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英
(威海职业学院建筑学院,山东 威海 264200)
鱼类自古以来一直是人类重要的食物来源,长期以来一直受到人们的赞美。鱼类作为一种常见动物,很早就被人类描绘成为图案,鱼纹图案在我国已有数千年演变历史,有着极其丰富吉祥的文化内涵。由于鱼类多子,最初的鱼纹是先民崇拜的图腾和生殖力的象征,在我国,鱼和水又隐喻男女之爱,并成为兵符和信物的纹样。民间则巧妙地运用谐音手法,赋予了鱼纹“富贵有余”、“金玉满堂”等多种吉祥寓意。因此,吉祥纹饰有很多种,鱼纹图案的内涵最丰富。
鱼纹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可包含鱼纹与其他纹样组合而成的所有纹饰,比如鱼鸟纹、人鱼网纹、鱼藻纹等,狭义上则指纯粹的鱼纹或以鱼纹为主体的纹饰。
早在远古的渔猎时代,我国古代先民就把鱼的纹样刻画在陶器和玉器上;比如人面网文盆和红山文化的鱼形玉器;进入青铜时代后,人们又把鱼的形象制作在精美神秘的青铜器上;从秦汉至明清的一千多年间,鱼纹图案不仅出现在所有门类的艺术品上,而且形式变化多样,其内涵之丰富,表现形式之多样,在传统纹样中无可比拟。
我国陶器上最早的鱼纹,见于河姆渡文化陶器上的鱼藻纹,形象拙朴而抽象,其寓意至今未解。而仰韶文化半坡彩陶的鱼纹则表现形式更加多样:有单体鱼纹,有复体鱼纹,还有抽象的综合鱼纹,即由人面部和鱼头或鱼身、鱼尾组合成横式的直边三角形纹样。在半坡鱼纹中,又以人面鱼纹最为神秘,一直是学术界所争论的焦点,主要说法有图腾说、权力象征说、巫师面具说等,甚至有人认为人面鱼纹可能是外星生物的形象。人与鱼组合画在一起,更代表着人与鱼休戚与共,须臾不可分割。而半坡彩陶的抽象鱼纹,很有可能是神话了的鱼,这种纹饰也是人们鱼类崇拜的表现形式之一。
玉器作为中国传统的器物和配饰,富有美好的寓意,玉器上最早的鱼纹,是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的玉鱼。因红山文化的图腾是玉龙和玉鹰等,而良渚文化的图腾是神人兽面纹和鸟纹,玉鱼更像是饰品和日常用品。
青铜器在中国仰韶文化早期和马家窑文化时期就已经出现,青铜器的使用主要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秦汉时期,以商周时期的青铜器物最为精美。 青铜器上的鱼纹,出现于商代和西周时期,春秋时偶有所见,主要出现在盛酒或水的盘等器物上。汉代以后鱼纹有了吉祥的含义,汉代的铜洗底部铸刻有双鱼图案,侧面还题有“大吉羊(祥)”的字样。而且在后世的对联中,就有以此入对的,如:“晋砖五鹿宜子孙,汉洗双鱼大吉羊。”
到了唐代,双鱼纹出现在铜镜上,成为广受青睐的铜镜纹样,在宋金时期甚为流行,而金代的双鱼纹镜,展现了男女恩爱的浪漫情境,更是代表了金代铜镜制造的最高水平,最为研究者所称道。这类铜镜多为圆形,正面为鉴,背面装饰精美图案如,如双鱼纹,有旋转对称状,也时常制成一大一小,表示阴阳雌雄。对双鱼纹镜的吉祥寓意以及文化内涵,大多数学者认为,鱼类多子,繁殖力强,因此鱼纹自古以来被视为生殖和繁衍的象征,表达了人们生命和种族延续的期望。而双鱼纹在此基础上,又增添了“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内涵。这种反转对称的双鱼纹,被认为是充满动感而又和谐美满的“鱼水之欢”纹样,它象征着两个生命的融合,具有深远的艺术生命力。正因为如此,双鱼纹不仅出现在铜器上,还被广泛应用到纺织品、瓷器、玉器等器物上,成为经典纹样。
中国古代器物上的鱼纹图案,其内涵远不止这些。古代的书信,称为“尺素”,相传古人为传递信息,常将“尺素”藏在鱼腹中秘密传给对方,后改为装在鱼形匣子中,因此就有了“鱼传尺素”这句成语。古人还常将“尺素”结成双鲤鱼形状,故称书札为“双鲤”,在古乐府诗中,就有“尺素如残雪,结为双鲤鱼。欲知心里事,看取腹中书。”之辞。
鱼形物件后来又发展成为信物,唐代出现了一种叫“鱼符”、“鱼袋”的东西。“鱼符”是一种兵符,为鲤鱼形,以铜制成,刻书其上,剖开分左右两半,两人各执一半,作为调兵遣将时的凭证。“鱼符”有时也用于标明官员的身份,并配以“鱼袋”随身携带,古代官员进出宫廷需以此证明自己的身份。
鱼纹图案更多的吉祥寓意,是取自谐音。在汉语中,“鱼”与“余”谐音,故鱼纹图案象征富足有余。因而在象征吉祥富贵的传统纹样中,常见鱼的形象。鲤鱼的“鲤”与“利”谐音,年画上渔翁垂钓得鲤鱼的造型或画面,寓“渔翁得利”之意。年画上也常有家家买鲤鱼的图案,寓意“家家得利”。另外,还有“鲤鱼跳龙门”的传说,鲤鱼能跳过龙门,则化为龙,寓意学业有成。这个画面也经常在鲤鱼纹中表现出来,是民间吉祥纹饰之一。
鱼纹图案作为历史悠久的图案造型之一,多年以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在很多方面得到广泛的应用。它将作为一种文化符号一直得到传承与发展,在现代社会里继续创造出更多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