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日医院保健部二部主任医师 乔 薇 住院医师 王可婧
每年11月至次年3月是一年之中心血管疾病的高发时段,冬季的严寒和初春多变的气候对于很多老年人来说是一场考验。
刘大爷84岁,患有高血压病,平常服用两种降压药,血压控制在140/70 毫米汞柱(mmHg)左右,但自从入秋以来,血压逐渐升高,最高可达180/90mmHg,并伴有头昏、头胀等不适。冯奶奶78 岁,患2 型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20 余年,照顾放寒假的小孙子时被传染“感冒”,数日后出现乏力、喘憋,不得不在医院度过了春节。刘大爷与冯奶奶为何出现了上述问题?为什么冬季心血管疾病会高发?老年人又应该如何应对?这都是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
高血压流行病学研究显示,高纬度寒冷地区高血压的患病率高于低纬度温暖地区。不少老年高血压患者,到了秋冬季节血压逐渐升高,不得不增加降压药物的剂量或种类。寒冷的气候为何会引起血压升高?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寒冷刺激引起交感神经系统兴奋,儿茶酚胺释放增加,使体循环血管收缩,外周血管阻力增加;同时,寒冷应激也可直接作用于血管本身,引起内皮损伤和内皮依赖的舒张反应下降,也促使血压升高。
更应引起重视的是,老年人往往存在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弹性及顺应性变差,同时血压调节功能也相对较弱,因此老年高血压常表现为以收缩压增高为主,脉压(收缩压和舒张压之间的差值)明显增大,而且血压更容易随着季节、情绪和体位的变化而明显波动。对于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老年人,血压急剧波动时,心脑血管事件及靶器官损害会显著增加。
许多研究均发现,寒冷气候和冠心病的发病率、死亡率密切相关。我国北方地区的隆冬气温普遍偏低,昼夜温差大。寒冷不仅可导致交感神经兴奋、儿茶酚胺分泌增加,引起血压升高、心率增快、心肌耗氧量增多,而且还可诱发冠状动脉痉挛、促进血小板聚集,引起斑块破裂及血栓形成。此外,在寒冷的冬季,人们更喜爱食用富含脂质、高热量的食品,从而促进冠状动脉脂质斑块的形成。因此,冠心病患者在寒冷的刺激下,容易出现冠状动脉痉挛、狭窄和急性血栓形成,发生不稳定型心绞痛甚至心肌梗死。
需要警惕的是,由于老年人多存在痛觉迟钝、认知功能障碍等问题,以典型的心前区压榨性疼痛为表现的心绞痛症状并不常见,特别是在合并多种疾病症状时,容易被漏诊或误诊。因此,对于不典型的症状,如上腹痛、恶心、呕吐、咽部不适、胸闷、气短、乏力等表现,应当引起老年病友及家属的足够重视。
心力衰竭是由于各种病因引起心脏泵功能减退的临床综合征,可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乏力、运动耐量减低,或腹胀、食欲不振、身体低垂部位水肿等症状。大量流行病学和临床研究表明,气温变化对心力衰竭的发病率、死亡率有着明显影响。冬季导致心衰发生或加重的原因包括:冬季血压升高、心肌耗氧量增高;冬季易发生心肌缺血或心律失常;冬季呼吸道感染多发,而呼吸道感染是老年人心衰发作或加重的最常见诱因。
与中青年患者不同的是,由于老年人心脏储备功能差,一些看似无关紧要的原因就可能诱发老年患者心衰。同时,老年人常存在衰弱或伴有运动障碍性疾病(如偏瘫、骨关节病等),日常活动量本来就少,故心衰发生时可能不会出现典型的劳力性呼吸困难,而常常表现为咳嗽、疲乏、虚弱、纳差等症状。
首先要避免室内温度过低。另外要关注天气预报,外出及时增加衣物,加强重点部位(比如头部、颈部、胸和背部)的保暖,注意戴帽子、围巾,加穿背心或马甲,避免迎风行走。外出的时间建议选择在相对温暖的午后,遇到气温骤降或空气污染严重时最好改为室内活动。运动方式应当因人而异、量力而为,运动量以不引起不适感为度,可选择太极拳、保健操、散步或慢跑等不太剧烈的运动,运动时间也不宜太长。患有冠心病的老年人,外出时应随身携带硝酸甘油等急救药物,以及写有病史及家人联系方式的卡片。
注意平衡膳食及规律作息,保持大便通畅。不吃酱菜、腌肉等高盐食品,不要饮用浓茶、咖啡等刺激性饮料,更要戒烟戒酒。肥胖患者应控制体重。保持精神愉快,遇事应避免情绪波动,忌大喜大悲。
慢性病患者应做好自我管理,重视血压、血糖、血脂等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监测,心衰患者还应注意观察尿量、体重等的变化情况。此外,建议冬季适当增加到医院复诊的频率,一旦出现气短、胸痛、心悸等不适症状,应及时就诊。
建议换季时密切监测血压变化并做好记录,作为医生调整降压药物的参考。根据《家庭血压监测中国专家共识》的建议,推荐至少需测量早、晚两个时间点的血压:早上应尽可能在早饭前及早上服用降压药物之前测量,晚上则建议测量晚饭后、洗浴后、服药后的“就寝前血压”。测血压前30 分钟内禁止吸烟、饮咖啡、饮茶,排空膀胱,安静休息5 分钟,测量坐位血压,将血压袖带与心脏保持同一水平,通常应测量较高读数一侧的上臂血压。推荐使用经过国际标准方案认证合格的上臂式家用自动电子血压计,不推荐腕式血压计及水银柱血压计进行家庭血压监测。
患有高血压的老年朋友应了解降压目标,以便对血压进行管理。对于年龄≥65 岁且一般状况好、能耐受降压的老年患者,降至<140/90mmHg;对于年龄≥80 岁的患者,建议首先降至<150/90mmHg,如能耐受降压治疗,可降至<140/90mmHg;对于衰弱的高龄高血压患者,收缩压控制目标为<150mmHg,且尽量不要低于130mmHg。需注意,过度降压不利于各重要脏器的血流灌注,反而可能增加老年人晕厥、跌倒、骨折、心脑肾等重要器官灌注不足的风险,因此建议在医生指导下调整降压药物。
冬春是流感的高发季节,而年龄在65 岁以上的老年人,或者伴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代谢及内分泌系统疾病、免疫缺陷等疾病的人群,往往也是重症流感的高危人群。在流感流行的高峰期,应避免去人群聚集的公共场所,避免接触有呼吸道感染的探访者,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有霾时少外出。流感流行期间如出现高热、流涕、头痛、肌肉关节疼痛等流感样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如无禁忌证,对于高龄体弱、合并心肺慢性疾病者,可考虑注射流感疫苗或肺炎疫苗,以增强对呼吸道感染的抵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