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晓彤1,陈会斌2
(1河南省鹤壁市鹤山高中,河南 鹤壁 458000;2河南省鹤壁市鹤山区文化教育体育局,河南 鹤壁 458000)
在音乐中,节奏是一种比旋律更基础的元素。节奏可以脱离旋律而存在,而旋律却不能脱离节奏。在音乐的学习过程中,节奏训练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音乐学习的基础,将节奏训练贯穿整个高中音乐特长生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对高考音乐各科目的学习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而传统的高中音乐特长生教学往往以考试为导向,忽视了节奏在音乐学习中的基础性作用,造成很多学生在学习专业音乐知识的过程中出现入门慢、巩固慢、提高慢的现象。因此,本研究围绕节奏训练进行研究,着力解决高中音乐特长生学习专业知识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为学生进入大学音乐院校学习打好基础架好桥梁。
节奏是一个广泛存在于在不同学科不同研究领域的概念,虽然其在不同学科的概念不尽相同,但都体现出与时间的高相关性,在音乐中也不例外。从广义上来讲,节奏是指音乐中关系到时间因素的所有方面,是关于音乐运动的时态。它包含了节拍、速度、小节和重音等音乐要素,是音乐的基本要素。而节奏感是一种对音乐节奏所包含各要素的综合感知、领悟和再现的能力。
节奏作为音乐的三种要素之一,能够将一堆散乱的音符组合成美妙的音乐,可以说是理解和诠释音乐最不可或缺的构成要素。美国音乐家库伯和梅耶尔在他们的专著《音乐的节奏结构》一书中指出:“研究节奏就是研究音乐的全部。节奏既把所有的音乐要素组织起来,同时又被这些要素所组织,因而它产生并形成了音乐的全过程。”此外,另一位音乐理论家柏利也在其专著《音乐的结构功能》一书中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他指出:“所有音乐要素的进行都是节奏的。因此,对节奏的研究就是对音乐所有要素的研究。”由此可见,节奏在音乐诠释中的基础性地位。
然而,相对于旋律和和声的研究,音乐界对于节奏的研究相对滞后,且对节奏的研究常常依附于旋律和和声的研究。对节奏训练的教学方法的研究更是滞后,国外三大经典的音乐教学体系(“奥尔夫体系”、“达尔克罗兹体系”、“柯达伊体系”)中均有提到有关训练节奏的方法,但也仅限于用身体来表达节奏,在教学中鼓励用拍手、跺脚、拍腿等方式来感受音乐节奏。而我国由于受到传统的“轻节奏重音高”思想的影响,对节奏和节奏训练的相关研究更是滞后,多是借鉴我国民间戏曲音乐的节奏来进行的。能够普及到中学教学的节奏训练研究就更少了,尤其是针对高中音乐艺考生的节奏训练教学研究更是少之又少。
高中音乐特长生是一群比较特殊的群体,从进入高中到参加高考音乐专业课考试的两年半时间里,他们不仅要进行文化课的学习,还要完成音乐专业课的训练,时间紧,任务重。因而对他们的专业教学方法不同于普通的高中音乐欣赏课的教学方法,如何能在有限的时间里提高学生的音乐专业课成绩,架起高中通往艺术院校的桥梁,就成了高中音乐特长生教学的重中之重。例如笔者所在的鹤壁市鹤山高中是一所位于资源枯竭型城市采矿区的普通高中,学生的主要来源为山区农村和矿区职工子弟,其生源结构直接决定了学生的音乐专业素质。学校的音乐特长生招生已有九个年头,从最初每年只有几个学生还是因为文化课太差转而学习音乐,发展到如今通过特长生招生方式每年几十名学生,音乐生招生经历了从被动到主动的发展,但学生的基础依旧薄弱。由于学生主要来自山区农村家庭和矿区子弟家庭,其对音乐的认知基本来自流行音乐,大多认为唱流行音乐不跑调就是有音乐天赋,缺乏对高考音乐专业考试的正确认知,进入高中后才知道学习音乐是一个系统性工程。节奏之于音乐的基础性作用,在这群零基础音乐特长生的教学中就显得尤为关键,而特别强化的节奏训练能够让这些学生更快速的入门。
笔者在长期的一线教学中发现这些音乐特长生普遍存在很多问题。首先很多学生听音记写旋律时,音高记写的差不多了,却不知道小节线该如何划分,在声乐演唱时,声乐的技巧很好,感情充沛,但是在和伴奏的时候却不知道该何时进何时出,人为钢伴的时候还好些,一旦运用固定伴奏就一筹莫展,严重影响对作品的整体表现。其次,学生普遍没有器乐的基础,虽然通过一段时间的专业训练,声乐技巧会有所进步,学生开始对“do re mi fa”等音高具备了一定的认识,也能够掌握半音和全音的相对关系,但是嘴上的视唱和手上的拍子经常合不到一起,或者是拍子忽快忽慢,因为拍子的紧张而影响了旋律的进行。特别是一上台表演,往往手臂僵直下垂,面无表情,完全没有任何情感交流,更别提旋律的律动性和流动性。而这些现象都与学生普遍缺乏节奏感有直接的关系。由于不能形成对音乐节奏感的“肌肉记忆”,一旦出现紧张就会很明显的表现出来,严重影响了对音乐作品的整体表达。
节奏感是指对音乐节奏的感知能力,是对音乐节奏的一种“肌肉记忆”。培养音乐特长生良好的节奏感,不但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作品中复杂多变的节奏,更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演绎作品。笔者在长期的一线教学中发现,对于音乐基础薄弱的学生来讲,在专业学习初期培养良好的节奏感能够增加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信心。以笔者所在高中为例,高中一年级的学生,由于音乐专业基础薄弱,又刚刚开始接触专业学习,因此在一年级上半学期以培养节奏感为主。而培养节奏感的方法就是要多听、多唱、多感受,在音乐的选择上以通俗易懂、节奏感强的流行音乐为主,以专业性强、节奏复杂多变的音乐为辅,让学生在专业学习上有个过度。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心里对节奏有准确的感知,避免学生在打拍子的过程中出现忽快忽慢、打打停停的坏习惯。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只要培养出正确的节奏感,接下来的学习就会顺利很多。
学生在升入高中之前,大多认为音乐就是唱唱歌弹弹琴而已,进入高中后才知道音乐是一整套专业的理论系统。在音乐的学习过程中,节奏训练之前也需要一定的理论基础,明白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等的时值关系,然后将其转化成拍子,再带入音乐中去。传统的乐理知识学习手段比较单一,单纯的将节奏时值变成数学的拆解,填鸭式的灌输给学生,完全变成了文化课的一种学习,脱离了与音乐之间的联系,教学效果也不太明显。学生常常感觉心里上明白了,身体却不听使唤,或者是嘴上唱的对了,手上的拍子却错了,内心所想与身体表达无法达到平衡。达尔克罗兹就曾经提到“对节奏的领悟依赖于肌肉系统的运动和听觉能力的敏锐。人的音乐才能是生理和心理方面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包括听觉器官、发音器官和音响感,整个身体的节奏感。”这就证明节奏的学习不仅需要理论知识的理解,更应该和良好的身体律动相结合,增加了学生对音乐的参与能力,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结合音乐作品,把握拍子的强弱规律,促进节奏感的提升。
传统的特长生学习手段单一,往往是一架钢琴加几本教材,声乐考生只学习与考试相关的内容,看似是极大的为考试服务,却忽略了音乐学习的系统性。有些学生虽然有着良好的嗓音条件和歌唱技巧,却不知道怎么和伴奏,前奏进不去,尾声出不来,直接影响了音高的稳定性和声乐技巧的发挥,造成这些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节奏能力不足。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引入了非洲鼓作为学生练习和掌握节奏的辅助乐器。之所以选择非洲鼓作为辅助乐器,首先是其作为一种常见的打击乐器,易于获得,简单易于上手,不要求特别强的音乐专业知识,非常适合基础较差的学生练习节奏使用。其次受互联网等流行文化影响,非洲鼓在学生中的接受程度较高。
对于笔者所在的高中来说,由于学生底子普遍较差,一接触专业的音乐知识就感觉晦涩难懂,主动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就会变差,造成很多人在学习一段时间后会选择退出音乐专业的学习。如何让音乐对学生产生持续不断的吸引力,提高其主动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一直是困扰我们一线教师的痛点。在实践中,我们探索组建学生自己的电声乐队,鼓励和引导学生按兴趣加入。通过一段时间的尝试我们发现,首先参加乐队的学生主动学习音乐的积极性高了,愿意付出更多课下的时间去学习专业的音乐知识。其次乐队作为一个整体,一旦稳定的节奏确定了以后就不能随意改变,自己一个人练习忽快忽慢都有可能,大家在一起,任何一个人节奏出了问题,整个乐队都乱,因此在乐队中不但提升节奏的稳定性,同时也培养了整个音乐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然后在参加乐队的学生的带动下,课堂环境变好了,带动了没有参加乐队的学生也更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使课堂整体的学习氛围由被动变为了主动,提高了整体的专业水平。
总的来说,节奏训练在高中音乐专业的学习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关于高中音乐特长生的节奏如何训练还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因此,在未来的专业课教学中,节奏训练也一定会受到越来越多教师的重视,不断完善和发展多种多样的节奏训练方法,也有利于我们向音乐院校输出更多更优秀的音乐专业人才。