多种动词进行人物描写,读者此时就会想象人物的各种表情和神态以及动作,新闻写作之中,静态新闻背景以铺垫形式出现,被视为有力衬托,之后在此基础上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动静结合。新闻写作动词使用只是其中之一,稿件结构动态发展也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新闻背景是铺垫,对“动”加以衬托,实现动静结合。景色描写方面也豁人耳目,叙事方面要给人带来身临其境之感。背景材料和新闻内容二者相融,通过新闻渠道将背景材料跃然纸上,通过作者的眼睛将背景材料吃透,新闻内容自然活灵活现。
身为文字记者,文字独特视觉一定要具备,还要深度挖掘具备感染力特点的经典新闻细节,这是文字记者进行形象塑造和画面塑造的法宝之一。通过对周边工作和生活的细节刻画后,读者通过阅读便能感受到文章中的人物精神和文章所要传递的思想。旨在更好更优的强化因为语言生动性,以致实现生动传播欣慰的具体目标,可以应用常规化文学语言进行形象创造,以修辞技巧来修饰形象,对核心人物和现场实施无死角的透彻描写。特别是标题写作中,工作人员可以巧用修辞手法来实现完美视觉化传播,拟人、夸张、排比均可针对性应用。
为了能够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阅读兴趣,让读者们感受到新闻报道并不是一篇普普通通的文字,要让其感到到其中魅力所在,了解其中耐人寻味的情节和生动鲜明的新闻人物,换个角度而言,就是将新闻报道加以故事化操作。故事化操作阶段,缺少不了鲜活、多样的故事情节做支撑,新闻报道之中所出现真实的人和事融合起来,才能提升可读性,提升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形象性以及生动性。
新闻写作语言视觉化效果表现模式众多,新闻标题和导语以及对话方面的创新改革,均推动了新闻写作语言视觉化发展。纸质传媒视觉化,不能单纯的注重文字应用,还要注重板式设置和色彩应用以及图文搭配等,现在视觉化传播形式是新闻主流,媒体新闻写作形式务必加以创新和整改,借助独立性新闻语言应用,向视觉化传播方位开始发展。新闻写作之中,大力注重视觉化传播效率和质量,提升传统媒体市场竞争力,彰显文字优势的同时,凭借大众群体思维规律,满足读者需求才是根本,不断的完善新闻写作方法和报道模式,促进行业不断进步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