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慧
(江西省赣州市宁都县洛口中心小学,江西 赣州 342805)
引言:儿童文学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总是被认为是幼儿教学的工具,并不能真正起到对于小学语文的教学帮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略了儿童文学对于小学语文教学中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作用。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儿童文学作为教材内容加入到了小学语文的教学内容当中。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利用儿童的视角以及儿童的语言对学生加以引导,将学生的心境与文学内容相结合,真正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更上一个台阶。
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要不断的对学生进行观察,立足小学学生的年龄段,真正做到对儿童文学精彩内容的解读,与学生的心灵产生情感共鸣,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教材。优秀的儿童文学往往也是基于儿童的视角来描写事物与世界,教师要把握住文章的情感,在为学生解读文本时要遵循儿童的心态进行解读。站在儿童的角度真正的让文学情感迈入到小学语文阅读过程中,让学生更好的增强文学素养【1】。
例如,在小学语文教学《走在路上》的课程讲解中,文章内有一段内容时讲述作者跟随奶奶生活时的记忆和场景,对于奶奶肩膀的描写,教师往往比喻成大山一样的厚重,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往往认为奶奶的肩膀是温暖的小床,能够让自己更好的在摇篮中休息,自己慢慢的在奶奶的呵护和摇篮中茁壮成长。学生们认为的这种情况,就是他们在运用自身独特的儿童角度来解读文本。所以,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一定注重从学生出发,由儿童的角度立足文本、解读文本,真正让自己也融入到儿童的世界中,才能更好的为学生掌握文学素养而做出相应的教学改变。
想象是儿童独有的一种学习方式,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想象力相对成人有着独特的视角,同时也较为丰富。因为儿童涉世较为浅薄,所以对于世界的认知更为纯净也更为“放肆”。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运用学生这种肆无忌惮且具有生命力的想象力,让学生在自己的想象过程中理解文本、掌握文本【2】。相对于成人,儿童在学习文本的过程中往往具有情感性,不像高年级学生要理性的看待写作手法、情感表达等问题,反而通过自身的想象力来构建文本的内容世界,让自身的情感更好的与文本相结合。
例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很多描写的语句,桃花被他们想象成“粉红色的暴雨”、蚂蚁在地上搬运东西,孩子们想象着“他们的家里有没有电视”、垂柳在河边迎风摇摆,被他们想象成“垂钓大赛”……等等。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问题的想象,开发学生的天性,帮助他们在儿童独有的想象世界中走入文本的内容。
教师在引导儿童理解文本内容时,要站在学生的视角为学生营造出他们心中的世界,学生在阅读文本时,教师还要努力创设师生对话的情境,在师生交流中,注重对学生儿童心理的培养,启发学生将自身的感情流淌到文本内容当中。教师在引导学生赏析、理解文本的过程中,不能以成人的视角去解释文章内容,而是要站在儿童的角度去引导学生进行理解与感悟,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产生与文本中情感的共鸣,属于儿童的真情才能流淌在文本内容当中。教师要想激发起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产生心中的情感,前提就是要让孩子们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将文本内容中的形象更加丰满的描绘在他们的眼中。对一篇文章的审美情感是需要根据形象来作为依托和载体的,形象和情感是不可分割的根本。
比如,教师在进行《麻雀》这一课的教学时,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妈妈在救像麻雀的过程中,通过和猎狗的僵持,最后使得小麻雀获救,让学生在这篇文章中领悟被强大力量所支撑起来的这种精神。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脑海里对老麻雀的神态和动作通过想象使得麻雀变得丰满并且鲜活。学生在想象的过程中,心中就不知不觉产生的情感,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另外,还要通过文章中的矛盾冲突,为学生创设有意义的问题,引导学生在阅读文本时沉入其中,这样自然而然,孩子们就会从心中产生相关的情愫。例如,教师在执教《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一课内容时,文章中的火柴有两方面的意思,一方面是点燃火柴能够让小女孩看到他心中美好的幻境,但是另一方面是小女孩在现实生活中面临的困难,通过被悲和喜的结合,虚与实的相融,小小的火柴融合了幻想与现实的矛盾,在这样的矛盾冲突中使得故事的主题更加鲜明,学生在阅读时的兴趣也会更加浓厚,文本中小女孩的可怜形象,能够为学生带来一定情感上的波澜,从而产生内心对文本世界的真情流露。
总结:教师在引导学生解析文本内容时,要从多角度、多层次面进行认识与思考,教师还要站在儿童的角度去引导学生理解感悟文本,只有教师用平等的方式与学生进行教学对话,才能把学生真正的作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在阅读文本时感受阅读的魅力,体会学习带来的愉悦,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教师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时,要保护好学生的童真,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同时在提高学生语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