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明霞
(南通市易家桥中学,江苏 南通 226001)
“今天是你的生日,我的中国……”2019年10月1日,天安门广场成为世界瞩目的中心,长安街上,人民军队精神抖擞,接受统帅的检阅,接受祖国和人民的检阅。这次阅兵是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建设成果的充分展示,体现了中国军事装备的信息化水平和战斗力。
21世纪是信息化的社会,积极推进信息技术教育,促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教学的改革,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需要,是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是提高综合国力和全民素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的需要。新课程标准中无不体现着“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促进学生多方面且富有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教育理念。
博物馆是拓展学生课外知识、提高学生个人素养的理想场所。易家桥中学自2018年申报江苏省博物馆课程项目以来,建立了“易博”博览馆,使之成为学生了解南通、了解中国、了解世界的窗口。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深深体会到博物馆走进信息技术课堂,犹如教海中引进了一溪活水,学生学得主动、快乐,教师教起来得心应手。在平时的教学中,笔者结合博物馆课程项目开展了一系列的教学活动,通过教与学把信息技术与博物馆课程融为一体,整合优质教育资源,引导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发展其核心素养。本文将围绕“建设主题博物馆”的教学来谈一谈笔者对信息技术教学策略的思考。
教育家苏霍姆林说过:“教师要把人类的智力财富传授给学生,并能在他们的心灵中点燃求知的欲望和热爱知识的火种。”新课程倡导教师创设生动具体的情境,以激发学生对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求知欲,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笔者借助计算机网络展示不同博物馆,通过博物馆的展品陈列、知识介绍,引导学生从自己身边熟悉的场景入手,自己设计博物馆,例如家庭博物馆、班级博物馆、环保博物馆等主题,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
郭沫若说:“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己学习,自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手来做这种精神。”由此可见,自我探究学习显得尤为重要。
学生明确了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后,进行自主探索学习(分析任务、找出方法、自主学习)。在整个探究过程中,笔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能动性,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运用搜索引擎查询博物馆的信息,结合自己已有知识,独立获取、分析和处理信息,利用WPS文字、Photoshop等软件自主探究建设主题博物馆的雏形。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体验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建设主题博物馆”这一实际问题,获得知识的感悟和操作能力的提升,促进自身信息素养的达成。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指出:“学生在使用信息技术时要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使用与年龄发展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参与、巡视、指导等方式积极参与调控,从而不断深化学生对知识的探索过程,形成自主自强、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
在“建设主题博物馆”的过程中,笔者根据学生合作情况进行适时点拔,启发诱导。指导各学习小组将出现的问题进行有机整合、适当提升,小组内成员进行分析讨论,找出方法,以求开阔思路,确定本小组的博物馆主题。通过思维的碰撞产生智慧的火花,一个个个性鲜明的主题博物馆诞生了:动漫博物馆、绿色博物馆、爱心博物馆……实现真正的“小组合作”,提高课堂实效性。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只有活动而无评价,学生就不能获得最佳的、积极的和有效的发展。”
在展示交流阶段,各小组派代表展示优秀作品,主题博物馆形式多样:网页版、动画版、图文结合版……采用学生自评、互评、师评等多样化评价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交流信息、表达信息的能力,对创作者也是一种鼓励,对其他学生也起到了促进作用。新课程所倡导的学生评价体现在“发展”上,即发展性评价。笔者根据学生完成情况,以发展的眼光对学生进行科学的评价,以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可持续发展。
在课堂总结阶段,笔者指导学生梳理、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锻炼学生归纳能力,巩固所学新知识,加深对本课所学知识的理解。将学生单纯对博物馆的热情升华为对知识理性的渴求,引发学生心灵感悟,激发深入学习的欲望,鼓励学生去探寻解决问题的其他方法,培养学生的发散式思维和创新能力。
相对于传统单一的教学形式,易博博览馆的教育环境更具有立体感,更能引发学生的兴趣点,能对学生所学知识的及时补充、拓展与延伸,它作为博物馆的缩影,让学生不出校门,尽览天下博物馆风采。笔者通过博物馆课程项目与信息技术的结合,拓展学生学习的空间,增加学生知识的储备,从而达到优化课程设置,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代又一代的中国青少年是先锋力量。作为一名党员教师,笔者深知肩上的重担,在教书育人的道路上不忘初心,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